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第32站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合点32:
  欢迎第一个单细胞表亲!
  
  时间:
  可能在9亿年前,距离我们上一个会合点大约有1亿年。
  
  地点:
  海洋中。
  
  加几者:
  140种现生的领鞭毛虫。
  
  形貌:
  现在我们只有一个细胞了,长着一条用来做推进器的鞭毛。有时我们还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松散的小群体,但结构与海绵不同。此外,我们所有的细胞都是相同的,没有产生分化。
  
  特征:
  领鞭毛虫被认为是现存的生物中与动物最相似的物种。顾名思义,领鞭毛虫(带领的鞭毛虫)具有鲜明的细胞形态特征:它由直径为3微米~10微米的卵圆形或球形细胞体以及顶部的一根鞭毛组成。鞭毛由一组名为微绒毛的细胞质突起环绕,从而形成一个圆柱形或锥形环。鞭毛运动产生水流,推动领鞭毛虫在水中游动以捕捉细菌和细胞碎屑,并利用微绒毛来吞噬它们。这种生存方式提供了一个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环节——为各层生物链提供连接。鞭毛所产生的水流也推动细胞如同动物精子一样自由流动。相反,大多数其他种类的鞭毛虫都是由鞭毛拉动。
  除了由细胞质突起形成的微绒毛环绕单鞭毛这一显著特征外,领鞭毛虫内部组织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是固定的。鞭毛的底部是鞭毛基部,此外,与鞭毛基部形成直角的还有一个非鞭状基部。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位置,食物泡位于细胞质的底部。此外,许多领鞭毛虫的细胞体由一些各不相同的细胞质基质或质膜包围。这些细胞表层在形状和组成上大不相同,因此分类学家就据此识别不同的领鞭毛虫。许多领鞭毛虫都有造型复杂的篮状“房子”,称为“胸甲”。质膜的功能意义目前还未知,但是对于固着生物体而言,它的作用是帮助生物体依附于其他物质上。而对于浮游生物,有人猜测质膜的功能是增加阻力,以此来抵消鞭毛产生的力,从而提高捕食效率。领鞭毛虫要么是在水中自由游动,要么是固着生物(直接依附或者通过质膜、薄壁囊茎依附于其他物质)。尽管领鞭毛虫被普遍认为是自由生活类或异养类生物,但是很多与领鞭毛虫相似的生物则是寄生或腐生。人类对领鞭毛虫的历史知之甚少,许多物种被认为是彼此孤立的。
  领鞭毛虫类无性繁殖,许多种都是进行纵向裂变。但是,领鞭毛虫的生殖生命周期仍待澄清。目前,仍不清楚在领鞭毛虫的生命周期中是否存在性阶段,但是细胞核减数分裂中的关键基因以及反转录转位子都发现领鞭毛虫是双性的。有趣的是,一些领鞭毛虫可以自己成囊,这个过程中它会缩回鞭毛和“领子”,并把它们包裹在一层厚厚的纤维壁中。对领鞭毛虫生命周期的进一步研究,将会解释多细胞动物进化前的群居形式和属性机制。
  
  生态:
  目前存活于全球极地到热带的海水、半咸水和淡水环境的上层和底栖带中的领鞭毛虫类生物有140种。虽然大多数领鞭毛虫类生物都是在0米~25米深的水中找到的,但是在深达300米的开放水域以及100米下的南极冰盖中也能找到。此类生物有的遍及全球,但是有的只存在于特定区域。即使是共同分布的领鞭毛虫类物种也会生活在不同的微环境。不过总体上,影响领鞭毛虫类物种分布的因素仍有待研究。
  领鞭毛虫类物种以细菌为生,并将碳提供给位于营养链中较高级的物种,如果没有领鞭毛虫这类碳便无法获得。即使在今天,它们在碳循环和微生物食物网中的作用依然重要。
  
  演化:
  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外,领鞭毛虫对于生物学家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进化也有重要作用。作为目前与动物最为相似的现存生物,领鞭毛虫也是重建最后的单细胞动物祖先的重要模型。
  最近的分子系统发生学能对领鞭毛虫类的内部关系进行重构,在进化枝内的极化特性演进也已成为可能。一些先进的基因编码技术也被用来解决领鞭毛虫类的内部关系以及性状极化。不同的生物技术所独立获得的基因编码结果相似。领鞭毛虫的基因组包含4160万个碱基对,在大小上类似于丝状真菌和其他自由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不过要远远低于典型的小动物。最近的一项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指出,在领鞭毛虫的基因组中存在许多藻类。这可能是由于在早期的进化史中,领鞭毛虫通过噬菌作用将海藻消化成食物。
  将基因编码的数据进行组合分析并与其他密切相关的物种(动物和真菌)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明领鞭毛虫类是单源的,而且它们是现今存活的与动物最为相似的物种。领鞭毛虫的生物树可以分为三个进化枝。每个种类进化史的系统性格特征映射表明,领鞭毛虫类不同科的最后共同祖先是一种海洋生物。
  研究原生物进化的法国动物学家迪雅尔丹,对领鞭毛虫和海绵领细胞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做了记录。早在1841年,他就指出二者之前存在一种密切关系。过去几十年,领鞭毛虫类和动物之间的假定关系已经得到核蛋白质编码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组等多个无关联序列分析技术的支持。而且重要的是,将一个领鞭毛虫和三个海绵体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后,证实了领鞭毛虫类是一种后生动物群,从而否定了领鞭毛虫类是从后生动物群演化而来的可能性。对领鞭毛虫的最新基因研究表明,领鞭毛虫具有与后生动物细胞相类似的基因。同源基因组测序显示,领鞭毛虫是现存与动物祖先最为相似的物种。因为领鞭毛虫和后生动物关系密切,对它们进行比较一定会有助于了解它们的最后共同祖先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后生动物最后的进化。海绵体(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的领细胞与领鞭毛虫的基本构造相同。领细胞也见于其他动物群体,如纽形动物类,这是它们具有共同祖先的生态学证据。动物和领鞭毛虫的最后共同祖先是单细胞。相反,所有元古代后生动物最后的祖先则是多细胞生物体,具有分化组织和胚胎发育(包括原肠)。这些谱系分裂的时间难以确定,但有可能是在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后期。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
  大约110万种。
其他文献
通过位于智利的双子星南座望远镜,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一颗早已被预言的“伴星”,它同绕旋转的同伴已经在一场异常的超新星爆炸中消亡了。  著名的澳大利亚超新星猎手鲍勃·埃文斯在2001年11月最先发现了超新星SN2001设。SN2001ig最初显示出氢元素的光谱信号,这使得它被贴上了II型超新星的标签;但是氢元素后来消失了,这使它被重新归类为I型超新星。  不过,一颗超新星是如何改变自身类型的呢?
期刊
科学家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媒体通常期待听到重大的消息。例如:他们克隆出一头羊啦;他们在试管里发现核融合的方法啦;他们已经确定出人类基因图谱的序列啦;他们发现袜子在洗衣机里愈洗愈少的真正原因啦,等等。记者听不清,读者陷恐慌  但是当瑞典的国家食品管理局在2002年4月召开记者招待会时,记者听到的却完全不是这回事。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大家,在洋芋片、炸薯条和很多平常的食物里发现了丙烯酰胺。由于这
期刊
扑朔迷离的玛雅文化    毫无疑问,古玛雅文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的印第安诸多文化中独占鳌头。所有古代伟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都发生在江河流域,这些地方得天独厚,每年的河水泛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唯有玛雅文明仿佛与自己过不去,它永久性躲藏于难以接近的热带丛林里——如今这里是南墨西哥和北危地马拉所在地。令人感叹的是,古玛雅人在这些地
期刊
探险家米切尔·海吉斯在中美洲的鲁班埃顿古城发现了一个水晶头颅,这个水晶头颅相当精致洁净,长约18厘米,宽高各约13厘米,重约5千克。在形状与构造上,几乎完全等同于人的头颅。让人奇怪的是,尽管头颅本身没有什么色泽,但是它能放射出一种明亮无色的光,仿佛夜晚明月的光环一样。如果把它放在房间里,将会有某种声音不时地从屋子的四周发出来。那声音不像是乐器发出的声音,而更像是从人的嗓子里发出的柔和的歌唱声,在它
期刊
问题的提出    如今“温室效应”作为一个流行词语,几乎人人皆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稿和讲演活动中。人们慷慨陈词,各抒己见,甚至到了谈“温”色变的地步。其实,“温室效应学说”并非近年才盛行,早在1896年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勒尼斯就已率先提出。20世纪50年代又有人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1倍,则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增高2℃~4℃。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其结
期刊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小城被李·哈威·奥斯瓦尔德刺杀。谋杀被称为“世纪谋杀”。究其起因,众说纷纭。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肯尼迪之死与C1A和UFO有关。那么UFO是导致总统被刺杀的主要因素之一吗?CIA掌门人杜勒斯和安格列顿与谋杀有关吗?肯尼迪与CIA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冷战期间,苏美展开了激烈的谍报战。除了担心原子弹秘密被窃外,CIA最重要的秘密就是关于新武器发展和新一代
期刊
我们无法将古玛雅人视为消失在几百年历史深处的幽灵,至今还有近300万他们的直接后裔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托斯部分地区。在中美洲四季常青的热带丛林里可探察到公元1世纪-公元16世纪的数十座玛雅城市的废墟。新旧大陆时代的博物馆存放着大量宝物,那是考古学家多年来从玛雅人居住地和坟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既有优雅的彩陶,也有赤陶雕塑,还有软玉、骨头和贝壳制作的美丽装饰品……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
期刊
时间是公元10世纪左右,在玛雅人居住的平原中部大部分地区的城市中心,开始出现了这种情况:居民们仿佛一夜间死亡,或突然消失了。其原因不得而知,大型建筑物上没有一点迹象反映,玛雅记事的日历墙上也没有标明,鼎盛时代的社会突然经历了衰退变化。不久前还繁荣昌盛的文明究竟怎么了?这种骤灭的发生是否是个意外?情况正如考古学家埃尼克·顿姆索指出的那样,建筑物突然停工,以致专门为某个大厦做地基的石块还闲置在那里,而
期刊
这幅罕见的图像显示的是AB7星系,是麦哲伦星云中最活跃的星系之一。大小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的二个卫星星系。AB7星系是一个双子恒星:一颗是高度演进的大质量恒星沃尔夫——拉叶星,一颗是中年O型恒星。这二个与众不同的恒星有强烈的能不断放射出高能粒子的星风,类似于太阳的太阳风,但是这种星风要比太阳风强烈107倍~109倍。这些强风能对周围的星际物质施加巨大压力,迫使星云形成“气泡”——图像中可见的有蓝光的
期刊
古人类(猿)是什么时期登上青藏高原的呢?  古猿与动物无异,它们并不知道冰川与洪水的规律,也不知道有计划地躲避灾难,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哪里有丰富的果林,它们就到哪里去生活。因此,猿们初上青藏高原的时期,高原一定是一处巨大的丰富果林区,也即植物学上称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如果灵长类初登高原时,高原顶面就已升到海拔2500米以上,超过了丰富果林带的上限,且已近寒冷,那么,灵长类便会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