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和“历史”,是杉本博司的作品最常表达的主题。无论是把博物馆里动物标本放在野外拍摄,还是用手中的静电棒创造出闪电的效果,抑或是全场长时间曝光的电影院,都流淌着时间和空间的痕迹。
在这个展览中,一共展出了杉本博司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50多件摄影作品,其中包括“放电场”“海景”“服饰雕刻”“观念之形”“剧场”和“透视画馆”等多个系列。杉本博司自己说:“长久以来,我使用照片这个装置,想呈现的是人类记忆的深层。那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文明和人类全体的记忆。追溯时间,希望可以回想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被带来这个世界。”
在所有的作品中,“透视画馆”系列是杉本博司告别商业摄影生涯,于1976年发表的第一组作品。当年,他便是用这块“敲门砖”叩动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门。“1974年,刚抵达纽约的我,是从博物馆开始熟悉这个城市的。当来到自然史博物馆时,我发现了一件奇妙之事,就是动物制成的标本一旦放上舞台,怎样都让人感觉不再是真的。但闭上一只眼睛、远近感消失的瞬间,它们又突然看来如此活生生。我发现了同相机般窥看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如何的虚像,一旦被摄影拍下,就成为实像。”
“透视画馆”系列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在这些照片中,杉本博司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而这种弱肉强食的场景,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其实一直不曾改变。也就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杉本博司透过摄影将“时间”与“历史”视觉化的创作主题定下了基调。他用幽默而讽刺的方式,用这些看似遥远无关的场景,来点醒现世的人类。
在刚开始拍摄“透视画馆”系列的一个晚上,杉本博司在半睡半醒之间看见了一个幻影。于是他开始了自问自答的怪癖,他问自己:“可以用照片拍下一整部电影吗?”然后又自己回答:“只会得到一面闪烁着光的荧幕吧。”于是,他便开始了这样一次实验。他打扮成背包客,将大型相机偷偷带入纽约东村的一家电影院。电影开始的时候他打开快门,直到两小时后电影结束才关上快门。“当晚,我在暗房里,那个幻影赫然在我面前升起。”在照片里,两小时的电影完全消失成为一片白光,却照亮了平日被忽视的电影院里的每一个细节。
这种实验色彩,在“观念之形”和“放电场”中被无限放大,杉本博司在这两个系列中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观念之形”系列中,他受到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启发,将三次函数公式用数理模型和机构模型展现出来。而在“放电场”系列中,他还原摄影诞生之初,像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一样,在没有相机、没有镜头的情况下完成摄影。
特别是“放电场”系列,杉本博司纯粹用技术手段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他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选定了最适合在银盐底片上放电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直到2009年空气湿润的春天,他才在暗房里,手持静电棒对置于水中的底片放电,在底片上留下一个奇异的形状。最终,这些底片呈现出的好像自然世界里闪烁的雷电,完全没有技术的痕迹。那种雷电末梢的毛躁感,更是很多人不曾看见过的细节。
当然,在这些技术实验之外,杉本博司也拍摄了空灵而静美的作品。“海景”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跑遍世界各地的海岸,拍摄一张张鸿蒙般的海景照片。“我拍摄海景已超过三十年。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从未消退,且当我意识到时,它已成为我终生的工作。我之所以对海景抱有兴趣,是因海景与我的儿时记忆紧密相连。我可以回想起的最初记忆,就是海景。锐利的水平线,万里无云的天空,我的意识从此开始。我一面走访我意识原点的海,一面驰骋于我对人类意识原点的想象。海景让我想到,在我的血中,一定还残留着人类经过数十万年进化的痕迹。人类超然于其他物种,发展意识,养育文明,发展艺术、宗教、科学,编织成为历史。我感觉在现代,可以再次唤起那最初意识发生的现场、意即再次唤起心灵发生的现场的力量,就潜藏在海景中。”
对大海的迷恋,源于他最初的记忆。在这些静默的海景中,在这一片黑白交融的灰色水域上,杉本博司在探索时间和历史,他感受到了人类诞生时蕴藏的力量。而最终,这种模糊的记忆,便化作一张张沉静的海景照片。在后来的作品《光学玻璃五轮塔》中,他把自己拍摄的海景,供奉在象征着水的圆形塔身内。人类被遗留在神佛都已远去的现代,杉本博司无从皈依、没有偶像。“如果非要找个对象的话,就只有意识起源的海景了。”
杉本博司对于海的执迷,还有更大的创造。在小田原橘山山顶,面朝相模湾的橘子园里,他正在建造一个建筑群,集能剧舞台、一个展览空间、一座茶室和一片露天广场为一体,同时他也从这块土地上挖掘了能剧剧本创作的素材。其中最重要的这个能剧舞台,他设计置于海面之上,当能剧演员走上台,便好像是从大海中走出来一般。对于“时空旅行者”杉本博司而言,最初的记忆,也就是这片最后的海。
在这个展览中,一共展出了杉本博司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50多件摄影作品,其中包括“放电场”“海景”“服饰雕刻”“观念之形”“剧场”和“透视画馆”等多个系列。杉本博司自己说:“长久以来,我使用照片这个装置,想呈现的是人类记忆的深层。那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文明和人类全体的记忆。追溯时间,希望可以回想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被带来这个世界。”
在所有的作品中,“透视画馆”系列是杉本博司告别商业摄影生涯,于1976年发表的第一组作品。当年,他便是用这块“敲门砖”叩动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门。“1974年,刚抵达纽约的我,是从博物馆开始熟悉这个城市的。当来到自然史博物馆时,我发现了一件奇妙之事,就是动物制成的标本一旦放上舞台,怎样都让人感觉不再是真的。但闭上一只眼睛、远近感消失的瞬间,它们又突然看来如此活生生。我发现了同相机般窥看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如何的虚像,一旦被摄影拍下,就成为实像。”
“透视画馆”系列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在这些照片中,杉本博司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而这种弱肉强食的场景,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其实一直不曾改变。也就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杉本博司透过摄影将“时间”与“历史”视觉化的创作主题定下了基调。他用幽默而讽刺的方式,用这些看似遥远无关的场景,来点醒现世的人类。
在刚开始拍摄“透视画馆”系列的一个晚上,杉本博司在半睡半醒之间看见了一个幻影。于是他开始了自问自答的怪癖,他问自己:“可以用照片拍下一整部电影吗?”然后又自己回答:“只会得到一面闪烁着光的荧幕吧。”于是,他便开始了这样一次实验。他打扮成背包客,将大型相机偷偷带入纽约东村的一家电影院。电影开始的时候他打开快门,直到两小时后电影结束才关上快门。“当晚,我在暗房里,那个幻影赫然在我面前升起。”在照片里,两小时的电影完全消失成为一片白光,却照亮了平日被忽视的电影院里的每一个细节。
这种实验色彩,在“观念之形”和“放电场”中被无限放大,杉本博司在这两个系列中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观念之形”系列中,他受到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启发,将三次函数公式用数理模型和机构模型展现出来。而在“放电场”系列中,他还原摄影诞生之初,像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一样,在没有相机、没有镜头的情况下完成摄影。
特别是“放电场”系列,杉本博司纯粹用技术手段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他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选定了最适合在银盐底片上放电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直到2009年空气湿润的春天,他才在暗房里,手持静电棒对置于水中的底片放电,在底片上留下一个奇异的形状。最终,这些底片呈现出的好像自然世界里闪烁的雷电,完全没有技术的痕迹。那种雷电末梢的毛躁感,更是很多人不曾看见过的细节。
当然,在这些技术实验之外,杉本博司也拍摄了空灵而静美的作品。“海景”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跑遍世界各地的海岸,拍摄一张张鸿蒙般的海景照片。“我拍摄海景已超过三十年。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从未消退,且当我意识到时,它已成为我终生的工作。我之所以对海景抱有兴趣,是因海景与我的儿时记忆紧密相连。我可以回想起的最初记忆,就是海景。锐利的水平线,万里无云的天空,我的意识从此开始。我一面走访我意识原点的海,一面驰骋于我对人类意识原点的想象。海景让我想到,在我的血中,一定还残留着人类经过数十万年进化的痕迹。人类超然于其他物种,发展意识,养育文明,发展艺术、宗教、科学,编织成为历史。我感觉在现代,可以再次唤起那最初意识发生的现场、意即再次唤起心灵发生的现场的力量,就潜藏在海景中。”
对大海的迷恋,源于他最初的记忆。在这些静默的海景中,在这一片黑白交融的灰色水域上,杉本博司在探索时间和历史,他感受到了人类诞生时蕴藏的力量。而最终,这种模糊的记忆,便化作一张张沉静的海景照片。在后来的作品《光学玻璃五轮塔》中,他把自己拍摄的海景,供奉在象征着水的圆形塔身内。人类被遗留在神佛都已远去的现代,杉本博司无从皈依、没有偶像。“如果非要找个对象的话,就只有意识起源的海景了。”
杉本博司对于海的执迷,还有更大的创造。在小田原橘山山顶,面朝相模湾的橘子园里,他正在建造一个建筑群,集能剧舞台、一个展览空间、一座茶室和一片露天广场为一体,同时他也从这块土地上挖掘了能剧剧本创作的素材。其中最重要的这个能剧舞台,他设计置于海面之上,当能剧演员走上台,便好像是从大海中走出来一般。对于“时空旅行者”杉本博司而言,最初的记忆,也就是这片最后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