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忽略这种联系,而去研究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生活两张皮,致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与自己的生活相离很远,体会不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厌倦学习数学。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的经验上的,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就越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只有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使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们乐于学习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怎样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呢?教师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那么怎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呢?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融认数教学于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认数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易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怎样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展示隐藏在数字后的背景,使其对数字的认识更具人文色彩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好方法。例如,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会喜欢它?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的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日联系起来,有的和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联系起来,有的和班里的人数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把数字拉进了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在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同时,教师进一步扩展,向大家介绍数字:“我向大家介绍56这个数,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看到56我就会想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吗?”这个问题在数和学生的课外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我向大家介绍55,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我向大家介绍12,一年有12个月。”“我向大家介绍365,一年有365天。”这些数在人类文化中具有超过这个数字本身的意义,把这些教材中没有但确实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会使学生们对数的认识更深一步,体会到数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教师出示52这个数,问学生:“有关52,你们知道些什么?”在学生知道了一年有52周后,问学生:“你们知道电视节目《幸运52》吗?为什么叫《幸运52》?”接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幸运52》节目中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学生们兴致极高,在教师高一些、低一些、高很多、低很多的提示下,他们一次次猜中了价格。在对所猜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一次次比较中,学生不断协调自己猜的结果,而这协调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过程。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逐渐沟通,而学生也正在这逐渐沟通的过程中建立了数感,而且是学生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融计算教学于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是用抽象的数来研究更为抽象的算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枯燥的内容。但是正确熟练的计算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数学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计算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怎样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怎样激发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是我们备课时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慢慢摸索到,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研究计算,能够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气盎然。例如,在教学加法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小动物采摘苹果的情境,分别出示每只小动物的采摘结果:小松鼠的,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有3个;小兔子的,盒子里有8个,盒子外有6个;……请学生摆一摆、算一算每只小动物共摘多少个苹果,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选择与创造的空间,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方法和算理。
在研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点时,创设购物情境,出示商店的画面,请学生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共要花多少钱?这个情境创设有益于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去帮助悟通算理。这些课中的“算”,不是枯燥、单纯的计算,而是有情境的算,有目的的算,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通过算,就能知道想知道的数据,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计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证明:赋予计算教学更多的生活气息,使计算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沟通,与学生们的经验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就会使抽象的算理易于理解,繁琐的方法便于掌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怎样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呢?教师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那么怎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呢?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融认数教学于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认数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易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怎样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展示隐藏在数字后的背景,使其对数字的认识更具人文色彩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好方法。例如,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会喜欢它?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的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日联系起来,有的和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联系起来,有的和班里的人数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把数字拉进了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在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同时,教师进一步扩展,向大家介绍数字:“我向大家介绍56这个数,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看到56我就会想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吗?”这个问题在数和学生的课外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我向大家介绍55,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我向大家介绍12,一年有12个月。”“我向大家介绍365,一年有365天。”这些数在人类文化中具有超过这个数字本身的意义,把这些教材中没有但确实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会使学生们对数的认识更深一步,体会到数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教师出示52这个数,问学生:“有关52,你们知道些什么?”在学生知道了一年有52周后,问学生:“你们知道电视节目《幸运52》吗?为什么叫《幸运52》?”接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幸运52》节目中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学生们兴致极高,在教师高一些、低一些、高很多、低很多的提示下,他们一次次猜中了价格。在对所猜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一次次比较中,学生不断协调自己猜的结果,而这协调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过程。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逐渐沟通,而学生也正在这逐渐沟通的过程中建立了数感,而且是学生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融计算教学于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是用抽象的数来研究更为抽象的算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枯燥的内容。但是正确熟练的计算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数学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计算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怎样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怎样激发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是我们备课时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慢慢摸索到,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研究计算,能够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气盎然。例如,在教学加法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小动物采摘苹果的情境,分别出示每只小动物的采摘结果:小松鼠的,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有3个;小兔子的,盒子里有8个,盒子外有6个;……请学生摆一摆、算一算每只小动物共摘多少个苹果,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选择与创造的空间,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方法和算理。
在研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点时,创设购物情境,出示商店的画面,请学生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共要花多少钱?这个情境创设有益于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去帮助悟通算理。这些课中的“算”,不是枯燥、单纯的计算,而是有情境的算,有目的的算,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通过算,就能知道想知道的数据,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计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证明:赋予计算教学更多的生活气息,使计算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沟通,与学生们的经验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就会使抽象的算理易于理解,繁琐的方法便于掌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