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得怎样,将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的成败。为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必须在方法方式上巧作文章:巧设话题,扬帆个性;巧启探究,开拓个性;巧导练笔,放飞个性。综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注重在“巧”字上探究作文教学的思路已取得明显的收效。
一、巧设话题,扬帆个性
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而现在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就在于教师往往命制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要让学生写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及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要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选取角度更为宽广的题材,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命制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刺激性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正如:看到美丽的鲜花,人们会露出微笑;听到雷声,人们会意识到要下雨。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像《我与“嫦娥”亲密接触》、一些富有诗性画意的题目像《心中的那片绿》、一些新奇独特的题目像《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像《市长的魅力》等,就可以对学生的视觉、神经产生冲击力,引发学生个体创作的欲望。
教师设计文题应尽量减小“框限性”,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在写真事的基础上白由发挥。罗伯特·艾文斯认定,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前,要求学生首先认识白己,了解白己的内心世界,不去触及内心世界就不会写出独创性的文章。教师应鼓勵学生把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写作欲望,并且加以很好地保护。
由此看来,精心设置学生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为作文题,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经历,表述自己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事物,这是学生个性扬帆的关键。
二、巧启探究,开拓个性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自由写作的本领,启发探究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独特,视野开阔,角度创新,构思灵巧,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探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在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的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愿意怎样写、写什么,应该有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能强求千篇一律,更不能凭主观的感受与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以致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诚然,作文同其它作业相比,它所要求的智力活动无疑要复杂得多,这也许是很多人惧怕作文的症结之所在。教师的启发探究应以“求异”为主,鼓励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尽量“求异”,发挥自己的创见,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这里,我们可从一位教师的作文辅导课得到启示:
师:同学们,今天两节课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由大家共同来拟。大家先思考一个作文题:以“良师”为题,写一篇800字左有的文章。如果你写这篇文章,你准备写谁呢?(先后有3位同学回答,对象均为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被一个“框框”框死了,这个“框框”是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一一都是写人!下面请欣赏一篇以物为师的佳作,题目叫《我心中有一群大雁》:
秋天一群大雁向南飞去,春天一群大雁又向北飞回。它们的队伍,一会儿组成一字形,一会儿组成人字形,它们在头雁的带领下,比肩接踵地排成雁阵,向着共同的目标飞去。我把团结互助的大雁视为良师。……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良师”这一题目有着全新的感悟。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是不是还有很多呢?看看我们周围,你发现了吗?
生A:黑板是良师,它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洁白。
生B:橡皮是良师,它宁可承受着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
生C:翠竹是良师,它坚韧不拔,总是努力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学生争先恐后:结网的蜘蛛不愿放弃是良师,辛勤酿作的蜜蜂是良师,扫把是良师,粉笔是良师……
看,这样的启发探究简直似酒如茶,让人浮想翩翩、回味无穷,它在开拓学生个性、注释求异创新上体现了重要的价值意义。只要学生的文章能符合题目的要求,至于表现形式则应千姿百态,如寓言体、童话体、日记体、散文体等,这样,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就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教师只要认真发现,学生习作中总有一些属于他自己闪光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正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由此,我觉得教师的启发探究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导学生多些新奇创造感,给学生多点拔、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辅导时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想人非非”。
三、巧导练笔,放飞个性
新课标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中学作文教学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记得有位名家这样说过:“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而课外练笔便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良好土壤,它以清新的格调、潇洒的思维、灵活的运作独放异彩,它又以大胆“放脑”,让学生的写作思维白由驰骋,逐渐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特区”而倍受青睐。这是因为课外练笔有其随意性,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的思维不受来白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捆缚,也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课外练笔还有其跳跃性,写作过程中主体、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的思考等。此外,课外练笔抒写的是真情实感,强调个性特色,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它可以让写作更真实,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材料真,二为感情真。材料真,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感情真,就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
一、巧设话题,扬帆个性
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而现在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就在于教师往往命制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要让学生写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及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要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选取角度更为宽广的题材,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命制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刺激性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正如:看到美丽的鲜花,人们会露出微笑;听到雷声,人们会意识到要下雨。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像《我与“嫦娥”亲密接触》、一些富有诗性画意的题目像《心中的那片绿》、一些新奇独特的题目像《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像《市长的魅力》等,就可以对学生的视觉、神经产生冲击力,引发学生个体创作的欲望。
教师设计文题应尽量减小“框限性”,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在写真事的基础上白由发挥。罗伯特·艾文斯认定,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前,要求学生首先认识白己,了解白己的内心世界,不去触及内心世界就不会写出独创性的文章。教师应鼓勵学生把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写作欲望,并且加以很好地保护。
由此看来,精心设置学生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为作文题,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经历,表述自己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事物,这是学生个性扬帆的关键。
二、巧启探究,开拓个性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自由写作的本领,启发探究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独特,视野开阔,角度创新,构思灵巧,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探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在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的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愿意怎样写、写什么,应该有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能强求千篇一律,更不能凭主观的感受与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以致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诚然,作文同其它作业相比,它所要求的智力活动无疑要复杂得多,这也许是很多人惧怕作文的症结之所在。教师的启发探究应以“求异”为主,鼓励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尽量“求异”,发挥自己的创见,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这里,我们可从一位教师的作文辅导课得到启示:
师:同学们,今天两节课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由大家共同来拟。大家先思考一个作文题:以“良师”为题,写一篇800字左有的文章。如果你写这篇文章,你准备写谁呢?(先后有3位同学回答,对象均为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被一个“框框”框死了,这个“框框”是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一一都是写人!下面请欣赏一篇以物为师的佳作,题目叫《我心中有一群大雁》:
秋天一群大雁向南飞去,春天一群大雁又向北飞回。它们的队伍,一会儿组成一字形,一会儿组成人字形,它们在头雁的带领下,比肩接踵地排成雁阵,向着共同的目标飞去。我把团结互助的大雁视为良师。……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良师”这一题目有着全新的感悟。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是不是还有很多呢?看看我们周围,你发现了吗?
生A:黑板是良师,它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洁白。
生B:橡皮是良师,它宁可承受着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
生C:翠竹是良师,它坚韧不拔,总是努力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学生争先恐后:结网的蜘蛛不愿放弃是良师,辛勤酿作的蜜蜂是良师,扫把是良师,粉笔是良师……
看,这样的启发探究简直似酒如茶,让人浮想翩翩、回味无穷,它在开拓学生个性、注释求异创新上体现了重要的价值意义。只要学生的文章能符合题目的要求,至于表现形式则应千姿百态,如寓言体、童话体、日记体、散文体等,这样,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就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教师只要认真发现,学生习作中总有一些属于他自己闪光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正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由此,我觉得教师的启发探究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导学生多些新奇创造感,给学生多点拔、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辅导时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想人非非”。
三、巧导练笔,放飞个性
新课标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中学作文教学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记得有位名家这样说过:“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而课外练笔便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良好土壤,它以清新的格调、潇洒的思维、灵活的运作独放异彩,它又以大胆“放脑”,让学生的写作思维白由驰骋,逐渐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特区”而倍受青睐。这是因为课外练笔有其随意性,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的思维不受来白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捆缚,也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课外练笔还有其跳跃性,写作过程中主体、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的思考等。此外,课外练笔抒写的是真情实感,强调个性特色,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它可以让写作更真实,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材料真,二为感情真。材料真,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感情真,就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