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最著名的厨房里的哲学家萨瓦兰说:“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饭。”人民的吃饭,都如此事关国体,遑论堂皇高大的国宴了。虽然我估计其实也没多少政客果真关心人民的吃食,不过若是有心研究一番国宴的安排,想必也能多少见出一个国家的命运。
法国人有句谚语,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样的人。对这个素有饕餮之国美誉的国度来说,饮食不止关乎消化系统,更象征着文化脸面。
以最高大上的法国爱丽舍宫的国宴为例。单以用酒来说,若是选用克鲁格酒厂出品的香槟,就“表示有最重要的贵宾出席”,当年密特朗总统就为即将卸任的老布什准备了这款酒;与之高下立判的则是,在1994年欢迎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到访的晚宴上,爱丽舍宫选用的却是默默无闻的拉克鲁斯酒庄红酒,显示出两国关系因为领导人的改换而颇有改变;而在同年9月招待江泽民的宴会上,不仅选用一等特级的伊甘酒庄白酒,并以此搭配鹅肝酱,是美食家公认的顶级组合,由此表现法国对中国的“殷勤”好意。
就形式来说,今日爱丽舍宫的国宴菜单总共不过五道,分别是:前菜、主菜、搭配好的生菜色拉、乳酪及甜点,饮料则包括两种葡萄酒和香槟。但是整个宴席的准备,却完全不止菜式这一道程序这么简单,处处见出国家政治的细密设计。
每次宴席都要有特别的菜单,宾客人手一份。小小的菜单,实为一次法国文化形象的绝佳塑造。一般都选用知名的法国画作,并注明名称、画家简介等。先期选出十幅左右,再交仪典课遴选出最契合宴会氛围的作品,而不同画作选择也反映出法国历任总统不同的艺术品位,譬如密特朗偏爱印象派作品,前任总统德斯坦则中意洛可可风格。
至于菜式的设计,规矩更多。首先对同一位贵宾,不供应重复的菜色,因此所有贵宾的宴席菜单全部电脑存档,以备查考。其次,考虑贵宾的宗教禁忌、个人好恶和过敏反应等,爱丽舍宫的食材很少选用猪肉,若是碰到犹太教徒,则一定将肉类的血清洗干净。而所有的菜单都要设计三套方案,并搭配相应的酒单,最终经总统确认。
不同的菜单设计会凸显不同的政治用心,反之,国家或领袖之间私人关系的好坏也一定会影响到菜式的择取。
好比1992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法,对于这两个历史纠葛特别深重的国度来说,几乎每个细节都透出彼此渊源,从英女王乘坐的当年蓬皮杜总统特为准备的雪铁龙敞篷车、骑兵队伍排出的拿破仑赴战场时的队形,再到规定所有法国与会女宾都要向英女王行蹲跪礼等。至于宴席,搭配主菜的是酒中珍品,存放超过四十年的拉图酒庄的波尔多酒,曾有三个世纪左右,波尔多是英国的领地。而拉图酒庄在1963年经济危机时,又被卖给了英国的皮尔森家族,显然选酒上很是费了心机。而具体的菜式,不论是索甸风味肉冻,还是带骨的背部小羊肉烤肉,足称珍美。
相比之下,最可怜的要算1994年访法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菜式平常简单,“与法国普通工薪阶层稍微铺张些的午餐内容无异”,更诧异的是配菜红酒来自普罗旺斯,“该地所产的葡萄酒自非低级品,但也不算是什么高级酒”,而当此酒配上当日主菜甜橙雏鸭,菜的甜酸味与葡萄酒的酸味互相刺激,简直不能下咽,羽田暗中被法国人狠狠损了一番。这看似马虎的招待,其实出于精准的政治考量,原来彼时羽田在国内已日薄西山,法国不想对失势之人表现过多殷勤,“政治的现实与人情冷暖自然也就赤裸裸地表现在了待客之道上”。
一菜一酒,原来都是一草一兵,最鲜明的政治信号要以最婉转的方式传递出来,直叫人心惊胆战。最厉害的要算是后台的筹备者,难怪皮尔·卡丹1986年开了一家高档饭店麦克森饭店,延揽的就是爱丽舍宫的仪典官。是啊,再牛的VIP客人,也大不过总统吧。
《菜单中的秘密》
作者:西川惠
日本《每日新闻》驻巴黎记者西川惠以其亲身采访经历,不但探索佳肴醇酒,同时也触及欧洲历史和国际政治。全书根据爱丽舍宫宴请各国来访首脑的菜单和酒单,逐一解读其中微妙的政治意图与人情冷暖。作者拿法国一流的餐厅和贵为总统官邸的爱丽舍宫做个比较,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流餐厅的菜单上,菜色再丰富也是有限;而爱丽舍宫的菜单,却随着客人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台湾诗人焦桐的饮馔文学,大概是道地的“文人派”。《暴食江湖》《台湾味道》从美学的角度谈论饮馔。在他看来,饮食不完全是简单的人之基本欲望,更是一种融合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的审美活动,而饮食文学也就不能只满足于对食品外形口感的描述,更该抉发饮食活动本身的人文趣味和美学感受,换句话说,文学能让饮食成为一种艺术的饮食和饮食的艺术。
《权力的餐桌》
作者:让-马克·阿尔贝
这本书以餐桌与权力的关系作了一番考辨源流。在他看来,宴会是政治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进入王权社会,吃饭就成了一场鸿门宴。请客请得有艺术,片言止戈,杯酒释兵权;做客做得有二心,按柄而示,楚霸王伺机而动。阿尔贝说,利用餐桌,“国王维护秩序,明确等级,统一贵族们的思想,制止僭越和离经叛道。”换言之,一场饭局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抑或政治阴谋。
《味道·第一宗罪》
作者:梁文道
梁文道的《味道》三书,是关于美食的文化史巡礼。他更关切饮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探寻历史,为我们揭示出饮食料理的文化衍变史。他无意关心食物的制作工序,而是琢磨究竟是何种力量在何种情境下使得食物成为今天的模样。换言之,或许从来没有一道菜从诞生起到现在就是一成不变的,而任何改变,或许都是各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力量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孤独美食家》
作者:村上龙
日本小说家村上龙的料理小说集《孤独美食家》,从食物来谈感情,所谓饮食男女是也。他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椒味噌之间的,是从美食之都巴黎到万花筒纽约,从摩纳哥到香港再到通货膨胀经济几乎崩溃的里约热内卢。村上龙在不同的城市,赏味不同的食物,也带我们窥见不同的感情故事。
《台北小吃札记》
作者:舒国治
舒国治的饮馔文学则是“山野派”。他好闲逛观花,且一年里大半囊中羞涩,如此反倒形成独有的美食经历,即如何在穷困中照样吃得有滋有味。因为穷,反倒有一个对各式食物皆保持好奇与欲望的胃;因为穷,食材众生平等,不会有厚此薄彼的偏执;因为穷,日常物事吃的最多,而要不致厌倦,必须费心巧思如何于普通饭食中依靠仅有食材的重组、制作工艺的改换来添一番新滋味。
法国人有句谚语,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样的人。对这个素有饕餮之国美誉的国度来说,饮食不止关乎消化系统,更象征着文化脸面。
以最高大上的法国爱丽舍宫的国宴为例。单以用酒来说,若是选用克鲁格酒厂出品的香槟,就“表示有最重要的贵宾出席”,当年密特朗总统就为即将卸任的老布什准备了这款酒;与之高下立判的则是,在1994年欢迎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到访的晚宴上,爱丽舍宫选用的却是默默无闻的拉克鲁斯酒庄红酒,显示出两国关系因为领导人的改换而颇有改变;而在同年9月招待江泽民的宴会上,不仅选用一等特级的伊甘酒庄白酒,并以此搭配鹅肝酱,是美食家公认的顶级组合,由此表现法国对中国的“殷勤”好意。
就形式来说,今日爱丽舍宫的国宴菜单总共不过五道,分别是:前菜、主菜、搭配好的生菜色拉、乳酪及甜点,饮料则包括两种葡萄酒和香槟。但是整个宴席的准备,却完全不止菜式这一道程序这么简单,处处见出国家政治的细密设计。
每次宴席都要有特别的菜单,宾客人手一份。小小的菜单,实为一次法国文化形象的绝佳塑造。一般都选用知名的法国画作,并注明名称、画家简介等。先期选出十幅左右,再交仪典课遴选出最契合宴会氛围的作品,而不同画作选择也反映出法国历任总统不同的艺术品位,譬如密特朗偏爱印象派作品,前任总统德斯坦则中意洛可可风格。
至于菜式的设计,规矩更多。首先对同一位贵宾,不供应重复的菜色,因此所有贵宾的宴席菜单全部电脑存档,以备查考。其次,考虑贵宾的宗教禁忌、个人好恶和过敏反应等,爱丽舍宫的食材很少选用猪肉,若是碰到犹太教徒,则一定将肉类的血清洗干净。而所有的菜单都要设计三套方案,并搭配相应的酒单,最终经总统确认。
不同的菜单设计会凸显不同的政治用心,反之,国家或领袖之间私人关系的好坏也一定会影响到菜式的择取。
好比1992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法,对于这两个历史纠葛特别深重的国度来说,几乎每个细节都透出彼此渊源,从英女王乘坐的当年蓬皮杜总统特为准备的雪铁龙敞篷车、骑兵队伍排出的拿破仑赴战场时的队形,再到规定所有法国与会女宾都要向英女王行蹲跪礼等。至于宴席,搭配主菜的是酒中珍品,存放超过四十年的拉图酒庄的波尔多酒,曾有三个世纪左右,波尔多是英国的领地。而拉图酒庄在1963年经济危机时,又被卖给了英国的皮尔森家族,显然选酒上很是费了心机。而具体的菜式,不论是索甸风味肉冻,还是带骨的背部小羊肉烤肉,足称珍美。
相比之下,最可怜的要算1994年访法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菜式平常简单,“与法国普通工薪阶层稍微铺张些的午餐内容无异”,更诧异的是配菜红酒来自普罗旺斯,“该地所产的葡萄酒自非低级品,但也不算是什么高级酒”,而当此酒配上当日主菜甜橙雏鸭,菜的甜酸味与葡萄酒的酸味互相刺激,简直不能下咽,羽田暗中被法国人狠狠损了一番。这看似马虎的招待,其实出于精准的政治考量,原来彼时羽田在国内已日薄西山,法国不想对失势之人表现过多殷勤,“政治的现实与人情冷暖自然也就赤裸裸地表现在了待客之道上”。
一菜一酒,原来都是一草一兵,最鲜明的政治信号要以最婉转的方式传递出来,直叫人心惊胆战。最厉害的要算是后台的筹备者,难怪皮尔·卡丹1986年开了一家高档饭店麦克森饭店,延揽的就是爱丽舍宫的仪典官。是啊,再牛的VIP客人,也大不过总统吧。
《菜单中的秘密》
作者:西川惠
日本《每日新闻》驻巴黎记者西川惠以其亲身采访经历,不但探索佳肴醇酒,同时也触及欧洲历史和国际政治。全书根据爱丽舍宫宴请各国来访首脑的菜单和酒单,逐一解读其中微妙的政治意图与人情冷暖。作者拿法国一流的餐厅和贵为总统官邸的爱丽舍宫做个比较,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流餐厅的菜单上,菜色再丰富也是有限;而爱丽舍宫的菜单,却随着客人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台湾诗人焦桐的饮馔文学,大概是道地的“文人派”。《暴食江湖》《台湾味道》从美学的角度谈论饮馔。在他看来,饮食不完全是简单的人之基本欲望,更是一种融合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的审美活动,而饮食文学也就不能只满足于对食品外形口感的描述,更该抉发饮食活动本身的人文趣味和美学感受,换句话说,文学能让饮食成为一种艺术的饮食和饮食的艺术。
《权力的餐桌》
作者:让-马克·阿尔贝
这本书以餐桌与权力的关系作了一番考辨源流。在他看来,宴会是政治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进入王权社会,吃饭就成了一场鸿门宴。请客请得有艺术,片言止戈,杯酒释兵权;做客做得有二心,按柄而示,楚霸王伺机而动。阿尔贝说,利用餐桌,“国王维护秩序,明确等级,统一贵族们的思想,制止僭越和离经叛道。”换言之,一场饭局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抑或政治阴谋。
《味道·第一宗罪》
作者:梁文道
梁文道的《味道》三书,是关于美食的文化史巡礼。他更关切饮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探寻历史,为我们揭示出饮食料理的文化衍变史。他无意关心食物的制作工序,而是琢磨究竟是何种力量在何种情境下使得食物成为今天的模样。换言之,或许从来没有一道菜从诞生起到现在就是一成不变的,而任何改变,或许都是各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力量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孤独美食家》
作者:村上龙
日本小说家村上龙的料理小说集《孤独美食家》,从食物来谈感情,所谓饮食男女是也。他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椒味噌之间的,是从美食之都巴黎到万花筒纽约,从摩纳哥到香港再到通货膨胀经济几乎崩溃的里约热内卢。村上龙在不同的城市,赏味不同的食物,也带我们窥见不同的感情故事。
《台北小吃札记》
作者:舒国治
舒国治的饮馔文学则是“山野派”。他好闲逛观花,且一年里大半囊中羞涩,如此反倒形成独有的美食经历,即如何在穷困中照样吃得有滋有味。因为穷,反倒有一个对各式食物皆保持好奇与欲望的胃;因为穷,食材众生平等,不会有厚此薄彼的偏执;因为穷,日常物事吃的最多,而要不致厌倦,必须费心巧思如何于普通饭食中依靠仅有食材的重组、制作工艺的改换来添一番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