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风景画与何海霞山水画对比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虽说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是二者却是有共性和个性的存在。塞尚(1893—1906)在19世纪末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他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影响了当时绘画的发展。何海霞(1908—1998)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家,他的巨幅”金碧山水”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塞尚与何海霞生活在两个相接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着艺术创作。然而,在东西方艺术的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艺术发展的趋势都是那么的相似。他们都试图拨开自然表象的外壳去挖掘自然的本质,都强调由写生到画面的转换。在何海霞的画中,那是一种“笔墨趣味”,在塞尚哪里,就成了“形式建构”。
  【关键词】:何海霞;塞尚;山水画;比较
  一、览“嵩华之秀”,求“应目会心”
  风景画和山水画都是对自然的描绘,那么深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古人游历山川,饱游沃看,目识心记,然后创作。何海霞跟随其恩师张大千多次外出写生,加上他曾客居陕西30年,走遍三秦大地,写生经验也是十分丰富,每游一地必勾画大量速写,有的作品墨色干渴,逸笔草草,有的形神兼备、渴润结合,足以以小见大。无论哪种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画家对待自然的倾心程度和对本源世界的真实感悟。何海霞9岁开始学习绘画,多年临习古画,使得他对古人绘画的章法和画境都有了很深的体悟。但在他成年之后,坚持写生,这正是他破旧立新,不满足于师古拟古的体现。何海霞真正有震撼力的作品正是他在“师造化”中得到的。
  “师造化”是何海霞承袭了中国绘画认识自然的方式。从西方艺术史上走来的塞尚恰恰也是通过写生把绘画引入了与自然直接沟通的方式之中。他“师造化”的自然观显然比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们更接近于中国人的认识。塞尚曾说过:“从自然走向卢浮宫,再从卢浮宫走回自然。”要想真正学会画画,就得投身自然去观察。塞尚早期与印象派画家们一样,常常背着画箱走出户外,面对自然直接写生。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塞尚感受到了色彩与光线,并融合了印象派画家们发展出来的色彩与光的理论。“艺术不和自然接触便不能有所发现”,这是塞尚认识毕莎罗之后,对绘画又一新的认识。渐渐地塞尚感觉到印象派绘画只是在表现自然世界表象变化的瞬间感觉经验的“肤浅现象”。他觉得自然一定有他的深度,画家的人物时在直观的感觉中,实现一种有秩序结构的绘画形式。想要寻找出“代表自然”的本质特征,画家必须通过视觉和大脑来整顿感悟,从自然中领悟出其内在的关系—固有的形式与秩序,静儿进而生成既有理性结构又有直观意味的创造性意象,而这一切都是在面对自然的写生中得意实现的。1904年,塞尚在普罗旺斯“黑城堡”公园林中小路上完成了一幅写生作品,画面看起来满满塞塞,随意的笔触把树和山石搅和在一起,“Z”字型的构图和略微倾斜的竖线秩序排列,构成了画面的形式。平面之后透显空间,混沌之中透显秩序。
  二、笔墨境界——形式建构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画面语言,这与塞尚追求的“形式建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笔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技法元素,不仅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主要形态,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到了何海霞这,他更要求自己“笔墨当随时代”。何海霞从传统的老路子走过来,对传统的真知灼见使他知所取舍;他取得是精髓,去的是形骸。
  何海霞的画面中,舍弃了古人繁复的笔墨,运用大刀阔斧的线条勾勒出山川最基本的形象特征,为表现生活万花筒的七色交辉,他锤炼纵墨滋趣、笔外悬音、瞬息万变、繁衍交横的墨韵,突出“五色挂象”之本,创造了特殊的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山体的磅礴、巨石宏重,树长于茂而深于根,还是水以流而显其势,无不是结时代的气势和思想壮阔。其中为世人共知的“海霞青绿山水设色法”便是扩展中国画传统功能的一个典型范例。
  笔触在带上绘画中同样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而超越对象物质性的。尽管塞尚画面中的线条不似何海霞的变化丰富,如:砖块似的笔触,总是斜方向的排列,无论是天空、山石还是树木、房屋,都以同样的手法用颜色覆盖,薄层堆砌。用一种有秩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将风景的构成重新当做新生的有机体来把握,他抛弃了物体形象的细节,只描绘其最本质的形态,在这里笔触把视线结合起来。画面因笔触而聚集、凝固,又因笔触产生秩序和律动。塞尚在圣,维克多山的写生作品一直沿用了他一贯的砌砖块似的笔触,无论对象是什么都一概用之。
  “让自然在自己身上自我完成,自己说话”时,画面才能呈现完整的自然世界,作画应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应不要过多修饰,更不为理法所束缚。
  三、浑厚华滋——不断流变、不斷生成
  何海霞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巨幅山水画,画面厚润,色彩厚重,由于他大胆地改革古法吸收西法,一面以色彩突出骨法用笔,造成皴擦点染的多样化,一面将博采的众长牢牢地栓在传统机理之下,造成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助墨之光,墨助色之彩的特殊视觉效果。达到既出今人之新,又不失古人规范的实践目的。其鲜明的印象托出一个“画境之极,反终为初,不分中西”的宏观之理。
  再回到塞尚的作品,在他晚年的风景画中我们看到大笔触,没有色彩和规律可言,这与他早期严谨的构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约于1906年的《花园》是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作品之一,其画面已经无法用他在画什么来理解,也无法用一幅完成的画面所必备的因素来衡量,这是他回到了他绘画的主题——即真实地观看和表现自然世界。
  塞尚晚年风景画中的构成境界,正是中国人所表现的超言象外,气韵生动的生命本源之道的意境。换而言之,何海霞以简洁刚劲的线条为主来营造画面,正是对无限存在的本源世界直观领悟中的构成境界。
  四、结语
  在中西方艺术不断碰撞、交融的今天,何海霞以其独具意义的成就,揭示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对话的可能性。而塞尚的艺术恰好架起了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中西绘画不但在同一的境域,而且有着互通的方法路径。中西绘画的互通与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汲取中西绘画的精髓,活于运用到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何海霞艺术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霞老画坛随笔》[M].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通讯,1933
  [3]周韶华.《百年何海霞》[J].中国书画;2008年09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对日本科幻小说家筒井康隆转型期作品“七濑三部曲”中主人公七濑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为切入点,剖析作家内心深处的受害者意识以及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人物形象;科幻小说;受害者意识;困境  被称为日本科幻界巨人的筒井康隆,不仅创作风格多变,创作跨度也从娱乐小说延展到纯文学领域。不局限于科幻文学,而是以科幻作家的身份活跃在纯文学领域的日本文坛“鬼才”筒井康隆,关于其文学创作
期刊
【摘要】: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是盛唐时代的一颗璀璨的巨星。诵读其诗,就如同进入了山水田园画卷一般,他的山水田园诗空灵明净、飘逸豁达、禅意深深,因而达到了一种心灵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的境界。本文主要解析王维的几首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结合文献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探索王维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意境美;禅意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盛唐山
期刊
【摘要】:潘玉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其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书画的线条融入西画的技法中,又将西画丰富的色彩应用于中国国画,独创出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为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突破传统艺术史视角的局限性,从性别理论角度切入,围绕自画像这一特殊题材中的女性意识作深入剖析。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女性意识  引言  众所周知,潘玉良出身青楼,不堪的往事使得她内心承
期刊
北京!我来了!  隨着闹铃的轻响,我早早地起床了,准备迎接充实而又美好的一天......  今天的行程是开营大典和听北大清华学霸们的经验分享。此时此刻我们坐在庄严肃穆的多功能报告厅里,听着哥哥姐姐和老师们的经验之谈,感受颇多,还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经过一个早上的分享之谈后,我们下午的行程就显得更加好玩了。第一站我们去的是国家奥体中心。当车渐渐地驶入奥体中心附近道路时,就能远远
期刊
美,在哪儿呢?是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还是在蔚蓝的大海上?都不是,美是隐藏在生活的瞬间,哪怕只有0.01秒,也会给人留下抹之不去的印象,让人心中温暖。  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八哥,这只贪吃鬼是在跑进阳台偷吃水果时被我抓住的。这只本来十分自由的小鸟,自从被关到了笼子之中,整天闷闷不乐,几乎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在喝水。它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之后,就明显瘦多了,好比一只刚孵处窝的小鸡。。我们家为此开了一个会,父母要
期刊
时值中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和各样美味的菜肴,餐桌上洋溢着温馨动人的水汽。吃过月饼,我便想着到楼下去走一走。  小区里已经亮起了路灯,温暖的黄色向周围晕染开来,路两边的银杏叶被勾勒出金边,在秋风里手舞足蹈,秋意就乘着这微风让金边向内渗入,缓缓地给她披上金装。顺着小路往前走,渐渐地灯光更暗,绿色的灌木丛也逐渐变成一块块墨团,地上开始有了光斑,欢欣雀跃、追逐嬉戏,我仰头望去,才看见斑驳的月光透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期刊
这次,我去了北京。我和我们班的六个小朋友一起去,一路上我都兴奋满满,心想着:北京,我来了!  在北京的第一天,上午老师早早地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听一个成功人士的演讲。演讲的小姐姐很年轻很漂亮,声音很温和,让我一听心里很舒服。她去过很多地方,让我很羡慕。下午,我们玩了很多有趣的游戏。真是其乐无穷呀!可是我又一听明天要2点起床去北京天安门,第一反应就是“困”。  第二天,伴随着耳边的阵阵催促声,我被我
期刊
【摘要】:人文精神作为书法的内在支柱,对书法发展起着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是,当下书坛严重丧失原有精神支柱,表现出种种错误,因此,我们要努力寻回其丢失的内在支柱——人文精神。  【关键词】:当代书坛;人文精神;缺失;对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被边缘化,而书法却依旧被世人所推崇,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如此繁荣的书坛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导致其内在精神痞
期刊
【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表面上沿袭了爱伦·坡创立的“侦探+助手”的传统模式,实际上却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智力,冲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  相信任何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小说《罗杰疑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