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和谐性。《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
2.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当然,教学民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4.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的"意义"更是在对话中生成的。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而且,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
6.发展性。正如彼得对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对话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批判,使每一个人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人"。
7. 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①对话形式多维。对话教学中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联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多重的网状关系。所以,对话形式是多维的,它包括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②对话内容多维。课堂对话虽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对话的内容不是教材知识的转移和克隆,而是生本、师生、生生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即便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产生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话内容既遵循文本,实际又超越了文本,它既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等,还包括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知、建构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对话内容的多维性。③对话渠道的多维性。交流、互动是对话信息的重要特征。在对话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学习信息再也不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而是多向的相互传递。就是通过这样的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 体验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体验。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体验对写作犹为重要,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有生活的深度积累,自然就谈不上"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作文了。
9. 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夫境界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夫之《船山遗书》:"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感悟是对话学习的核心,刘贞福先生认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的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是感悟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对话教学中的的显著特色。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自然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感悟具有升华性,从本质上说,在对话中实现感悟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对话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过程,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
2.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当然,教学民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4.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的"意义"更是在对话中生成的。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而且,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
6.发展性。正如彼得对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对话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批判,使每一个人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人"。
7. 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①对话形式多维。对话教学中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联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多重的网状关系。所以,对话形式是多维的,它包括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②对话内容多维。课堂对话虽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对话的内容不是教材知识的转移和克隆,而是生本、师生、生生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即便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产生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话内容既遵循文本,实际又超越了文本,它既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等,还包括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知、建构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对话内容的多维性。③对话渠道的多维性。交流、互动是对话信息的重要特征。在对话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学习信息再也不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而是多向的相互传递。就是通过这样的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 体验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体验。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体验对写作犹为重要,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有生活的深度积累,自然就谈不上"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作文了。
9. 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夫境界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夫之《船山遗书》:"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感悟是对话学习的核心,刘贞福先生认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的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是感悟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对话教学中的的显著特色。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自然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感悟具有升华性,从本质上说,在对话中实现感悟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对话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过程,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