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诉中国古典风格建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验中国古典风格建筑。
  【关键词】:古典;设计;建筑;古代
  现如今,在快节奏城市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向往放松、自由的生活,中国式古典风格的设计也就成为了大部分国内居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式式风格可以表现出庄重、典雅的气度,代表着敦厚、方正的礼教精神;在我国传统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庄重典雅的气度,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建筑中流露出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灵性境界;很多有文化素养的设计师都愿意设计脱俗,潇洒的风格,这种设计风格也能体现出设计中的素养和广大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与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北方独立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中式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的佛道文化颇有渊源。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式风格的核心、品质始终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应该发掘中国室内设计文化的精脉,使它延续到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来,以起到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正确解读中国古典式风格?
  既然称之为中式古典,那么必然离不开“古”和“典”二字,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在中国文化历史作为支撑下,古典建筑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的相关书籍,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的建筑想必国外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总体上来说建筑的形式语言比较抽象,现代人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美妙的形容词来概括它们。
  不仅如此,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都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寒意,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登记制度。细心品读古建筑中的语言,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更加丰富的内涵。
  这也正是中国式古典建筑超越寻常建筑的原因。
  中国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多数是受到《易经》的影响,认为应该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也只有如此才可以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当然这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石”的寒意就是“此生归无,可再生。”因此石材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由此可见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问题在古代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古代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古代建筑中的“声音”。
  “声音”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的“声音”有两种含义,一是建筑的原有部分所发出的音响;二是谐音的应用。
  第一种类型的应用并不能算作普遍,民间比较熟悉的如中国古塔上悬挂的灵铎,风吹铃动,铃随风响,借此用来象征“梵音到耳”的佛法大意,比如世界上注明的洛阳永宁塔“角角皆悬铃铎,宝铎如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洛阳迦南记》)。佛寺铎音在佛教徒听来自有一番梵界的意境。
  皇家建筑的应用以北京天坛为典型,在天坛之圜丘坛第三层太极石上轻声呼唤,能听到四方传来的回声。这原本是声学原理用于圜丘建筑的精妙所在,却附会上了封建礼教与神学的注释。当一朝帝王在此祭天时,四方回应由于“昊天上帝”的“训谕”,象征着天赋王权,而实质这是用来强化帝王通知的正统权威。天坛回音壁的象征意义也是如此,在中央甬道的“三音石”上能听到多重回音,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表示出天帝与皇帝的“明察秋毫”。
  第二種类型即利用谐音来表征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较为常见,比如在深宅大院和陵寝神道中常出现的狮子的雕塑形象,这不仅因为狮子形象威武,也是“狮”“瓶”接连的剪纸图案贴在窗上,象征“事事平安”;若是“狮子”与“铜钱”搭配,象征“财事茂盛”;“狮”佩彩带,象征“好事不断”。
  古建筑装饰中的鱼的造型应用则是应用了“鱼”与“裕”或“余”的谐音,象征丰裕有余;“鹿”谐音“禄”,鹿的造型装饰象征了俸禄的源源不断;“蝠”谐音“福”,“扇”谐音“善”,于是,蝙蝠于扇子的形象也出现在古建筑装饰中来表达人的良好愿意。
  参考文献:
  [1] 李诚.古法今观–营造法式[M]. 江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明]计成,[译]倪泰一. 园冶图说[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要】:潘玉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其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书画的线条融入西画的技法中,又将西画丰富的色彩应用于中国国画,独创出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为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突破传统艺术史视角的局限性,从性别理论角度切入,围绕自画像这一特殊题材中的女性意识作深入剖析。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女性意识  引言  众所周知,潘玉良出身青楼,不堪的往事使得她内心承
期刊
北京!我来了!  隨着闹铃的轻响,我早早地起床了,准备迎接充实而又美好的一天......  今天的行程是开营大典和听北大清华学霸们的经验分享。此时此刻我们坐在庄严肃穆的多功能报告厅里,听着哥哥姐姐和老师们的经验之谈,感受颇多,还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经过一个早上的分享之谈后,我们下午的行程就显得更加好玩了。第一站我们去的是国家奥体中心。当车渐渐地驶入奥体中心附近道路时,就能远远
期刊
美,在哪儿呢?是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还是在蔚蓝的大海上?都不是,美是隐藏在生活的瞬间,哪怕只有0.01秒,也会给人留下抹之不去的印象,让人心中温暖。  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八哥,这只贪吃鬼是在跑进阳台偷吃水果时被我抓住的。这只本来十分自由的小鸟,自从被关到了笼子之中,整天闷闷不乐,几乎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在喝水。它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之后,就明显瘦多了,好比一只刚孵处窝的小鸡。。我们家为此开了一个会,父母要
期刊
时值中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和各样美味的菜肴,餐桌上洋溢着温馨动人的水汽。吃过月饼,我便想着到楼下去走一走。  小区里已经亮起了路灯,温暖的黄色向周围晕染开来,路两边的银杏叶被勾勒出金边,在秋风里手舞足蹈,秋意就乘着这微风让金边向内渗入,缓缓地给她披上金装。顺着小路往前走,渐渐地灯光更暗,绿色的灌木丛也逐渐变成一块块墨团,地上开始有了光斑,欢欣雀跃、追逐嬉戏,我仰头望去,才看见斑驳的月光透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期刊
这次,我去了北京。我和我们班的六个小朋友一起去,一路上我都兴奋满满,心想着:北京,我来了!  在北京的第一天,上午老师早早地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听一个成功人士的演讲。演讲的小姐姐很年轻很漂亮,声音很温和,让我一听心里很舒服。她去过很多地方,让我很羡慕。下午,我们玩了很多有趣的游戏。真是其乐无穷呀!可是我又一听明天要2点起床去北京天安门,第一反应就是“困”。  第二天,伴随着耳边的阵阵催促声,我被我
期刊
【摘要】:人文精神作为书法的内在支柱,对书法发展起着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是,当下书坛严重丧失原有精神支柱,表现出种种错误,因此,我们要努力寻回其丢失的内在支柱——人文精神。  【关键词】:当代书坛;人文精神;缺失;对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被边缘化,而书法却依旧被世人所推崇,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如此繁荣的书坛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导致其内在精神痞
期刊
【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表面上沿袭了爱伦·坡创立的“侦探+助手”的传统模式,实际上却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智力,冲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  相信任何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小说《罗杰疑案》的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虽说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是二者却是有共性和个性的存在。塞尚(1893—1906)在19世纪末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他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影响了当时绘画的发展。何海霞(1908—1998)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家,他的巨幅”金碧山水”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塞尚与何海霞生活在两个相接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着艺术创作。然而
期刊
【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的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为我们从事社会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本文主要以《自杀论》、《私人生活的变革》两本书为例,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对比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资料收集;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对比  (一)《自杀论》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  《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