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呼唤数学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自主探究,倡导合作.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教什么、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习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方式逐渐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教师不仅在乎教学内容讲解的多少,最主要的是重视学生学法与解法的指导、 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面对较难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導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数学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 ,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 “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 还应重视 “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思维在于激活 , 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探究很是关键,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会使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友爱、结伴帮助 ,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要,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平面上有等边△ABC,请你在平面上确定一点 P,使△PAB,△PBC,△PAC同时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 P 共有几个?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争论不休,此时我引导小组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知识逐渐加深,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检验时仔细认真,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的榜样作用,躬亲示范,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归纳简洁明了,学生也会删繁就简,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 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 , 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要注意积累资料,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并时常翻阅,随时复习,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 “ 懂 ” 到 “ 会 ”, 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是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五、培养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就能学到很多新的的知识,复习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重视,扬长避短;还可以增强记忆,防止遗忘,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 当然 , 小学数学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英.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J].青海教育 ,2005(06).
[2]朱典君.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J]. 青海教育 .2004(04).
[3]裘晓岚,陈兰清,唐振松.关于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方式逐渐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教师不仅在乎教学内容讲解的多少,最主要的是重视学生学法与解法的指导、 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面对较难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導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数学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 ,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 “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 还应重视 “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思维在于激活 , 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探究很是关键,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会使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友爱、结伴帮助 ,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要,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平面上有等边△ABC,请你在平面上确定一点 P,使△PAB,△PBC,△PAC同时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 P 共有几个?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争论不休,此时我引导小组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知识逐渐加深,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检验时仔细认真,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的榜样作用,躬亲示范,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归纳简洁明了,学生也会删繁就简,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 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 , 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要注意积累资料,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并时常翻阅,随时复习,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 “ 懂 ” 到 “ 会 ”, 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是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五、培养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就能学到很多新的的知识,复习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重视,扬长避短;还可以增强记忆,防止遗忘,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 当然 , 小学数学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英.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J].青海教育 ,2005(06).
[2]朱典君.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J]. 青海教育 .2004(04).
[3]裘晓岚,陈兰清,唐振松.关于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