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的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为我们从事社会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本文主要以《自杀论》、《私人生活的变革》两本书为例,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对比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资料收集;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对比
  (一)《自杀论》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
  《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它开创了实证主义研究的先河,对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它首次运用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方法对自杀现象进行剖析,更在于它在具体社会现象研究中验证和深化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开创了定量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自杀论》全书分为五部分,作者沿着“提出问题、界定概念、研究假设的提出、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逻辑以实证研究方法对自杀率进行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选择。当时的自杀率在欧洲各国均有上升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该选题很有研究意义。
  2、概念的界定
  在《自杀论》导言部分,作者首先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自杀”进行了解释和界定。正像作者指出的那样,“自杀”的涵义尽人皆知,给它下定义似乎多此一举,其实社会学的众多研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研究涉及到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或现象时,似乎人人都知道其含义。然而在实证社会学研究中,给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含义界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自杀现象被界定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3、研究假设的提出
  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在涂尔干研究自杀现象之前,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者因素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论和自然论。在涂尔干看来,每一社会群体的自杀倾向既不能由个人的生理-心理构成,也不能由外界环境的状况来解释,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这样,他就面临着双重的假设研究任务:否证关于社会现象的心理论与自然论,实证自杀现象的社会论。
  4、假设检验
  (1)否证命题: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2)实证命题:自杀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自杀的类型分析
  在探讨自杀的原因时,涂尔干很巧妙地将“否证”与“实证”有机结合起来。他首先用经验事实证伪了自杀原因的心理论和自然论,一一推翻了精神疾病、酗酒、遗传、模仿、气候类型、季节交替等与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涂尔干又用“实证”的方法证明自杀的背后有其社会根源,采用溯源法对自杀类型进行分类,然后运用如上否证时所采用的同样思路及策略实证了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
  5、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涂尔干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水到渠成: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跟种族、遗传、心理状态、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太大关系,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自杀率会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最后又指出,自杀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在接受自杀事实的同时要谴责自杀,因为自杀伤害道德意识,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然后进一步提出了预防自杀的办法。
  (二)、《私人生活的变革》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
  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志。该书重点考察在中国农村过去的50年(1949—1999)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变化。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或称质性研究方法,它需要研究者亲临调研地点,且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更好地融人被调查环境,才能获得更真实的调研资料。所以,此书中运用到田野调查和近距离参与式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二者均是研究者深度融于被调研环境,与调研对象共同生活、共同劳作,朝夕相处式的接触。通过成为共同体生活的一员后,再展开其调研活动。此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参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在参与的同时不断发现、研究和感悟该村庄在集体化后,给私人生活以及集体观念带来的变化。作者通过长时期居住于此,不断融人被研究环境和当地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了下呷村和村民发展的一手资料,从而得出村民私人意识觉醒的同时亦引发权利义务的失衡发展,从而暴露村庄治理中的诸多问题。
  此书在使用实地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使用了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共有三种具体类型: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以及历史比较分析法。此书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中的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即使用官方或准官方统计资料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此书在描写下呷村计划生育的情况时,就用到了计划生育部门的正式记录,作者汇编成书中的“婴儿胎次分布表”和“计划生育实际状况表”等。可见,此书除了应用实地研究以外,还使用文献研究法加以辅助,使得研究资料的获悉更加全面,研究結论的提出更加可信。
  二、资料收集方法对比
  (一)《自杀论》资料收集的方法
  涂尔干找出人们自杀的原因,然而,要对自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也都是行不通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关自杀的统计资料却唾手可得,于是他选择文献法对这些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他在司法局和统计局查阅了法国等12个欧洲国家的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材料,资料包括如下一些和自杀者相关的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时间、自杀方式等。除了单个自杀者的资料以外,涂尔干同样运用文献法收集了与之相关的其它统计资料,如这些国家总人口的死亡率等。作者收集的大量资料大多是数字形式的定量材料,这些具体详实的材料为作者在其后的研究中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论证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私人生活的变革》资料收集的方法
  作者回顾自己多年的研究,坦言得益于对下岬村庄的追踪调查。“极为依赖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作长期反复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当地的历史发展作深入研究。”1971—1978年,作者在该村生活,成为本土人、局内人。1989年春天,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生、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作者再次回到下岬村做第一次田野工作。其后1991、1993、1994、1997、1998、1999年又多次回到下岬。作者和下岬乡亲的关系亲如一家,乡亲们乐意敞开心灵倾情相告,保证了作者获得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保证进一步研究的真实可靠、细致准确。因此,作者近距离参与式的民族志深度描写正得自于长期关注多年追踪反复“田野调查”的事实基础上。田野调查过程中的互动力量,反复交谈和探讨同一话题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有惊喜的发现。所以,跟踪调查、深度访谈是作者收集资料的最主要的方式。
  三、研究特点对比
  (一)《自杀论》的研究特点
  1、在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定上,作者引用了全新的视角。自杀这种极具个体性的行为,看上去似乎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社会学所应研究的对象。而事实上,在他着手研究自杀现象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杀只是孤立的、需要一件件分开来考察的特殊事件。涂尔干则把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自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指出其具有社会性质,从社会层面而非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在这种研究中,作者更多地分析和研究另一個重要概念——自杀率。
  2、将个体的复杂性进行转换,作者巧妙把握个例与整体的关系。在当今这样的社会里,虽然社会的紧迫问题变了,社会与个体关联的方式变了,但是,个体总还与社会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连接着。只要双方连接着,个体就必然承受社会的强制,就像涂尔干强调过的社会强制性并不总是以强力强迫的方式而是更多表现为个体对制度规则认同后道德内化的自觉行为。因此,结合涂尔干对自杀现象的归因方法,充分把握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私人生活的变革》的研究特点
  开拓了传统人类学的新视野,提出了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在以往的关于中国家庭的研究中,都过分强调了中国家庭的结构及其集体性,个人都不是关注的中心,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中个人幸福的重要性,每个个体本身的重要性,基本上都被忽略不提。然而,没有个人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没有家庭与家庭生活。作者慧眼独具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个人及其情感生活上,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四、学习研究方法得到的启示
  (一)《自杀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1、作者不以个人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和分析的视角,而是以一百万人或十万人为单位来计算自杀死亡率。这正是涂尔干的高超之处,自杀率既是由个人的自杀行为构成的,但又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突生现象。所以以一百万人或十万人为单位来计算自杀死亡率更可以测量出社会结构对自杀的影响。迪尔凯姆把自杀的原因不归于自然和个体因素,而归于社会因素。这种研究和分析的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迪尔凯姆对于自杀者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总体上,迪尔凯姆对于自杀的态度是否定的,特别是对利己主义的自杀是谴责的,这种态度与迪尔凯姆所持的社会唯实论一致。既然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那么个人的一切就应该属于社会,个人没有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权力。这种思想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启示,增强了存在感和生存动力,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3、为了防止和消除自杀,在著作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下的设想,这些对于预防自杀的措施以及主张思想在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作者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写出这部系统论述自杀的著作,这在社会学领域内是不多见的,应该说是对社会学的一大贡献。而对于我个人来说。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的严谨的学术作风让我惊讶和钦佩。在本书的开头为了能给自杀做一个界定,作者不厌其烦的排除一个个前人的定义和一般人所认为的自杀,为本书研究自杀提供了一个自己特定的领域。后来作者又耐心地分析各种前人研究的关于自杀的原因,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梳理确定了引起自杀的原因。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的对于建立独立的社会学学科的努力与思考也让人折服。
  (二)《私人生活的变革》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1、该书从乡村研究出发,试图探索中国当代社会对私人生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进而生发出对整个中国社会精神和道德问题的考察,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2、该书的现实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得出的新发现。他敏锐地揭示出,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许多女青年在赢得婚姻自主权——“自己找婆家”之后,仍然向未来的公婆索取高额彩礼。又如,普遍存在的农村养老问题、孝道的没落也同样源于权利义务失衡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没有传统又没有社会主义道德观,非集体化之后的农村出现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真空。
  总之,这本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标准的田野工作以及民族志内涵的重新理解,学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田野调查的内涵。作者非常注重整体性和持续性的研究,并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有机结合,特别是把本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具体场景考虑在内进行综合研究,而且又密切关注同类问题的国际研究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做了深入探讨和思考。同时,我深深为作者敏锐捕捉和细腻生动描述细节的功夫所吸引,从中让人明显感受到细节的力量与鲜活魅力。
  参考文献:
  [1][法]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李文华.从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看“实证”和“否证”方法的统一[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邵丹丹.刍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维度——以《私人生活的变革》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2
  [4]李文华.〈自杀论〉及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4年6期
  [5]陆丹,张月等.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及其现在价值——《自杀论》的社会学方法论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6]贺仲明.学科的界限与本土的距离——评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J].文艺研究,2007-1
  [7]李文华.从《自杀论》看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确立--兼论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04年12期
  [8]刘姝媛.试析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及其与社会分工的关系[J].改革与开放,2015-7
  [9]蒋芬敏.富有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J].宁波日报,2006-5
其他文献
【摘要】: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是盛唐时代的一颗璀璨的巨星。诵读其诗,就如同进入了山水田园画卷一般,他的山水田园诗空灵明净、飘逸豁达、禅意深深,因而达到了一种心灵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的境界。本文主要解析王维的几首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结合文献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探索王维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意境美;禅意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盛唐山
期刊
【摘要】:潘玉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其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书画的线条融入西画的技法中,又将西画丰富的色彩应用于中国国画,独创出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为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突破传统艺术史视角的局限性,从性别理论角度切入,围绕自画像这一特殊题材中的女性意识作深入剖析。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女性意识  引言  众所周知,潘玉良出身青楼,不堪的往事使得她内心承
期刊
北京!我来了!  隨着闹铃的轻响,我早早地起床了,准备迎接充实而又美好的一天......  今天的行程是开营大典和听北大清华学霸们的经验分享。此时此刻我们坐在庄严肃穆的多功能报告厅里,听着哥哥姐姐和老师们的经验之谈,感受颇多,还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经过一个早上的分享之谈后,我们下午的行程就显得更加好玩了。第一站我们去的是国家奥体中心。当车渐渐地驶入奥体中心附近道路时,就能远远
期刊
美,在哪儿呢?是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还是在蔚蓝的大海上?都不是,美是隐藏在生活的瞬间,哪怕只有0.01秒,也会给人留下抹之不去的印象,让人心中温暖。  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八哥,这只贪吃鬼是在跑进阳台偷吃水果时被我抓住的。这只本来十分自由的小鸟,自从被关到了笼子之中,整天闷闷不乐,几乎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在喝水。它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之后,就明显瘦多了,好比一只刚孵处窝的小鸡。。我们家为此开了一个会,父母要
期刊
时值中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和各样美味的菜肴,餐桌上洋溢着温馨动人的水汽。吃过月饼,我便想着到楼下去走一走。  小区里已经亮起了路灯,温暖的黄色向周围晕染开来,路两边的银杏叶被勾勒出金边,在秋风里手舞足蹈,秋意就乘着这微风让金边向内渗入,缓缓地给她披上金装。顺着小路往前走,渐渐地灯光更暗,绿色的灌木丛也逐渐变成一块块墨团,地上开始有了光斑,欢欣雀跃、追逐嬉戏,我仰头望去,才看见斑驳的月光透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期刊
这次,我去了北京。我和我们班的六个小朋友一起去,一路上我都兴奋满满,心想着:北京,我来了!  在北京的第一天,上午老师早早地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听一个成功人士的演讲。演讲的小姐姐很年轻很漂亮,声音很温和,让我一听心里很舒服。她去过很多地方,让我很羡慕。下午,我们玩了很多有趣的游戏。真是其乐无穷呀!可是我又一听明天要2点起床去北京天安门,第一反应就是“困”。  第二天,伴随着耳边的阵阵催促声,我被我
期刊
【摘要】:人文精神作为书法的内在支柱,对书法发展起着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是,当下书坛严重丧失原有精神支柱,表现出种种错误,因此,我们要努力寻回其丢失的内在支柱——人文精神。  【关键词】:当代书坛;人文精神;缺失;对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被边缘化,而书法却依旧被世人所推崇,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如此繁荣的书坛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导致其内在精神痞
期刊
【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表面上沿袭了爱伦·坡创立的“侦探+助手”的传统模式,实际上却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智力,冲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  相信任何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小说《罗杰疑案》的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虽说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是二者却是有共性和个性的存在。塞尚(1893—1906)在19世纪末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他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影响了当时绘画的发展。何海霞(1908—1998)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家,他的巨幅”金碧山水”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塞尚与何海霞生活在两个相接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着艺术创作。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