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的发现”,这些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两大理论基石,其中唯物史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空想社会主义从唯心主义出发设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用唯物主义眼光看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三个重要方面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B201文献标识码:A
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资本主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联系,而不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构建”自认为完善的未来社会。没看到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认识到两大阶级的对立,更不能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不能为资本主义的改变找到适合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找到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力量。马克思在1880年的法文版前言中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摘录了《反杜林论》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值此发表13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重申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的重要作用,更要重视对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出发点决定了它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产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从现成的物质基础中发现出来,空想社会主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实行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也就是说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空想社会主义构想的理想社会主义也不会实现,只有尊重生产力的现实才能建设科学的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是现实根基。只有在根源上纠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走得更远。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摆脱空想社会主义所依托的唯心主义基础,至于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之上。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所以政府报告高度重视,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2 阶级斗争理论的作用及指导意义
“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丛书因素顺便提一下”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明确,宣扬超阶级的理论,从主张对阶级矛盾的调和到反对阶级斗争。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两大对立从而丧失了革命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指导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要想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
唯物史观的产生使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得到了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的动力必然会走向科学。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道路。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是某个天才的偶然发现,而是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阶级斗争是一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交换关系的现实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中我们犯了许多错误,大跃进、反右派等阶级斗争扩大化,是因为我们没能理解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导我们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不能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全部,毕竟经济建设才是最根本的。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当然我们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对反对社会主义的作乱分子实施专政,坚决打击干涉和分裂一个中国的不法分子。在国际上更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斗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世纪新时期我国阶级斗争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关系,也会发生利益冲突,但这不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一个新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更好的解释。
3 群众史观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区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能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忽视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未能找到社会真正的创造者。圣西门认为:“法国居民”是一种物质力量,但他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推翻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物质力量。空想家们认为:群众的物质力量只有依靠天才人物才能显示出來,所以他们企图依靠资本主义改良来发展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正如列宁所说:“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人民成为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实现了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自由人的解放。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担当此大任!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是重申了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最高形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更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重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加强党政领导群体对基层群众的重视,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路线。发挥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基层上访、重视舆论媒体、民主选举、廉政党风建设等制度。党必须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时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正是对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3卷).47.
[3]王军.论我国历史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与规律[J].前沿论坛,2001(12).
中图分类号:B201文献标识码:A
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资本主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联系,而不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构建”自认为完善的未来社会。没看到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认识到两大阶级的对立,更不能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不能为资本主义的改变找到适合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找到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力量。马克思在1880年的法文版前言中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摘录了《反杜林论》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值此发表13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重申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的重要作用,更要重视对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出发点决定了它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产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从现成的物质基础中发现出来,空想社会主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实行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也就是说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空想社会主义构想的理想社会主义也不会实现,只有尊重生产力的现实才能建设科学的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是现实根基。只有在根源上纠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走得更远。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摆脱空想社会主义所依托的唯心主义基础,至于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之上。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所以政府报告高度重视,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2 阶级斗争理论的作用及指导意义
“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丛书因素顺便提一下”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明确,宣扬超阶级的理论,从主张对阶级矛盾的调和到反对阶级斗争。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两大对立从而丧失了革命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指导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要想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
唯物史观的产生使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得到了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的动力必然会走向科学。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道路。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是某个天才的偶然发现,而是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阶级斗争是一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交换关系的现实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中我们犯了许多错误,大跃进、反右派等阶级斗争扩大化,是因为我们没能理解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导我们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不能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全部,毕竟经济建设才是最根本的。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当然我们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对反对社会主义的作乱分子实施专政,坚决打击干涉和分裂一个中国的不法分子。在国际上更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斗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世纪新时期我国阶级斗争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关系,也会发生利益冲突,但这不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一个新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更好的解释。
3 群众史观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区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能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忽视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未能找到社会真正的创造者。圣西门认为:“法国居民”是一种物质力量,但他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推翻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物质力量。空想家们认为:群众的物质力量只有依靠天才人物才能显示出來,所以他们企图依靠资本主义改良来发展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正如列宁所说:“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人民成为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实现了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自由人的解放。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担当此大任!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是重申了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最高形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更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重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加强党政领导群体对基层群众的重视,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路线。发挥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基层上访、重视舆论媒体、民主选举、廉政党风建设等制度。党必须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时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正是对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3卷).47.
[3]王军.论我国历史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与规律[J].前沿论坛,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