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上有两个姐姐,排行老三。那时候正在热映《黎明前的黑暗》,奶奶想孙子着了魔,说就叫黎明吧,取个男孩名字兴许下一个能生个带把儿的。娘嫌是个男孩名字,叫着别扭。后来因为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剧中的银环善良、忠贞的形象让人们崇拜不已,娘说还是叫银环好听,但愿长大能像银环一样俊俏勇敢。或许是沾了偶像的光了吧?我的乳名很快人尽皆知。可是渐渐长大的我却不喜欢这个名字了,因为豫剧《朝阳沟》的热映,里面的女主人公也叫银环,于是经常有人开玩笑,一见我就问:“银环,你会挑水了吗?”
  每到这时,不等我开口,姐姐便急眼了,扯着嗓门为我争辩:“俺妹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那个银环,不是这个银环!”私下里却跟我说:“好好学干农活,可别跟这个银环似的哈,韭菜麦子分不出,挑水跟跳舞似的,让人笑掉大牙!”剧中,银环第一次挑水,可谓出尽洋相,因为掌握不好平衡,前仰后合、狼狈不堪……每次电影演到这里总是一片哄笑声,在农村人看来挑水就跟拿筷子一样,哪有不会挑水的啊?事实证明,我真像这个银环。
  那时候插地瓜秧的时候是需要挑水浇水的。挖坑、插秧、浇水、埋土,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地瓜才能落地生根。那是上初二的时候,星期天跟着大人去秧地瓜,我负责往土坑里浇水、埋土,父亲和姐姐轮流挑水、挖坑、插秧,过了一会父亲给人盖猪圈去了,姐姐便承担了大部分任务,直累得汗流浃背。因为我排行最小,家里人都不舍得让我干活,我有点好逸恶劳的倾向了,一点也没想到要与姐姐分担一点。没挑过水,挖坑太累,插秧手上会磨破皮,我理所当然地袖手旁观着。眼看着姐姐挑来水,挖了坑,又插秧,我把坑里浇上水,她还得帮我埋好,让地瓜苗安安稳稳地在土里落地生根。
  临近中午的时候,姐姐说:“妹啊,你都十五岁了还不会挑水,你看人家英子家一直是英子挑水。快学学挑水吧,不然将来到了婆婆家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你没看见《朝阳沟》里的银环多难堪啊!”挑水有什么难的?比写三篇文章还难吗?我拿起扁担,挂上水桶就挑着走。水桶晃荡起来,我的身子也跟着踉跄起来。姐姐说:“你可别小看挑水这个活,乍上去还真不会,你先挑半桶水吧。身子挺直,脚要走稳!”要走稳谈何容易?地上高低不平,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摆个不停的水桶挂在扁担钩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姐姐不放心,甩甩手上的泥水,跟着跑了过来。
  那个沟很深,浑浊的水一眼看不到底。姐姐教我用扁担打水,我却怎么也打不上来,水桶浮在水面上飘来飘去。姐姐给我示范了一下,轻轻把桶底来回在水面上摆,摆平稳了,忽然将扁担钩住水桶猛地往下一按,水就打得满满当当。姐姐怕我滑到水里湿了鞋,就帮我提上来,倒掉一半,让我挑着两半桶水往回走。扁担一上肩,一下子像压进了肉里,生痛生痛的。为了证明我不像电影里那个城里来的银环那么娇贵,我咬牙瞪眼地坚持着往前走,为减轻一点肩上的重力,两手使劲托着扁担。可是两个水桶一点也不配合,前后左右晃个不停,半桶水也直往外溢。姐姐告诉我,手不能放在右肩上托着,要一前一后抓牢扁担,保持平衡。等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挑到地头,小心地放下扁担,我发现桶里已经晃荡得没剩下多少水了。姐姐只得又去重新挑水。我气喘吁吁地坐在地头,看着她高高地挽着裤腿,迈着稳健的步子往前走,忽然鼻子有点发酸,眼前顿时像蒙上了一层雾。由于打小没娘,父亲拉扯我们姐妹三个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大姐出嫁后,仅上了四年学的二姐被迫辍学,帮助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由于常年推车子、挑扁担,脖子后面积起来一块肉疙瘩。二姐挑扁担、拉车子,肩膀时常红肿,手上也磨起了厚厚的茧子!照大人们的话说,数我享福啊!我在教室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像太阳底下的喇叭花经不得风吹日晒,天一热脸就成了大红布。想起前不久因为数学老师骂我偏科,我就赌气不愿意学数学,上课的时候还在课本后面偷偷看故事书,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姐姐挑回来的时候我赶紧迎上去说:“姐姐我再试试,我就不信我还不如比我小两岁的英子!”于是那个上午,我来来回回一次次地挑水,有时候还摔倒,裤子上沾满了泥,折腾了半晌,终于能平平稳稳地把水挑回来了!刚开始挑半桶,后来挑一桶。姐姐怕我累着要和我换,我说不用。地瓜沟已被我踩成了路,天已大晌,姐姐用毛巾帮我擦汗,顺便翻开衣服看了看我的肩膀,已经压得又红又肿。我鼻子一酸,想哭。姐姐呵斥道:“不许掉金豆,看看人家电影里那个银环不是强者?”
  我强忍着泪跟着姐姐往回走。我挎着篮子,姐姐挑着扁担。路上遇到嫁到了本村的姑姑,姑姑笑道:“不得了,银环也挑水啊?你们在东岭,我们在西山顶上就看见了,挑着扁担跟喝醉了酒似的,还真像《朝阳沟》里的银环啊!”
  “谁说我像银环?我会挑水了!”我抢过姐姐的扁担,大步往前走,谁知还是没掌握好平衡,两只水桶又不争气地荡起来,“咯吱咯吱”,身后传来姐姐和姑姑的笑声……
  那天真累了,晚上很早就躺下休息。虽然肩膀火辣辣的痛,但我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我听见奶奶在天井小声嫌吼姐姐不该让我挑水,没出过那么大的力怎么受得了这苦差事?前屋二大娘说过她曾经看到刘家的祖坟上冒青烟了,要出个人物,都猜着可能是咱家银环,她学习好,作文写得好,兴许将来用不着挑水秧地瓜呢。姐姐像做了错事一样一直没有吭声,其实,我心里是感激姐姐的,她到我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如今时过境迁,那个让我纠结的乳名少有人叫了,自己也用不著挑水了,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扁担是啥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图为豫剧《朝阳沟》剧照
其他文献
我无意中得知,风景秀丽的北京龙潭湖公园里,有明代英雄袁崇焕的庙。  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洲八旗越过辽河紧逼山海关。袁崇焕担任山海关外宁远城的守备任务。袁崇焕拒絕了努尔哈赤的劝降,加强了宁远城的防备,将从南方运来的西洋“红衣大炮”排列在城头上,准备向满洲八旗发起攻击。  努尔哈赤站在八旗军的最前列向前冲锋,苦战中,努尔
期刊
对着一扇门,轻轻喊出:“你好!”  尘土中的茅草在乡村的想象里低头不语。沉默不语不代表无话可说。沧桑中的漂泊和漂泊中的沧桑又有什么不同呢?行走的工牌和编号停下来,像一株母亲身后的异乡,盛开细小的自己。普照万物的光,暗下来就有了伤。有些爱和人只能亲近你的伤害与孤独。  阳光那么美好,风抚摸你的影子,无法带走的痕迹。  现在,他们坐在一起。石头和一只蚂蚁相遇,归途。  手写的中药与怀念的中年聊了会,天
期刊
土炕和火炕是一回事。为了还原故乡祖祖辈辈的称谓,我只好延续着传统叫土炕。老家有句俗语:“火盆土炕烤爷太。”爷太,指老头老太太,有时也指资格老的老年人。  我是土炕生,土炕长,睡土炕长大的。进城三十多年,从睡炕改成了睡床,一直不习惯,怎么也找不到睡炕的感觉,特别是一“猫冬”,我更加怀念老家的土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人,恋乡、恋土、恋炕天经地义,也是順其自然的本分。土炕好,土炕亲,我和土炕有着割舍不断
期刊
我不确定父亲是否喜欢马,在父亲与马打交道的四十年中,可以确定父亲与马是有感情的。  土地承包到户之前,父亲当过生产队长,驯过烈马,赶过大车。听父亲讲,生产队那匹枣红马产自滇黔桂交界处,起先被卖到大屯生产队时,拉车倒退,还尥蹶子踢人,实在没辙,流放到父亲所在的生产队。父亲年轻时,步履如飞,身轻似燕,是驯马的好手。任凭枣红马如何倔,父亲牢牢抓住马鬃,硬是跑了百十里地,马才被驯服,在父亲的调教下,枣红马
期刊
在乡下,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接下来,便是城里乡下都很在乎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在民间,便有“二月初二剃龙头”的说法,认为这一天剃头,可以给人带来“红运当头、福星高照”的祥瑞。  父亲常说,二月初二“龙抬头”,剃了“龙头”,好跳“龙门”。记事时,每到二月初二这天,父亲都要请住在隔壁院子、曾经在部队当过吹号兵的二伯到我们院子,帮衬着为我们弟兄三个“剃龙头”,然后再给父亲剃头。那时家
期刊
一  月亮田原名大湾田。“月亮田”是年少的我给它取的名字。  那时,大湾田静静地躺在我老家房屋西边的沟坎上。大湾田似一张巨弓,从我家左侧的房沿,由南向东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延伸到两百米外的“水池边”,把西邻家的房子包围在弧线中间。  “水池边”原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自从我记事起,“蓄水池”就被放干了水,在水池的下方凿了一道门,作为邻家的住房而存在。我们曾在水池顶上滚铁环、捡石子、丢手巾,度过了很多
期刊
行走在綿延数百里的橡胶林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母亲就是橡胶林的女儿,每到凌晨三点左右,母亲就身着武装,头戴电石灯,脚穿水鞋,腰背箩筐,披星戴月,孤身一人忘却孤单和害怕,步行到几十里远的橡胶树林割橡胶树,她已经将生命融入这棵棵橡胶树里,从繁星点点到日落西山,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母亲勇敢地穿梭在每棵树之间,像个萤火虫,点亮了整个大山。  每当夜黑风高,母亲如一位橡胶树天使,头戴那盏有着神奇
期刊
吃罢午饭,下到楼院里去散步。一抬头,不经意间,前面楼巷里一抹红倏地从我的眼前掠过,似闪电,那么摄魄!她是谁?  就在我迷惑不定时,那抹红忽然出现了,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由远及近,向我飞来。我的心不由一怔,即刻躲在街巷一侧,目不转睛地查看着。只见那抹红,行动快速,在车辆和行人中左突右撞,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待快到面前时,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个女同志。从相貌上看,年龄大约四十几岁,身材修
期刊
前些日子,因二姨的孙女出嫁,去了二姨家。  这次见到二姨,忽然感到老人家已经确确实实的是风烛残年了。86岁的二姨,背驼得很厉害,两腿不听使唤,走起路来,更是步履蹒跚。见到我们,还一如我们小的时候一样,拉着我们的手,摸着我们的头,嘘寒问暖。母亲她们姐妹共三人,大姨早逝,母亲也于几年前去了极乐之地,老人也就成了我们的长辈之中唯一的牵念。  我的老家离二姨家十五华里路程,二姨家是当时的公社所在地。印象中
期刊
回到故乡,春天早已先我而来。春天,悄然筑高乡愁的河堤,让他乡更远。我无可奈何。  满打满算,我在赣西那个叫麻溪的小山村只生活了十六年。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徘徊、犹豫在被人遗忘的老村,感受那种喧嚷后的孤独和平静。爷爷遗下的那张红肚兜年画,还挂在老屋半倚的木板墙上,旧时光像疯涨的河水漫过来,呼啦一下点燃我的情愫。  不瞒你说,小时候的很多事情,若烟若尘,那么飘忽,那么迷离,让人不甚怀疑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