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由此,重庆的战时首都的地位得到确立。抗战时期,戏剧表演广告高频率在报纸上刊登,成为报纸广告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广告的题材和内容,紧紧围绕着民族抗日战争为中心。而那些充满号召力的广告文案更具激励性,为报纸广告剧创造了独特的群众动员和宣传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宣传工作和社会动员。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日报;重庆地区;戏剧表演广告
广告作为现实生活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牟利活动所采取的一种宣传策略,不但在促进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统计也在记录着一个时期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生活方式、流行事物和意识价值形态,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广告是时代的镜像,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背景安排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或明或隐地描摹着时代变迁的轨迹。[1]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作种种战斗准备,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受到直接的威胁,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由此,重庆的战时首都的地位得到确立,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当时的中共中央的南方局的所在地,当时重庆的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一、研究背景
《中央日报》在1929年创刊于南京,最初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报纸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之后停刊[2],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在1939年9月随着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继续出版。
在抗战时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恶劣使得《中央日报》单靠国民党的经费支持也步履维艰,几任社长都对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有所探索。[3]从最开始的只注重国民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到后来提出“党报企业化经营”的经营策略的转型,广告盈利渐渐取代财政拨款,成为《中央日报》的财政主要来源。
在这一时期,广告在报纸中所占比例渐渐增长,而抗战时期的重庆地区,各大报刊中戏剧演出广告所占版面逐渐变大、数量变多,戏剧演出广告是以吸引受众观众了解或观看戏剧、表演为基本诉求的广告传播形式,戏剧演出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具有时代属性的情感趋向。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在重庆地区,所占市场比例较重的报刊是《中央日报》,所以研究《中央日报》重庆版的戏剧演出广告对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的爱国宣传有着典型性和针对性。
二、《中央日报》的戏剧演出广告分析
重庆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汇集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职业戏剧表演者和电影资源。戏剧表演行业的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戏剧演出广告在报刊广告中的频繁出现。爱国主义成为了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报刊广告形式和内容最大的特征。
1、广告主题:抗战与救亡为主要诉求
抗日战争时期,各种表演团体以戏剧表演为手段,利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形式,在报纸媒体上积极开展各种爱国运动。许多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戏剧表演,发挥了“鼓动者”的作用,唤起了人们对抗日的支持。戏剧表演团体结合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开展了不同的主题活动,积极服务于抗战救亡的中心任务。在《中央日报》1940年12月28日第一版当中,在版面突出位置刊登对于由新生影业公司出品的抗战电影《前程万里》将于元旦上映的广告。[4]
2、广告表现:直抒胸臆的独白式表达
在这一时期,广告的表现形式还处于一个以纯文字、独白式的表达为主,仅有字号大小的差别,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广告表现形式,便于可以详细地向读者介绍影片的相关内容,如反映的地址、片名、演员表以及剧目的标语。在1940年4月11日第一版的《从军乐》公演广告中,注明本次演出是“四幕配音大喜剧”以及对剧目的介绍“卡通式的表演,为抗战剧开出一条新路,流线型的演出,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5]
3、广告语言:“诗化”语言,感染力强
广告语言的“诗化”是指广告用像诗歌一样的语言来描写一个意境,或按广告文体使用的是诗体,大量运用像押韵、对称等诗歌技法。在抗战时期的《中央日报》的戏剧表演广告中,注重遣词造句,以抒发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在1《中央日报》1939年1月1日第四版中《血溅宝山城》的海报标语“正义感大地!壮烈动山河!”[6],用对仗的语句,表达对抗战的支持,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爱国戏剧表演广告的作用
1、动员后方,支援前线
重庆地区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爱国抗战类戏剧表演的核心任务就以抗战救亡为中心动员后方群众,对前线的战争进行支援。在重庆戏剧表演界,戏剧同行团结一心、专注于抗战主题的戏剧表演的制作编排,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戏剧表演活动。这些戏剧表演活动的成功也受益于精心制作的广告所产生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在1940年1月1日新川大剧院的兵役宣传教育片《好丈夫》中号召“兄率弟,祖率孙,人人去前线!”[7],发动人们踊跃观看电影,支援前线。庞大的军事斗争规模造成了物资的严重匮乏,1938年临近冬季时,由于前方战士缺乏必要的大衣御寒,戏剧界发起了义演筹募寒衣的活动,救了燃眉之急。1938年10月12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主办的“中华民国第一季戏剧节”刊告[8],从10月14日到21日每晚七时上演话剧为前方战士征集过冬的衣物。
2、慰劳军人,帮助同胞
时代变幻无常,国难当头,《中央日报》的报刊广告的内容逐渐有了鼓舞将士上阵杀敌,激发民众士气的内容,对于伤兵和受难同胞的慰问和救济既是人道主义关怀,又是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一种方式。文艺界人士发挥专长,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39年2月12日,《中央日报》的第一版,文化界人士发布捐款启示,号召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将士。[9]此外,除了对前线的战士的慰劳外,对同胞的救济也是戏剧表演社团的报刊广告的主要内容,在1939年3月4日的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主办的“名票名伶大会中”的演出广告中[10],注明“全部收入,救济难童”,当时演艺界人士联合保育會为在“大轰炸”中失去亲人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帮助。 3、激勵国民,共赴国难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激发国民的抗战斗志,共同应对危难,戏剧表演的报刊广告也开始进行大力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6月2日上映的《孤城喋血》的报刊广告中,注明该剧是抗战的“精神总动员”,号召国民“同舟共济一心一意完成大业抗战建国”[11]在1944年11月11日的第四版所刊登的悬念广告,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一个硕大“?”开始设置悬念,然后在第二天的同样位置注明“艰苦!奋斗!血和泪的儿女们,响应这种神圣的号召吧!”,最终揭晓答案为《从军歌》的海报,这种悬念式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也将对民众的抗战号召寓于其中。
4、借古喻今,爱国情怀
在抗战时期,重庆地区不仅上映和演出了时装剧目,同时还有一些古装剧种的演出。这些古装剧一方面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也是对于历史故事和古代文化的一种借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改变和再加工,借以抒发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唯一电影院在1939年9月19日的《中央日报》的第一版发布的关于电影《貂蝉》的上映信息中写道“提高国片技术水平,弘扬中国古代美术”,同时写道“看此片能使鬓眉汗惭,巾帼兴起!”[12]电影对耳熟能详的东汉故事“吕布与貂禅”进行改编,同时将抗战意识融入其中,引人入胜,古与今的结合抒发了爱国情感。
注释:
[1]陈素白,高诗劼,熊烨. 广告镜像考察: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健康消费观念变迁——基于《羊城晚报》(1980—2013)保健食品广告的内容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8):122-127.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方汉奇主编, 1992
[3]学子论文:《中央日报》历史沿革的思考及启示 (2)--传媒--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4995544.html
[4]广告[N].中央日报1940.12.28(1)
[5]广告[N].中央日报1940.04.11(1)
[6]广告[N].中央日报1939.01.01(4)
[7]广告[N].中央日报1940.01.01(1)
[8]广告[N].中央日报1938.10.12(1)
[9]广告[N].中央日报1939.02.12(1)
[10]广告[N].中央日报1939.03.04(1)
[11]广告[N].中央日报1939.06.03(4)
[12]广告[N].中央日报1939.09.19(1)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日报;重庆地区;戏剧表演广告
广告作为现实生活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牟利活动所采取的一种宣传策略,不但在促进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统计也在记录着一个时期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生活方式、流行事物和意识价值形态,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广告是时代的镜像,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背景安排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或明或隐地描摹着时代变迁的轨迹。[1]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作种种战斗准备,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受到直接的威胁,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由此,重庆的战时首都的地位得到确立,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当时的中共中央的南方局的所在地,当时重庆的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一、研究背景
《中央日报》在1929年创刊于南京,最初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报纸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之后停刊[2],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在1939年9月随着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继续出版。
在抗战时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恶劣使得《中央日报》单靠国民党的经费支持也步履维艰,几任社长都对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有所探索。[3]从最开始的只注重国民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到后来提出“党报企业化经营”的经营策略的转型,广告盈利渐渐取代财政拨款,成为《中央日报》的财政主要来源。
在这一时期,广告在报纸中所占比例渐渐增长,而抗战时期的重庆地区,各大报刊中戏剧演出广告所占版面逐渐变大、数量变多,戏剧演出广告是以吸引受众观众了解或观看戏剧、表演为基本诉求的广告传播形式,戏剧演出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具有时代属性的情感趋向。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在重庆地区,所占市场比例较重的报刊是《中央日报》,所以研究《中央日报》重庆版的戏剧演出广告对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的爱国宣传有着典型性和针对性。
二、《中央日报》的戏剧演出广告分析
重庆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汇集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职业戏剧表演者和电影资源。戏剧表演行业的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戏剧演出广告在报刊广告中的频繁出现。爱国主义成为了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报刊广告形式和内容最大的特征。
1、广告主题:抗战与救亡为主要诉求
抗日战争时期,各种表演团体以戏剧表演为手段,利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形式,在报纸媒体上积极开展各种爱国运动。许多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戏剧表演,发挥了“鼓动者”的作用,唤起了人们对抗日的支持。戏剧表演团体结合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开展了不同的主题活动,积极服务于抗战救亡的中心任务。在《中央日报》1940年12月28日第一版当中,在版面突出位置刊登对于由新生影业公司出品的抗战电影《前程万里》将于元旦上映的广告。[4]
2、广告表现:直抒胸臆的独白式表达
在这一时期,广告的表现形式还处于一个以纯文字、独白式的表达为主,仅有字号大小的差别,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广告表现形式,便于可以详细地向读者介绍影片的相关内容,如反映的地址、片名、演员表以及剧目的标语。在1940年4月11日第一版的《从军乐》公演广告中,注明本次演出是“四幕配音大喜剧”以及对剧目的介绍“卡通式的表演,为抗战剧开出一条新路,流线型的演出,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5]
3、广告语言:“诗化”语言,感染力强
广告语言的“诗化”是指广告用像诗歌一样的语言来描写一个意境,或按广告文体使用的是诗体,大量运用像押韵、对称等诗歌技法。在抗战时期的《中央日报》的戏剧表演广告中,注重遣词造句,以抒发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在1《中央日报》1939年1月1日第四版中《血溅宝山城》的海报标语“正义感大地!壮烈动山河!”[6],用对仗的语句,表达对抗战的支持,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爱国戏剧表演广告的作用
1、动员后方,支援前线
重庆地区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爱国抗战类戏剧表演的核心任务就以抗战救亡为中心动员后方群众,对前线的战争进行支援。在重庆戏剧表演界,戏剧同行团结一心、专注于抗战主题的戏剧表演的制作编排,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戏剧表演活动。这些戏剧表演活动的成功也受益于精心制作的广告所产生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在1940年1月1日新川大剧院的兵役宣传教育片《好丈夫》中号召“兄率弟,祖率孙,人人去前线!”[7],发动人们踊跃观看电影,支援前线。庞大的军事斗争规模造成了物资的严重匮乏,1938年临近冬季时,由于前方战士缺乏必要的大衣御寒,戏剧界发起了义演筹募寒衣的活动,救了燃眉之急。1938年10月12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主办的“中华民国第一季戏剧节”刊告[8],从10月14日到21日每晚七时上演话剧为前方战士征集过冬的衣物。
2、慰劳军人,帮助同胞
时代变幻无常,国难当头,《中央日报》的报刊广告的内容逐渐有了鼓舞将士上阵杀敌,激发民众士气的内容,对于伤兵和受难同胞的慰问和救济既是人道主义关怀,又是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一种方式。文艺界人士发挥专长,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39年2月12日,《中央日报》的第一版,文化界人士发布捐款启示,号召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将士。[9]此外,除了对前线的战士的慰劳外,对同胞的救济也是戏剧表演社团的报刊广告的主要内容,在1939年3月4日的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主办的“名票名伶大会中”的演出广告中[10],注明“全部收入,救济难童”,当时演艺界人士联合保育會为在“大轰炸”中失去亲人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帮助。 3、激勵国民,共赴国难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激发国民的抗战斗志,共同应对危难,戏剧表演的报刊广告也开始进行大力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6月2日上映的《孤城喋血》的报刊广告中,注明该剧是抗战的“精神总动员”,号召国民“同舟共济一心一意完成大业抗战建国”[11]在1944年11月11日的第四版所刊登的悬念广告,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一个硕大“?”开始设置悬念,然后在第二天的同样位置注明“艰苦!奋斗!血和泪的儿女们,响应这种神圣的号召吧!”,最终揭晓答案为《从军歌》的海报,这种悬念式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也将对民众的抗战号召寓于其中。
4、借古喻今,爱国情怀
在抗战时期,重庆地区不仅上映和演出了时装剧目,同时还有一些古装剧种的演出。这些古装剧一方面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也是对于历史故事和古代文化的一种借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改变和再加工,借以抒发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唯一电影院在1939年9月19日的《中央日报》的第一版发布的关于电影《貂蝉》的上映信息中写道“提高国片技术水平,弘扬中国古代美术”,同时写道“看此片能使鬓眉汗惭,巾帼兴起!”[12]电影对耳熟能详的东汉故事“吕布与貂禅”进行改编,同时将抗战意识融入其中,引人入胜,古与今的结合抒发了爱国情感。
注释:
[1]陈素白,高诗劼,熊烨. 广告镜像考察: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健康消费观念变迁——基于《羊城晚报》(1980—2013)保健食品广告的内容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8):122-127.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方汉奇主编, 1992
[3]学子论文:《中央日报》历史沿革的思考及启示 (2)--传媒--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4995544.html
[4]广告[N].中央日报1940.12.28(1)
[5]广告[N].中央日报1940.04.11(1)
[6]广告[N].中央日报1939.01.01(4)
[7]广告[N].中央日报1940.01.01(1)
[8]广告[N].中央日报1938.10.12(1)
[9]广告[N].中央日报1939.02.12(1)
[10]广告[N].中央日报1939.03.04(1)
[11]广告[N].中央日报1939.06.03(4)
[12]广告[N].中央日报1939.0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