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皇帝财政改革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8888jm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峰,然而,康熙帝后期的宽仁政策造成了当时国家财政亏空和极度的财政危机,导致雍正帝即位之初面临着诸多财政问题,加之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雍正皇帝对此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财政改革,不仅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政权更加稳固,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关键词】:雍正;财政;改革;虧空;贪腐;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税费改革
  一、清朝雍正皇帝财政改革的背景
  (一)财政危机
  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库亏空与其对地方财政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内部的财政危机;第二,财政的发展与陈旧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这是外部的财政危机。
  首先,在康熙执政后期,中国人口出现了大幅增长,而行政事务伴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多,因此,相应的,支持行政事务的地方财政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然而,国库的吃紧和亏空却不能给予地方财政充分的供给,进而导致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减弱。
  其次,财政制度的陈旧与弊端导致财政分配体系经常处于一种不公平的、非正式的状态下运行,加剧了内部财政矛盾。一方面,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同流合污,且相互包庇,中央财政支出被官吏层层盘剥,真正到达地方财政部门,并被有效利用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官员私征滥派,加重了农民负担,也导致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和失衡,财政危机更加恶化,甚至威胁到封建统治。
  (二)社会矛盾
  清朝康雍年间,规模不一和持续时间不等的农民起义与斗争此起彼伏,这直接说明了当时中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虽然康雍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之中,但是社会矛盾也最为突出,更具复杂性。实际上,自清朝建立之初,各地就有较小规模的人民起义不断爆发,只是在康雍时期更加频繁化。根据史料记载,康雍时期的人民起义不仅仅局限于关于农业和土地的抗争,还体现在商业领域。此外,清朝还一直充斥着关于满汉之间的斗争,这也是激化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诸多的社会矛盾,对于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而言,一方面为他提供了变革体制弊端的可能,对未来的改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使他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三)政治斗争
  康雍时期的政治斗争主要是结党和争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九王夺嫡”的斗争场面。这场政治斗争最初由太子胤礽与大阿哥胤褆之间的斗争开始的,以索额图为首的皇家集团与太子胤礽为同派,而以大学士明珠为首的官僚集团则与大阿哥胤褆为同派,两派之间明争暗斗,最终明珠、余国柱和佛伦被革职、解任,两派的斗争暂时平息。其后,太子胤礽的扩大权势,并且企图早日登基,使得康熙帝与其产生了矛盾,也是后来“二立二废”太子胤礽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时,诸位皇子为争夺储君之位上演着激烈的斗争,包括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都参与其中,康熙帝为了平息斗争,无奈只能再立胤礽为太子,然而,这次胤礽更加扩张势力,骄奢淫逸,康熙皇帝终于在公元1711年逐步打击胤礽党羽,并于第二年,再次废除胤礽太子之位。之后,诸皇子再次争夺储位,主要以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与四阿哥胤禛的斗争最为激烈,最终,四阿哥胤禛继位。这场正是斗争对康雍时期的政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清朝雍正皇帝财政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严惩官员腐败,整顿国库亏空
  康熙帝执政的中后期,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良好,部分官员开始肆无忌惮的贪污和挪用中央拨给的军饷和库银,甚至各级官员沆瀣一气、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对此,雍正帝在即位后,严查亏空,矛头直指各级贪污官员,具体到各级督抚,一旦发现钱粮亏空,三年之内必须补齐亏空银饷,超出期限,加重罪责,补齐后,再出现亏空的情况,则从重治罪。亏空的银饷被官员贪污的,此官员则被即可查办,对于官员相互包庇的情况,雍正皇帝则采取“一律治罪”的措施。
  就这样清查了三年,效果明显,部分亏空被补齐。雍正皇帝自己明白仍然有一些官员在审理亏空案件时,存在“从宽处理”的现象,因此,下令再清查三年,如果届时还存在未清查的案件,则从严处理清查官员。如此,财政亏空得到了有效治理,财政收入也逐渐增加。
  (二)摊丁入亩,改变赋役分配不均的状况
  清朝时期,赋役分配不均的状况一直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清初,沿袭了明代的“一条鞭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口数量、土地占有状况,以及官吏们对人丁的不实编审,导致农民徭役负担更为沉重,甚至有的农民不堪重负,被迫逃亡异地、流离失所。
  针对这些问题,雍正皇帝对赋役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把丁银总额分摊到地亩或田赋,根据统一标准征收赋税,具体方法则既可以以省为单位,也可以以州或县为单位,这一举措简化了复杂的税收原则和繁琐的程序,废除了人头税,放松了对社会最底层贫穷农民的控制,加强了对地主赋役的征收,不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能够增强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此外,农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到商业和手工业领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耗羡归公,财政公开透明
  耗羡,又叫作“火耗”,地方官除了国家征收的正税之外,自己可以随意定比征收的赋税,这些额外征收的税以后就作为自用的银两,因此,很多官员就大肆征收,肆意压榨农民。耗羡归公,顾名思义就是在不超过耗羡征收上限的基础上,将官员自行征收的这部分税收,上交省藩库,再由省藩库将这部分税收根据各州县的实际情况分发下去,用作官员的养廉银和经费,如此,“收”与“支”分开进行,也有助于财政亏空的弥补。
  耗羡归公的举措威胁到了一些官员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中也必然面临一些顽固势力的阻挠,雍正皇帝将这些官员调任原地,甚至直接革职。   三、清朝雍正皇帝财政改革的意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历史意义
  雍正皇帝作为清王朝中后期的以为君主,他推行的财政改革,涉及范围广、改革力度大、治理严格,不仅增加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而且澄清了吏治,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改变了长期以来不良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特别是“摊丁入亩”的实行,变革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推行的赋役制度,以至于影响到了清朝上百年的统治。
  此外,雍正皇帝作为封建统治者,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然而,他推行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地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反过来说,也就是保护了农民阶级的立利益,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个进步的举措。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推动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在整个封建统治历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现实意义
  清朝的“耗羡归公”,是对财政收入的重新分配,与现代的“税费改革”颇有相通之处,然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制度之下,二者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对于“耗羡归公”,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农民人口数量占据了国家人口总数的主要部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主要以各种农业税赋的征收为主要来源,前文对“摊丁入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农民的剥削,但是在根本上,地主阶级依然要依靠剥削和压榨农民阶级才维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和集团利益。
  对于“税费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同于传统封建社会,相应地,税费改革政策也随之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中央财政收入逐渐转为以工商企业税收和关税收入为主,封建社会体制下,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从事工商业和服务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反哺农业”的局面,特别是对于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农业转移支付的比重,并长期稳定的实行,逐步实现取消农业税的目标。
  总的来说,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推行,必须根据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具体地、历史地选择,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永成.雍正的公共治理之道 基于财政改革的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苏薇,任善英.雍正“火耗归公”经济政策探源[J].兰台世界,2015(24):31-32.
  [5]贺霖龄.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溯源[J].兰台世界,2013(18):54-55.
  [6]黄文斌.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251-252.
  [7]杨建庭.雍正时期关税盈余银考察[J].北方论丛,2008(5):82-85.
  [8]董大胜.雍正“耗羡归公”改革的启示[J].党政干部文摘,2006(1):45-45.
  [9]魏淑民.雍正朝耗羡归公政策的出台及其在甘肃省践行情况探略[J].兰州学刊,2007(2):176-180.
  [10]刘守刚.雍正帝财政改革的限度与帝国财政转型的内因[J].公共治理评论,2015(1):109-118.
其他文献
【摘要】: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概念与关系加以介绍,指出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探讨了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斗争哲学;和谐哲学  1.前言  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理念逐渐转变成为了我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和谐哲学也开展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但是以往因为历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保障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为祖国做贡献。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内的安全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校车安全、校服安全等问题上,这些问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因此,防患校园安全问题是保证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本人主要阐述目前中小学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或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问
期刊
【摘要】: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文化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基于此,本文将以加大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旨在能够优化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文化保障。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前言:对于农村文化的理解并没有统一
期刊
明末清初是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李贽和徐渭的离经叛道思想深深影响了时人对传统的认识,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变革也随着思想的转变同时进行着。在书法艺术方面,书家们努力革新,试图开创一种崭新的局面。这种创新主要是出现了反对束缚、突出个性的浪漫主义书风。然而作为文人,古代儒家思想中以人论书的观点同样影响着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欧阳修曾说“古之人皆
期刊
12月1号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有幸参加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报告会。整个报告都是在轻松、愉悦、幽默、温馨的气氛中渡过的,他没有讲什么所谓的大道理,而是从日常生活讲起,从而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是平淡的,每一刻都是精彩的”教育真谛。  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教育管理的手段、教育教学的理论或方法,确切地说这是一堂教师职业思想引导课,是一堂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享课,是他曾经用心用情经历过的教育故事,而这些故事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管辖范围以内海域确权的完成及海洋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出现,公海保护问题被广泛讨论。公海保护区是一种全新的公海保护方法。目前全世界都在公海建立海洋保护区问题上存在困惑,各沿海国对于是否建立公海保护区也心存疑虑,但其实公海保护区已有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我国作为一个沿海大国,在公海保护区这个问题上,我国应当加强公海保护区制度研究,促进公海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既能体现一
期刊
【摘要】:GPS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测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高,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测绘方式和方法,扩宽了测绘工作的服务范围。所以,研究GPS测绘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具有时代的意义,本文主要以RTK技术为例,对当前常用的测绘技术进行阐述,并对RTK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展开讨论。  【关键词】:GPS测绘技术;RTK技术;测量;应用  上世纪80年代,GPS定位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这给测绘工
期刊
【摘要】:教学空间家具产品的设计和配备对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应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Steelcase公司的Node座椅设计项目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其设计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教学空间家具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Steelcase公司;教学空间家具;设计  一 引言  在设计机构关于教学空间的现场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局促的、静态的、为单向被动的学习模式设计的教学
期刊
【摘要】:建设高水平的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认真分析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关系,有助于我们找准我国城市化的问题和症结,不断完善城市化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城市化;速度;质量  近代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着城市化问题。只有实现城市化,才能处理好城乡互动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城市化绝不仅仅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必
期刊
【摘要】: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由此,重庆的战时首都的地位得到确立。抗战时期,戏剧表演广告高频率在报纸上刊登,成为报纸广告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广告的题材和内容,紧紧围绕着民族抗日战争为中心。而那些充满号召力的广告文案更具激励性,为报纸广告剧创造了独特的群众动员和宣传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宣传工作和社会动员。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日报;重庆地区;戏剧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