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八大理念”构筑语文课堂新内涵,质疑环节势在必行。鉴于往日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忽视,笔者呼吁语文课堂中“质疑”不可或缺。
关键词:八大理念 质疑环节 学贵有疑 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209-01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语文教学的“八大理念”,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无疑构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内涵,其中“质疑”这一环节就是“八大理念”中的重要内容。
1 “质疑”是培养学生怀疑与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需要创造新人才的大环境下,作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整个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来看,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这一环节可有可无,在课堂上讨论这些浪费时间;二是表面看来这一切与考试无关,甚至有的教师宁可做两道题,也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所以,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中“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分析”“合作与探讨”“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内容,而“质疑”就被挤出课堂,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关注、社会认可的仍是分数,没有分数一切枉谈,因此只要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分数,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也就形同虚设。谈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语文教学的改革而担忧,教改的出发点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但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那么教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从教学整体长远的角度看,“质疑”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激发与开拓,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以学习促质疑,以质疑促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在探究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观察、思考、认识世界,进而在质疑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辨析能力。
因为“质疑”是学生以课文为载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疑问中对问题的理解吸收过程,这时的质疑问难如果得当,就会拉动整个班级把问题引向纵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学生带入一个耳目一新的天地,从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质疑在整个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质疑呢?笔者认为可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甚至细节的描写、人物的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质疑。
首先,根据课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在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完毕后,我开始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发言,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拟人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质疑。这时一位学生提出:我们学过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都是从直接的描绘写起,为什么本文通篇都采用这种拟人的手法呢?霎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了。有的说这样可使文章生动,有的说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辩论中,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以上同学说的作用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山中的一切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都是作者的好友,更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作者除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还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大自然和人类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她保护她呢?(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当学生明白了自己解决明白的问题后,兴奋不已,重读文章又增加了新的感受理解。这一质疑是从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的,质疑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产生和获得的快乐,引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另外,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只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潜在的质疑能力,对他们的发现要及时予以鼓励,同时要让这一发现能够及时有效地在学生中间传播、碰撞,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既可以由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学习中寻求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冒出问题。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更要尊重学生独到的体验,要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可以由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决。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堂上解决,有些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行解决,有些甚至可以将疑惑永远留在心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随着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再逐步解决。好的问题应该是启迪思维,而绝不能导向学生追求标准答案。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以没有答案。学习方式的实质即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没有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的深切体会是,在学生探究、质疑、解疑、再生疑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一些原本没有思考过的却有很大价值的问题,现在通过共同学习和查阅资料等得以解决。
2 结语
由此可见,质疑是隐性的潜在能力的培养,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考试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令人高兴的是《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尺度,如何“引导”质疑,这是质疑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学贵在疑”,我衷心地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真正授给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质疑就是授给学生“渔”的最好形式,同时,在质疑的过程中师生还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
关键词:八大理念 质疑环节 学贵有疑 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209-01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语文教学的“八大理念”,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无疑构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内涵,其中“质疑”这一环节就是“八大理念”中的重要内容。
1 “质疑”是培养学生怀疑与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需要创造新人才的大环境下,作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整个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来看,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这一环节可有可无,在课堂上讨论这些浪费时间;二是表面看来这一切与考试无关,甚至有的教师宁可做两道题,也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所以,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中“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分析”“合作与探讨”“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内容,而“质疑”就被挤出课堂,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关注、社会认可的仍是分数,没有分数一切枉谈,因此只要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分数,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也就形同虚设。谈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语文教学的改革而担忧,教改的出发点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但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那么教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从教学整体长远的角度看,“质疑”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激发与开拓,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以学习促质疑,以质疑促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在探究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观察、思考、认识世界,进而在质疑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辨析能力。
因为“质疑”是学生以课文为载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疑问中对问题的理解吸收过程,这时的质疑问难如果得当,就会拉动整个班级把问题引向纵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学生带入一个耳目一新的天地,从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质疑在整个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质疑呢?笔者认为可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甚至细节的描写、人物的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质疑。
首先,根据课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在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完毕后,我开始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发言,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拟人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质疑。这时一位学生提出:我们学过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都是从直接的描绘写起,为什么本文通篇都采用这种拟人的手法呢?霎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了。有的说这样可使文章生动,有的说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辩论中,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以上同学说的作用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山中的一切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都是作者的好友,更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作者除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还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大自然和人类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她保护她呢?(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当学生明白了自己解决明白的问题后,兴奋不已,重读文章又增加了新的感受理解。这一质疑是从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的,质疑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产生和获得的快乐,引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另外,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只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潜在的质疑能力,对他们的发现要及时予以鼓励,同时要让这一发现能够及时有效地在学生中间传播、碰撞,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既可以由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学习中寻求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冒出问题。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更要尊重学生独到的体验,要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可以由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决。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堂上解决,有些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行解决,有些甚至可以将疑惑永远留在心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随着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再逐步解决。好的问题应该是启迪思维,而绝不能导向学生追求标准答案。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以没有答案。学习方式的实质即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没有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的深切体会是,在学生探究、质疑、解疑、再生疑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一些原本没有思考过的却有很大价值的问题,现在通过共同学习和查阅资料等得以解决。
2 结语
由此可见,质疑是隐性的潜在能力的培养,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考试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令人高兴的是《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尺度,如何“引导”质疑,这是质疑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学贵在疑”,我衷心地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真正授给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质疑就是授给学生“渔”的最好形式,同时,在质疑的过程中师生还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