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维智力理论
智力的本质一直是学者们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自1904年斯皮而曼最早提出智力理论之后,学者们陆续提出了许多新的智力理论。特别是在最近20年里,智力研究领域更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涌现出了卡罗尔的认知能力层级模型、戴斯等人的PASS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塞西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戈尔曼等人的情绪智力理论等。
传统智力观是一种单维的智力观,它把智力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之内,仅指向与学生学业有关的一般智力。传统智力理论所编制的智力测验主要考察的也是个体的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忽视了对个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许多其他方面,而且这种过于简单统一的智力观也不符合人类智力活动复杂性的特点。后来,随着心理学研究中社会取向的逐渐宽泛,特别是多元文化的产生,在智力理论的探求中逐渐涌现了许多更贴近人类智力活动特点的多维智力理论。
1983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首先冲破传统智力的统治,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由九种独立的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的、自我反省的、自然主义的、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加德纳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工具来重建学校教育的评估理念。主要表现在:提出“智能本位评估”,拓展学校教育评估的基础,评估应该涵盖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多元评估;提倡“情境化评估”,改正学校教育评估的功能及方法。而传统评估的单一分数只代表了某种脱离现实情境的不全面的信息,是一种“非情境化评估”。
斯腾伯格1996年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他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它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它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它包括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它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斯腾伯格专门设计了成功智力测验(即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验,简称STAT),分别评价了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由三个多选测验及一个问答测验组成,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STAT的信度和效度。
1996年,塞西提出了生物生态学理论,他像加德纳一样认为智力是多侧面的一组能力,这些能力是领域特异性的,依赖于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整合和精细化,目的是使得有关信息能够有效地被提取、编码、分类或进行其他加工,塞西称之为认知复杂性,而认知复杂性是领域特异性的,这也是许多人在跨领域解决问题和应用策略时表现较差的原因。
近20年来的智力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打破传统的智力观、改变人们对智力的狭隘认识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国内教育界参考和借鉴。尝试从多维智力的角度看待我国高考评估体系会有深刻的启示。
现行的高考制度的弊端
现行高考制度实行了30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现行高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突显高考改革的迫切性。高考制度有许多方面,其中高考评估体系是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方面。
现行高考评估方法主要是标准化的纸笔测验,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这种标准化试卷所能测评的严重偏向两种智力: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其他智力难于测评,反映了对智力本质的错误理解,体现狭隘、单一的智力观。有人说“应试也是一种素质”,它包含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部分分析能力,也能考出临场不乱的冷静思考能力等。然而书面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技巧,乃至创新思维所需要的非智力素质等。书面考试中的知识轰炸和题海战术,正在残酷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灵和健康,学生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了,以致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少有建树。
现行单一书面高考形式以试卷卷面分数为准,只看高考分数,决定是否录取,“一考定终生”,“考试是检验学习者的惟一标准”,学生在高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很少成为大学招生的参考条件,学生考分以外的能力或素质也因而无法得以全面体现。大学更多地录取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这对于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公平。因为进入大学分专业后,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较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在应用性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动手能力强、重实用性的特点备受社会各界欢迎。遗憾的是,现行高考制度阻断了这些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这是教育和社会的失职。
改革现行的高考评估制度
采用多元评估标准是改革现行的高考评估制度的有效途径,除了原有的标准化考试外,还应该有其他对应多种智力的评估方法。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的评估较适合用标准化的笔试,这也是原高考评估制度实行多年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多元评估标准,如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较难从现实环境中脱离出来,在一个短暂的统一时间内完成。一个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加德纳提倡的“情境化评估”,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即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之以高中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大学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学生在中学最后3年的学业成绩及校内排名次序、中学的办学特色、声望及校长、教师的推荐信、学生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特殊专长、竞赛成绩、奖状证书、学生自撰申请文章、其它社会人士推荐信、必要的面试等等。我认为,如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学业成绩以外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大学层次、类型不同,对人才智力特点的要求不同,清华、北大和高职高专评估学生的标准不能一样,应该有供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高校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考试套餐。研究型大学应招收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而高职院校应招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分类型考试实行的难点是如何编制有较高信度、效度的多元智力评估量表,相对于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测量,多元智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有更大的难度,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可以参考斯腾伯格专门设计的成功智力测验(即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验,简称STAT),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编制出适合我国高考学生的多元智力测验量表。此项工作虽然艰巨,但意义是重大的。
智力的本质一直是学者们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自1904年斯皮而曼最早提出智力理论之后,学者们陆续提出了许多新的智力理论。特别是在最近20年里,智力研究领域更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涌现出了卡罗尔的认知能力层级模型、戴斯等人的PASS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塞西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戈尔曼等人的情绪智力理论等。
传统智力观是一种单维的智力观,它把智力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之内,仅指向与学生学业有关的一般智力。传统智力理论所编制的智力测验主要考察的也是个体的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忽视了对个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许多其他方面,而且这种过于简单统一的智力观也不符合人类智力活动复杂性的特点。后来,随着心理学研究中社会取向的逐渐宽泛,特别是多元文化的产生,在智力理论的探求中逐渐涌现了许多更贴近人类智力活动特点的多维智力理论。
1983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首先冲破传统智力的统治,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由九种独立的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的、自我反省的、自然主义的、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加德纳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工具来重建学校教育的评估理念。主要表现在:提出“智能本位评估”,拓展学校教育评估的基础,评估应该涵盖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多元评估;提倡“情境化评估”,改正学校教育评估的功能及方法。而传统评估的单一分数只代表了某种脱离现实情境的不全面的信息,是一种“非情境化评估”。
斯腾伯格1996年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他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它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它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它包括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它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斯腾伯格专门设计了成功智力测验(即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验,简称STAT),分别评价了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由三个多选测验及一个问答测验组成,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STAT的信度和效度。
1996年,塞西提出了生物生态学理论,他像加德纳一样认为智力是多侧面的一组能力,这些能力是领域特异性的,依赖于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整合和精细化,目的是使得有关信息能够有效地被提取、编码、分类或进行其他加工,塞西称之为认知复杂性,而认知复杂性是领域特异性的,这也是许多人在跨领域解决问题和应用策略时表现较差的原因。
近20年来的智力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打破传统的智力观、改变人们对智力的狭隘认识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国内教育界参考和借鉴。尝试从多维智力的角度看待我国高考评估体系会有深刻的启示。
现行的高考制度的弊端
现行高考制度实行了30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现行高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突显高考改革的迫切性。高考制度有许多方面,其中高考评估体系是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方面。
现行高考评估方法主要是标准化的纸笔测验,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这种标准化试卷所能测评的严重偏向两种智力: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其他智力难于测评,反映了对智力本质的错误理解,体现狭隘、单一的智力观。有人说“应试也是一种素质”,它包含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部分分析能力,也能考出临场不乱的冷静思考能力等。然而书面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技巧,乃至创新思维所需要的非智力素质等。书面考试中的知识轰炸和题海战术,正在残酷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灵和健康,学生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了,以致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少有建树。
现行单一书面高考形式以试卷卷面分数为准,只看高考分数,决定是否录取,“一考定终生”,“考试是检验学习者的惟一标准”,学生在高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很少成为大学招生的参考条件,学生考分以外的能力或素质也因而无法得以全面体现。大学更多地录取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这对于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公平。因为进入大学分专业后,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较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在应用性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动手能力强、重实用性的特点备受社会各界欢迎。遗憾的是,现行高考制度阻断了这些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这是教育和社会的失职。
改革现行的高考评估制度
采用多元评估标准是改革现行的高考评估制度的有效途径,除了原有的标准化考试外,还应该有其他对应多种智力的评估方法。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的评估较适合用标准化的笔试,这也是原高考评估制度实行多年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多元评估标准,如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较难从现实环境中脱离出来,在一个短暂的统一时间内完成。一个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加德纳提倡的“情境化评估”,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即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之以高中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大学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学生在中学最后3年的学业成绩及校内排名次序、中学的办学特色、声望及校长、教师的推荐信、学生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特殊专长、竞赛成绩、奖状证书、学生自撰申请文章、其它社会人士推荐信、必要的面试等等。我认为,如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学业成绩以外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大学层次、类型不同,对人才智力特点的要求不同,清华、北大和高职高专评估学生的标准不能一样,应该有供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高校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考试套餐。研究型大学应招收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而高职院校应招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分类型考试实行的难点是如何编制有较高信度、效度的多元智力评估量表,相对于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测量,多元智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有更大的难度,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可以参考斯腾伯格专门设计的成功智力测验(即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验,简称STAT),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编制出适合我国高考学生的多元智力测验量表。此项工作虽然艰巨,但意义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