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量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中小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总体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在一些乡镇,特别是在山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山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中小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山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笔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二)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很多农村中小学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时下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地处贫困地区的学校,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劳工输出,青年父母大部分外出务工,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家中,成为真正的留守家庭。这些留守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隔代教育的尴尬境地,父母的直接教育仍存在“代沟”问题。这些年来,据我校班主任的不完全统计,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学班的“留守学生”都在30%以上,有个别班级多达50%以上,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的失衡,势必加重学校的教育难度,更直接影响学子们的健康成长。面对这些留守学生,教师必须承担起父母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同时,去规范自己的品德及行为。所以,心灵的抚慰有时远大于批评矫正的效果。由此,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才能保证学生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与家庭环境相关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三个。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加,受此影响的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
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个人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人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相反,个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而现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因年龄偏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情感意志缺乏锻炼,情绪不稳定,思维还不成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三、加强山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也不应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而是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来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和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经历被接纳、欣赏、关心、注意、信任,使其具有安全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快乐、世界的美丽、人生的美好。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从爱护、了解、肯定、支持和重视等言行中为学生开拓心理健康成长的空间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山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中小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山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笔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二)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很多农村中小学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时下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地处贫困地区的学校,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劳工输出,青年父母大部分外出务工,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家中,成为真正的留守家庭。这些留守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隔代教育的尴尬境地,父母的直接教育仍存在“代沟”问题。这些年来,据我校班主任的不完全统计,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学班的“留守学生”都在30%以上,有个别班级多达50%以上,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的失衡,势必加重学校的教育难度,更直接影响学子们的健康成长。面对这些留守学生,教师必须承担起父母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同时,去规范自己的品德及行为。所以,心灵的抚慰有时远大于批评矫正的效果。由此,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才能保证学生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与家庭环境相关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三个。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加,受此影响的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
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个人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人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相反,个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而现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因年龄偏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情感意志缺乏锻炼,情绪不稳定,思维还不成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三、加强山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也不应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而是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来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和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经历被接纳、欣赏、关心、注意、信任,使其具有安全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快乐、世界的美丽、人生的美好。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从爱护、了解、肯定、支持和重视等言行中为学生开拓心理健康成长的空间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