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083-01
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机制的弊端日趋凸现,与高校教改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促进知情意行均衡发展,培养言行一致的健全品德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任何思想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充分发展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社会实践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
2、有利于延伸课堂教学,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就教育规律的角度讲,学校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第二课堂同样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接近社会,通过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学到了许多校内!课堂!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实践大学生直接与社会的不同阶层、角色、性格的人进行接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积累了一些如何与他人交流相处及独立自理的生活经验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有利于服务社会,优化社会风气
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切实为地方办实事作好事解难事。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表现在:
从政府层面看,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我国至今为止尚未出台社会实践激励性政策,在已颁布的《教育法》中仅限于提倡号召,对于拒绝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的企业缺乏制约和处罚措施的规定。
从学校层面看,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即使将社会实践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由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认识,工作上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用!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较深入的思考。
从家庭层面看,部分家长缺乏现代人才观,对孩子上大学期望值定位不符实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构成一定的困扰。
从学生自身来看,虽然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主流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负担或是对为社会作贡献的认识不足,只重自身收获,轻社会责任,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
由于高校类型的多样化,不同层次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完全照搬某种统一的固定的模式,现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两种层次进行分析:
1、普通高校宜用“专业化整合模式”
专业化整合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各高校丰富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设施等软硬件,发挥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突破原来的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局限,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达成资源重组,形成合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2、高职院校以“技能实战型模式”为佳
“技能实战型模式”是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重,强化专业对口的实干训练,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较好的职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能直接从事操作、提供生产性劳动或服务,并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的、生产服务于一线的、从事基层管理和应用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实战”能力的培养。目的是造就“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其形式包括顶岗实习、校外导师制、见习、对口企业调研、订单式培养、合作教育、勤工俭学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作了较大努力和可贵的尝试。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6日),教高[1998]16号
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机制的弊端日趋凸现,与高校教改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促进知情意行均衡发展,培养言行一致的健全品德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任何思想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充分发展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社会实践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
2、有利于延伸课堂教学,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就教育规律的角度讲,学校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第二课堂同样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接近社会,通过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学到了许多校内!课堂!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实践大学生直接与社会的不同阶层、角色、性格的人进行接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积累了一些如何与他人交流相处及独立自理的生活经验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有利于服务社会,优化社会风气
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切实为地方办实事作好事解难事。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表现在:
从政府层面看,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我国至今为止尚未出台社会实践激励性政策,在已颁布的《教育法》中仅限于提倡号召,对于拒绝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的企业缺乏制约和处罚措施的规定。
从学校层面看,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即使将社会实践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由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认识,工作上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用!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较深入的思考。
从家庭层面看,部分家长缺乏现代人才观,对孩子上大学期望值定位不符实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构成一定的困扰。
从学生自身来看,虽然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主流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负担或是对为社会作贡献的认识不足,只重自身收获,轻社会责任,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
由于高校类型的多样化,不同层次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完全照搬某种统一的固定的模式,现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两种层次进行分析:
1、普通高校宜用“专业化整合模式”
专业化整合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各高校丰富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设施等软硬件,发挥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突破原来的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局限,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达成资源重组,形成合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2、高职院校以“技能实战型模式”为佳
“技能实战型模式”是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重,强化专业对口的实干训练,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较好的职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能直接从事操作、提供生产性劳动或服务,并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的、生产服务于一线的、从事基层管理和应用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实战”能力的培养。目的是造就“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其形式包括顶岗实习、校外导师制、见习、对口企业调研、订单式培养、合作教育、勤工俭学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作了较大努力和可贵的尝试。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6日),教高[1998]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