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长期以来,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轻学生,重管教而轻自觉,多数学生成为被监管的对象,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还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充分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就要挣脱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班级管理中实行自主型管理,这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实行自主型班级管理就是要使学生由“监管对象”变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它的基本形式是以班主任为指导、以班委为核心的全体同学参加的学生民主自治。在中学生自主型班级管理的运作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愿,为班级制定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
有效的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是班级目标与学生自身目标、兴趣有密切联系;学生对班级目标的淡漠,实质上是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背离和脱节,是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个性的压抑,忽视了学生自身企求。实现愿望才是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因此,班级目标的确立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的知识经验与思想观点交汇和融合的过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民主作风,让学生主动参与目标确定过程,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可以汇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集思广益,又能了解学生的不同志趣,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并使所有学生产生对目标的亲切感,并形成对目标的承诺,诱发目标对学生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作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要让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好建议和创造性想法从自由地表达出来,关键是班主任要尊重和容纳学生,宽容学生在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建立一个积极接纳的、宽松自由的民主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自尊、自重和班级主人的意识。在学生自由表达意愿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是一个促进者,应表现出对学生兴趣的尊重,适时的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忌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意见随意点评,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符合自己的意见就采纳,反之则立即否定。这样势必会压制某些学生表达真实愿望和想法。当然,强调学生的内在需要并非放纵和放任学生,助长学生中确实存在的散漫情绪和无组织无纪律倾向,而是要求班主任在教育的规范下进行班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班主任要集中学生的意见,确立班级目标
没有班主任的集中,班级管理可能会陷入随意和放任,脱离教育目的的轨道。因此,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校教育要求,对学生的各种意愿进行检评,区分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考虑如何采纳合理的要求。非合理性的要求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意愿,一旦被否定,就应以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诚恳谈话,讨论并尽量消弭分歧。班主任对学生的非合理性要求表现出友善和尊重,学生自然也能尊重老师的意见,自觉服从教育要求。这既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又能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避免误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集中时,要准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能预测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某些目标的内容适当调整,以使目标真正能够实现。
3.根据目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组织机构的各自职责
根据班级目标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规章制度具有引导作用。规章制度是提供学生实现目标的共同的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班级秩序具有促进作用。其次,规章制度具有控制和约束作用。学生从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与规章制度的内容中可以懂得遵守规章制度和违背规章制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在行动中会时刻以规章制度检查自己,避免消极的后果。第三,规章制度为班主任合理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评价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可以避免这些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为了使规章制度发挥以上的积极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制定,内容应涉及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和日常管理等所有方面,切忌班主任主观确定后向学生宣读了之。
班级的组织机构主要是指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组织系统的功能在于将班级全体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实现班级目标上来,自主地完成目标规定的任务。组织系统要注意各种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特别是有特长学生的有效组合。例如:我校根据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班级管理自主化的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注意发挥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才能,实行干部竞争轮换方式,我们要求“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等,力求使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和活动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对班级的日常事务和物品的管理明确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实效。
4.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更需要班主任的指导
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学生自主活动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班级的认识程度,对目标的认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消极逃避很大程度上与不认同或认同程度不高有关;其次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如果学生没有主体意识,不能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在一定班级环境中应具有责任与义务,就不会对活动表现高度的热情;第三取决于学生和班主任的心理相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自主活动主要在于让学生自己发挥积极性,展示能力,发展潜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活动结果负责。无论是个人、小组或全班的活动班主任都要遵循不干预原则。不干预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应注意事先的提醒,提出参考意见,激发每个学生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活动程序的自我确定,对不同活动能力的学生给与必要的帮助和辅导,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干预,发号司令,甚至包办代办。
5.班级自主管理效果应由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班级管理改革的重要特点是班级管理效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加拿大学者N戈培尔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能对人的信念产生影响的唯一评估是他的自我评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最有效的评价应该是学生对自己活动结果的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应丰富而全面,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和多元化,允许学生有差异、有特长。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自主确定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方案,自主检查班级管理目标是否达到,自主分析班级管理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并找出相应的原因,写出经验总结,明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这种自我反思或自我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其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升华。
自我评价不一定在最后进行,可以进行定期评价,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班级管理活动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在中学实行自主型班级管理,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體性的发挥。中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判断,增强了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的意愿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中学实行自主型班级管理就是要使学生由“监管对象”变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它的基本形式是以班主任为指导、以班委为核心的全体同学参加的学生民主自治。在中学生自主型班级管理的运作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愿,为班级制定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
有效的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是班级目标与学生自身目标、兴趣有密切联系;学生对班级目标的淡漠,实质上是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背离和脱节,是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个性的压抑,忽视了学生自身企求。实现愿望才是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因此,班级目标的确立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的知识经验与思想观点交汇和融合的过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民主作风,让学生主动参与目标确定过程,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可以汇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集思广益,又能了解学生的不同志趣,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并使所有学生产生对目标的亲切感,并形成对目标的承诺,诱发目标对学生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作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要让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好建议和创造性想法从自由地表达出来,关键是班主任要尊重和容纳学生,宽容学生在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建立一个积极接纳的、宽松自由的民主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自尊、自重和班级主人的意识。在学生自由表达意愿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是一个促进者,应表现出对学生兴趣的尊重,适时的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忌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意见随意点评,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符合自己的意见就采纳,反之则立即否定。这样势必会压制某些学生表达真实愿望和想法。当然,强调学生的内在需要并非放纵和放任学生,助长学生中确实存在的散漫情绪和无组织无纪律倾向,而是要求班主任在教育的规范下进行班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班主任要集中学生的意见,确立班级目标
没有班主任的集中,班级管理可能会陷入随意和放任,脱离教育目的的轨道。因此,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校教育要求,对学生的各种意愿进行检评,区分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考虑如何采纳合理的要求。非合理性的要求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意愿,一旦被否定,就应以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诚恳谈话,讨论并尽量消弭分歧。班主任对学生的非合理性要求表现出友善和尊重,学生自然也能尊重老师的意见,自觉服从教育要求。这既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又能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避免误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集中时,要准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能预测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某些目标的内容适当调整,以使目标真正能够实现。
3.根据目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组织机构的各自职责
根据班级目标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规章制度具有引导作用。规章制度是提供学生实现目标的共同的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班级秩序具有促进作用。其次,规章制度具有控制和约束作用。学生从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与规章制度的内容中可以懂得遵守规章制度和违背规章制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在行动中会时刻以规章制度检查自己,避免消极的后果。第三,规章制度为班主任合理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评价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可以避免这些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为了使规章制度发挥以上的积极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制定,内容应涉及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和日常管理等所有方面,切忌班主任主观确定后向学生宣读了之。
班级的组织机构主要是指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组织系统的功能在于将班级全体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实现班级目标上来,自主地完成目标规定的任务。组织系统要注意各种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特别是有特长学生的有效组合。例如:我校根据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班级管理自主化的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注意发挥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才能,实行干部竞争轮换方式,我们要求“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等,力求使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和活动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对班级的日常事务和物品的管理明确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实效。
4.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更需要班主任的指导
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学生自主活动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班级的认识程度,对目标的认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消极逃避很大程度上与不认同或认同程度不高有关;其次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如果学生没有主体意识,不能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在一定班级环境中应具有责任与义务,就不会对活动表现高度的热情;第三取决于学生和班主任的心理相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自主活动主要在于让学生自己发挥积极性,展示能力,发展潜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活动结果负责。无论是个人、小组或全班的活动班主任都要遵循不干预原则。不干预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应注意事先的提醒,提出参考意见,激发每个学生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活动程序的自我确定,对不同活动能力的学生给与必要的帮助和辅导,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干预,发号司令,甚至包办代办。
5.班级自主管理效果应由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班级管理改革的重要特点是班级管理效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加拿大学者N戈培尔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能对人的信念产生影响的唯一评估是他的自我评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最有效的评价应该是学生对自己活动结果的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应丰富而全面,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和多元化,允许学生有差异、有特长。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自主确定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方案,自主检查班级管理目标是否达到,自主分析班级管理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并找出相应的原因,写出经验总结,明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这种自我反思或自我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其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升华。
自我评价不一定在最后进行,可以进行定期评价,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班级管理活动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在中学实行自主型班级管理,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體性的发挥。中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判断,增强了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的意愿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