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是“计划”升级为“市场”的30年,是国家机构“精兵简政”生命力迸发的30年,更是党内民主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历了“惊险的跳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
30年前,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比如,国家制定了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钱……价格成了改革必须突破的一道壁垒。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期间,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突破雇工20人上限,发展成100多人的“工厂”,不少人主张法办年广久。关键时刻,邓小平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
当年,大阅兵、粮食大丰收成为经典回忆,GDP增长15.2%。
1988年,中央决定实施价格“并轨”,取消实行了4年的“双轨制”。过惯了“紧巴巴”日子的人们,一下子感到钱不值钱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袭来,第一次“价格闯关”失败。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接下来的几年闯关中,市场完成了惊险跳跃。1989年,中国GDP增长3.9%;1990年,增长5%;1991年,增长7%。这3年,围绕计划和市场的争论再度升温。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留下了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仅3天,股票暴涨570%;南方谈话后,大批官员、知识界人士纷纷下海……
在市场推动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市场”取得了对“计划”的完全胜利。
深层次的改革渐次展开……
30年六次行政体制改革,都是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深入推进。一次次改革,形成一道道上升的螺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开,开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当时,国务院组成部门多达100个,光是冶金工业部正副部长就有24位。这一年国家开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并部门39个。当1988年推动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98年。这次改革“拆庙赶和尚”,有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成行业协会。2003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需要,为深化国企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清除了体制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前五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委仍有28个,部门之间仍有80多项职责交叉。
在2008年的“两会”上,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浮出水面……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一股党内民主之风自下而上徐徐吹来,“举举拳头,吃吃馒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08年5月22日,深圳“政府在线”发布了《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亦被称为“深圳19条”。
引起惊雷的,是该纲要在关于党内民主机制上的创新:提出“全面实施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试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度”,并“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其实,早在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就在全国率先用“两票制”选出了镇长。深圳关于党内民主的探索正是我国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
突破总是从一些细小的事件中萌芽。
1988年,浙江台州湾畔的椒江,一场党内民主的大胆试验——党代会常任制改革悄然进行。
1988年12月,椒江召开市第三次党代会,试点首先从差额选举党代表切入。过去,履职时间实际只有几天的党代表,更像一种政治荣誉,但这次,椒江刻意划小选举单位,改进提名方式,扩大党内直选的范围和候选人的差额面。
结果,市纪委一名年龄偏大的副书记被“差”掉,而不属于预定人选的一位审理科科长被选了上来。一位退休干部说:“党代表不再是‘举举拳头,吃吃馒头’了。”
这次党代会还给每位代表颁发《中共椒江市党员代表证》,明确代表资格在一届任期内长期有效,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但是,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衍生的矛盾就越多,阻力也越大。
与椒江同时开始试点的省内外几个县市,改革已无疾而终。椒江一度成了“孤独的探索者”。不过,椒江在议论和彷徨中没有退却。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这一探索给予肯定。2007年,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中国政改线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这意味着,在中国,一场更大范围内的执政党党内民主改革正徐徐拉开帷幕……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历了“惊险的跳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
30年前,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比如,国家制定了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钱……价格成了改革必须突破的一道壁垒。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期间,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突破雇工20人上限,发展成100多人的“工厂”,不少人主张法办年广久。关键时刻,邓小平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
当年,大阅兵、粮食大丰收成为经典回忆,GDP增长15.2%。
1988年,中央决定实施价格“并轨”,取消实行了4年的“双轨制”。过惯了“紧巴巴”日子的人们,一下子感到钱不值钱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袭来,第一次“价格闯关”失败。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接下来的几年闯关中,市场完成了惊险跳跃。1989年,中国GDP增长3.9%;1990年,增长5%;1991年,增长7%。这3年,围绕计划和市场的争论再度升温。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留下了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仅3天,股票暴涨570%;南方谈话后,大批官员、知识界人士纷纷下海……
在市场推动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市场”取得了对“计划”的完全胜利。
深层次的改革渐次展开……
30年六次行政体制改革,都是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深入推进。一次次改革,形成一道道上升的螺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开,开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当时,国务院组成部门多达100个,光是冶金工业部正副部长就有24位。这一年国家开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并部门39个。当1988年推动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98年。这次改革“拆庙赶和尚”,有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成行业协会。2003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需要,为深化国企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清除了体制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前五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委仍有28个,部门之间仍有80多项职责交叉。
在2008年的“两会”上,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浮出水面……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一股党内民主之风自下而上徐徐吹来,“举举拳头,吃吃馒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08年5月22日,深圳“政府在线”发布了《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亦被称为“深圳19条”。
引起惊雷的,是该纲要在关于党内民主机制上的创新:提出“全面实施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试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度”,并“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其实,早在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就在全国率先用“两票制”选出了镇长。深圳关于党内民主的探索正是我国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
突破总是从一些细小的事件中萌芽。
1988年,浙江台州湾畔的椒江,一场党内民主的大胆试验——党代会常任制改革悄然进行。
1988年12月,椒江召开市第三次党代会,试点首先从差额选举党代表切入。过去,履职时间实际只有几天的党代表,更像一种政治荣誉,但这次,椒江刻意划小选举单位,改进提名方式,扩大党内直选的范围和候选人的差额面。
结果,市纪委一名年龄偏大的副书记被“差”掉,而不属于预定人选的一位审理科科长被选了上来。一位退休干部说:“党代表不再是‘举举拳头,吃吃馒头’了。”
这次党代会还给每位代表颁发《中共椒江市党员代表证》,明确代表资格在一届任期内长期有效,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但是,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衍生的矛盾就越多,阻力也越大。
与椒江同时开始试点的省内外几个县市,改革已无疾而终。椒江一度成了“孤独的探索者”。不过,椒江在议论和彷徨中没有退却。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这一探索给予肯定。2007年,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中国政改线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这意味着,在中国,一场更大范围内的执政党党内民主改革正徐徐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