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关键词: 初中生 “意” 境” “美” 教学体验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具有自身的审美能力,如果仅用先天的这种审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后期的感受、体验和培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美”的事物。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更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提升自身气质形象的同时,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一、“意”教学体验
教师在培养学生“意”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情感宣泄和表达。通过对“意”的领会,让学生对每个事物的背景、精神面貌和内在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通过对事物的绘画体现其内在的“意”。
如教师以“我最熟悉的人”为题,通过面部刻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喜”、“怒”、“哀”和“乐”等,还邀请几名学生模仿“喜”、“怒”、“哀”和“乐”的表情,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分析面目五官是如何发生变化的,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人物的表情是通过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实现的。这时候有同学会以我的父亲作为主题,首先分析父亲的脸型是圆脸,然后刻画五官的表情,表情注重的是笑容,最熟悉的父亲和浅浅的笑容,无不表达着孩子对父亲的想念,情感的宣泄自然、真实和亲切。学生在画面中刻画了一个细节,一个残缺的大门牙,虽然微微的笑容,嘴巴张开并不明显,但是这个细节让作画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来在这个学生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坐公交车,由于自己贪玩和任性,没有扶好公交椅子把手,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父亲挡在了孩子的前面……
在绘画中学生尽情地表现着自己最熟悉的人,并且从生活中体验到人物的美,注重对熟悉的人的情意表达,更深层次理解世界充满爱,同时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用心发现美、感受美和体验美。
二、“境”教学体验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画画时能够进入一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一定的境界,才能具有忘我的精神,在画面中表现那些温文尔雅的人物、甘畅淋漓的风景和极致可爱的动物等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临摹山水风景画时,对于画中的山川、河流和树木等,既想拉开远近关系,又想层次分明,更想色彩表现丰富。这样的想法对于画家来说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只注重了这种层理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忽视了自己看到祖国大好河川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境界可以眼见为实,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赞叹不已。
师:临摹不是所谓照搬照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先欣赏这幅作品,通过观看,想象在那个年代祖国的青山绿水,正如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形容的那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通过这样的联想,让学生在绘画中更专注地绘画,动之以情,情更真切,使得临摹的作品中流淌出作者的真实情感,那么这样的美术作品就更真实而美好。
三、“美”的教学体验
初中美术审美和情意是分不开的,一般初中生在美术课堂上也都自己习作,习作中都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只有作者投入这份情感,感受这份情感,才会理解美术中审美的必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如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会设置一些美术欣赏活动,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将画作的作者、时代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而画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一幅幅优美的作品无不挥洒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作品主题一般都会凝结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美术欣赏作品中,典型的名人作品蕴含的美感和审美体验需要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欣赏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对审美感知,从而慢慢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陈丹青在讲述凡·高的一副小画《海边的渔夫》,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作品中完全看不出人物的面部,渔夫的那种无赖和流浪感就像在描述凡·高本人,从这一副小画中可以体会到凡·高初期生活的窘迫,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认可他的作品,可就是这样他还在坚持着钟爱的绘画,陈丹青这样说:“凡·高的作品你说不出来为什么,但是就是喜欢。”也许就因为这位憨人天才画家,在用他毕生的情感在创作绘画,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经典。
所以我们在美術欣赏课上通过对名画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审美,丰富自身的绘画内涵,使得自己在创作时能够真情实意地表达内心情感,通过绘画方式更好地表现“美”。
总之,初中美术课堂让学生学会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这种自然的课堂中,学会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产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描绘壮美祖国山河,祖国的一草一木,培养爱国情操,注重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赏名人的绘画中,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耀.美术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
[2]马晓玲.提高初中院校美术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技视界,2012,30.
关键词: 初中生 “意” 境” “美” 教学体验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具有自身的审美能力,如果仅用先天的这种审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后期的感受、体验和培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美”的事物。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更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提升自身气质形象的同时,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一、“意”教学体验
教师在培养学生“意”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情感宣泄和表达。通过对“意”的领会,让学生对每个事物的背景、精神面貌和内在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通过对事物的绘画体现其内在的“意”。
如教师以“我最熟悉的人”为题,通过面部刻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喜”、“怒”、“哀”和“乐”等,还邀请几名学生模仿“喜”、“怒”、“哀”和“乐”的表情,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分析面目五官是如何发生变化的,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人物的表情是通过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实现的。这时候有同学会以我的父亲作为主题,首先分析父亲的脸型是圆脸,然后刻画五官的表情,表情注重的是笑容,最熟悉的父亲和浅浅的笑容,无不表达着孩子对父亲的想念,情感的宣泄自然、真实和亲切。学生在画面中刻画了一个细节,一个残缺的大门牙,虽然微微的笑容,嘴巴张开并不明显,但是这个细节让作画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来在这个学生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坐公交车,由于自己贪玩和任性,没有扶好公交椅子把手,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父亲挡在了孩子的前面……
在绘画中学生尽情地表现着自己最熟悉的人,并且从生活中体验到人物的美,注重对熟悉的人的情意表达,更深层次理解世界充满爱,同时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用心发现美、感受美和体验美。
二、“境”教学体验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画画时能够进入一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一定的境界,才能具有忘我的精神,在画面中表现那些温文尔雅的人物、甘畅淋漓的风景和极致可爱的动物等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临摹山水风景画时,对于画中的山川、河流和树木等,既想拉开远近关系,又想层次分明,更想色彩表现丰富。这样的想法对于画家来说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只注重了这种层理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忽视了自己看到祖国大好河川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境界可以眼见为实,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赞叹不已。
师:临摹不是所谓照搬照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先欣赏这幅作品,通过观看,想象在那个年代祖国的青山绿水,正如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形容的那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通过这样的联想,让学生在绘画中更专注地绘画,动之以情,情更真切,使得临摹的作品中流淌出作者的真实情感,那么这样的美术作品就更真实而美好。
三、“美”的教学体验
初中美术审美和情意是分不开的,一般初中生在美术课堂上也都自己习作,习作中都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只有作者投入这份情感,感受这份情感,才会理解美术中审美的必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如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会设置一些美术欣赏活动,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将画作的作者、时代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而画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一幅幅优美的作品无不挥洒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作品主题一般都会凝结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美术欣赏作品中,典型的名人作品蕴含的美感和审美体验需要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欣赏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对审美感知,从而慢慢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陈丹青在讲述凡·高的一副小画《海边的渔夫》,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作品中完全看不出人物的面部,渔夫的那种无赖和流浪感就像在描述凡·高本人,从这一副小画中可以体会到凡·高初期生活的窘迫,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认可他的作品,可就是这样他还在坚持着钟爱的绘画,陈丹青这样说:“凡·高的作品你说不出来为什么,但是就是喜欢。”也许就因为这位憨人天才画家,在用他毕生的情感在创作绘画,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经典。
所以我们在美術欣赏课上通过对名画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审美,丰富自身的绘画内涵,使得自己在创作时能够真情实意地表达内心情感,通过绘画方式更好地表现“美”。
总之,初中美术课堂让学生学会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这种自然的课堂中,学会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产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描绘壮美祖国山河,祖国的一草一木,培养爱国情操,注重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赏名人的绘画中,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耀.美术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
[2]马晓玲.提高初中院校美术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技视界,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