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不自觉的迈入了“微时代”,而“00后”大学生就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传播方式,使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力量,必须准确把握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主動掌握新媒体技术抢占宣传阵地,创作高质量新媒体作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关键词:“00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突破8亿,97.5%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最大,占25.4%。在一项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以及微信的调查显示,99.6%的大学生开通了微信账号,坚持每天关注和浏览微信的学生占89.4%。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不自觉的迈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公益、微团课等以高效、互动、实时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0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擅长于在虚拟网络中获取信息,交流情感,他们是微时代的积极践行者和拥护者,在此基础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微时代下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一、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变”与“不变”
(一)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质疑
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扁平化,即每个拥有移动终端的个体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主体,“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微信、微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沟通方便快捷、零距离,成为大学生自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自媒体以其趣味性、娱乐性、窥视性等特性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学生对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度远远大于主流新媒体平台,包括学校微信公众号或辅导员消息群等。然而,一些自媒体平台中充斥着怨恨、拒绝、暮气等不良社会心态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加剧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的信任度降低。
2.传播内容的丰富化冲击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海量信息未经辨别就进入大学生视野,这些信息中可能隐藏了许多负面价值观,比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等,会对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微时代中信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系统性、完整性的信息就容易被忽略,即时的、片段的、零碎的信息更受大学生的青睐。这种泛泛而谈,止求片面理解的信息接受方式无益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去伪取真的能力。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的要求是相悖的。
3.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带来了舆情环境的复杂化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传播方式呈现自主化趋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布信息、发表看法,在虚拟世界中评论、转发,畅所欲言。功利化、庸俗化、趣味化信息甚至是负面价值观披上了“科学”“权威”的外衣活跃在形形色色的文章中让大学生难以觉察其中的“微妙”之处。由于发布信息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追踪信息发布源的难度,使得大学生被海量真假善恶难辨的信息包围,主流价值观的覆盖和渗透难度加大。同时,微时代“圈对圈”的社群化信息分享模式强化了群体极化现象,使得情绪波动较大的大学生更容易被不明信息所左右,增大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二)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调
1.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给学生传导一种在比较的视野中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价值观”。微时代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2.辅导员肩负“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不管信息传播方式、学生偏爱的语言体系如何改变,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
3.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应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要求没有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辅导员的九大主要职责之一。这要求辅导员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相互关注”,融入学生的“朋友圈”,通过创作高质量、正能量的新媒体作品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认同教育。
二、微时代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1.把好脉——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征
以微信、微博为主角,以短小、片段为特征的信息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我们也要客观的看见,微时代信息的交互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思想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贴近学生、关照学生的新的载体。辅导员要在充分审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微时代下“00后”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2.占好位——善用新媒体平台占领微时代宣传思想主阵地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迅猛的发展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0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之一,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构筑校园网络传播的新阵地,发挥组织优势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排好队——着力打造高质量新媒体作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短、频、快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质,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于一体新媒体话语体系是新媒体深受“00后”大学生青睐的原因之一。高校应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打造一张关注量和关注度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专属名片,定期推动高质量、高影响力、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新媒体作品,即在有“热度”的新媒体平台中推出有“温度”的作品,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参考文献:
[1]罗霞蔚.“微时代”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研究,2018(8)
[2]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3
[3]张彦彦.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探析[J].文学教育,2018(7)
[4]胡艳艳.微时代视域下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联动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
基金项目:此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7SKS050)。
关键词:“00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突破8亿,97.5%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最大,占25.4%。在一项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以及微信的调查显示,99.6%的大学生开通了微信账号,坚持每天关注和浏览微信的学生占89.4%。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不自觉的迈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公益、微团课等以高效、互动、实时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0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擅长于在虚拟网络中获取信息,交流情感,他们是微时代的积极践行者和拥护者,在此基础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微时代下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一、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变”与“不变”
(一)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质疑
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扁平化,即每个拥有移动终端的个体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主体,“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微信、微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沟通方便快捷、零距离,成为大学生自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自媒体以其趣味性、娱乐性、窥视性等特性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学生对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度远远大于主流新媒体平台,包括学校微信公众号或辅导员消息群等。然而,一些自媒体平台中充斥着怨恨、拒绝、暮气等不良社会心态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加剧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的信任度降低。
2.传播内容的丰富化冲击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海量信息未经辨别就进入大学生视野,这些信息中可能隐藏了许多负面价值观,比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等,会对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微时代中信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系统性、完整性的信息就容易被忽略,即时的、片段的、零碎的信息更受大学生的青睐。这种泛泛而谈,止求片面理解的信息接受方式无益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去伪取真的能力。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的要求是相悖的。
3.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带来了舆情环境的复杂化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传播方式呈现自主化趋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布信息、发表看法,在虚拟世界中评论、转发,畅所欲言。功利化、庸俗化、趣味化信息甚至是负面价值观披上了“科学”“权威”的外衣活跃在形形色色的文章中让大学生难以觉察其中的“微妙”之处。由于发布信息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追踪信息发布源的难度,使得大学生被海量真假善恶难辨的信息包围,主流价值观的覆盖和渗透难度加大。同时,微时代“圈对圈”的社群化信息分享模式强化了群体极化现象,使得情绪波动较大的大学生更容易被不明信息所左右,增大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二)微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调
1.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给学生传导一种在比较的视野中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价值观”。微时代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2.辅导员肩负“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不管信息传播方式、学生偏爱的语言体系如何改变,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
3.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应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要求没有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辅导员的九大主要职责之一。这要求辅导员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相互关注”,融入学生的“朋友圈”,通过创作高质量、正能量的新媒体作品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认同教育。
二、微时代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1.把好脉——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征
以微信、微博为主角,以短小、片段为特征的信息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我们也要客观的看见,微时代信息的交互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思想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贴近学生、关照学生的新的载体。辅导员要在充分审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微时代下“00后”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2.占好位——善用新媒体平台占领微时代宣传思想主阵地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迅猛的发展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0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之一,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构筑校园网络传播的新阵地,发挥组织优势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排好队——着力打造高质量新媒体作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短、频、快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质,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于一体新媒体话语体系是新媒体深受“00后”大学生青睐的原因之一。高校应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打造一张关注量和关注度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专属名片,定期推动高质量、高影响力、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新媒体作品,即在有“热度”的新媒体平台中推出有“温度”的作品,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参考文献:
[1]罗霞蔚.“微时代”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研究,2018(8)
[2]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3
[3]张彦彦.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探析[J].文学教育,2018(7)
[4]胡艳艳.微时代视域下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联动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
基金项目:此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7SKS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