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市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科学规划、整体实施,在教育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通过对沙市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超前规划、完善机制、协同发展”策略的研究,对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超前规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有较高起点
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政府引导,超前规划,整体建没”的原则,沙市区教育信息化即取得较快发展。五年时间,沙市区为“校校通”宽带进行拓展,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均接入百兆宽带;建成805套“班班通”,覆盖100%教学班和84%的功能教室;以未来数字教室、“名师工作室”和“云”环境下计算机教室建设实现“人人通”目标;完善教育“云”的建没与应用,教育局和学校在“云”上紧密相联,教师和学生在“云”终端完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练习辅导。较高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既为沙市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也为“高品位”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超前规划”策略重点,即先利用1-2年的时间完成辖区义务教育阶段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再利用3年左有的时间积极推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和家校共育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通过弯道超越的方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五年建设基本达到“机制健全、基础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区域教育整体、高位、可持续发展机制。
目前,“超前规划”策略的成果逐步体现。一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以系统信息中心带动全区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完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名师、名校建设的“名师工作室”和“网络课堂”,形成优质资源创作、应用和管理机制;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沙市区“四养四学”思想指导下,以电子化易学方案为载体,体现“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的转变。五是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市区联动,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二、完善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有条件保障
“完善机制”策略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依据和蓝图。
1.强化组织统筹推进机制
沙市区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管理。明确沙市区人民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区教育局和学校是实施主体,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受益人和践行者。由政府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明确工作机构,施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
2.落实保障经费投入机制
为落实政府经费投入,沙市区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列入财政預算,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比例,确保教育公用经费的10%用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公用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信息化建没,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同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坚持市场导向,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鼓励学校白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注重教育信息化经费开支结构的科学性,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完毕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完善动态考评服务机制
落实评价指标体系,沙市区按照《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实施细则》,定期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评估。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督导考核指标,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各项评估考核工作,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规划,明确教育信息化专兼职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和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人员的编制。构建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受益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
一、超前规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有较高起点
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政府引导,超前规划,整体建没”的原则,沙市区教育信息化即取得较快发展。五年时间,沙市区为“校校通”宽带进行拓展,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均接入百兆宽带;建成805套“班班通”,覆盖100%教学班和84%的功能教室;以未来数字教室、“名师工作室”和“云”环境下计算机教室建设实现“人人通”目标;完善教育“云”的建没与应用,教育局和学校在“云”上紧密相联,教师和学生在“云”终端完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练习辅导。较高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既为沙市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也为“高品位”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超前规划”策略重点,即先利用1-2年的时间完成辖区义务教育阶段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再利用3年左有的时间积极推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和家校共育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通过弯道超越的方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五年建设基本达到“机制健全、基础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区域教育整体、高位、可持续发展机制。
目前,“超前规划”策略的成果逐步体现。一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以系统信息中心带动全区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完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名师、名校建设的“名师工作室”和“网络课堂”,形成优质资源创作、应用和管理机制;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沙市区“四养四学”思想指导下,以电子化易学方案为载体,体现“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的转变。五是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市区联动,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二、完善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有条件保障
“完善机制”策略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依据和蓝图。
1.强化组织统筹推进机制
沙市区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管理。明确沙市区人民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区教育局和学校是实施主体,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受益人和践行者。由政府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明确工作机构,施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
2.落实保障经费投入机制
为落实政府经费投入,沙市区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列入财政預算,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比例,确保教育公用经费的10%用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公用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信息化建没,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同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坚持市场导向,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鼓励学校白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注重教育信息化经费开支结构的科学性,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完毕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完善动态考评服务机制
落实评价指标体系,沙市区按照《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实施细则》,定期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评估。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督导考核指标,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各项评估考核工作,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规划,明确教育信息化专兼职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和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人员的编制。构建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受益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