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以爱为本,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课堂 人际关系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师是学术权威、真理的化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程要求实现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平等合作的和谐关系转变。
一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答得不合教参,教师立即纠正。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兴趣索然;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化学新课改理念,强调的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为此,教师应亲切温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沟通。教师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不偏爱好学生,不歧视学困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努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教师也应敞开心扉,虚心征求和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上的建议。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二 建立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一个教室坐着四五十个人,虽是一个集体,但他们面向教师,彼此之间都是孤独的。他们各人想着老师的问题,独立完成着老师的作业,按照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方法学着化学。虽读书之声相间,却始终不相往来。意见没有沟通,方法无法共享。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大力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了提高群体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就使得建立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意义非常重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大大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中学生天性喜好伙伴间的交流,他们十分欢迎用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学习,同时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探究性实验:用蜡烛代替红磷来测量空气中CO2的含量时,左边集气瓶中的燃烧匙放蜡烛,右边通过导气管吸入石灰水,结果石灰水没有上升到左边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处,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某一个学生很难分析完整,通过学生讨论七嘴八舌的交流补充,很容易找出以下原因。1,石灰水没有与CO2充分接触,CO2有剩余。2,蜡烛占有体积。3,导气管内原先有空气。4,集气瓶气密性不好。5,集气瓶未完全冷却。6,集气瓶中的O2消耗到一定程度时CO2并没有消耗完)蜡烛熄灭了等,上述结论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合作与讨论使学生思想与思想得到充分交流、行为与行为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和新的智慧。
三 形成心心相通的真情交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本文在这里所讨论的情感,并不是指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的情感体验,而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所产生的那种积极向上、陶醉于课堂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我首先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我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其情、晓其理、端其行。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侮辱,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学习气氛愈加浓厚。
总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都以纯洁的师生之情、同学之谊作基础,而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合作帮助,又进一步巩固并升华了这种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教师是愉快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听课,学生是轻松的。因为他们感到了被尊重的快乐,他们感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这样的课堂,闪耀的是人性美的光辉!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课堂 人际关系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师是学术权威、真理的化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程要求实现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平等合作的和谐关系转变。
一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答得不合教参,教师立即纠正。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兴趣索然;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化学新课改理念,强调的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为此,教师应亲切温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沟通。教师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不偏爱好学生,不歧视学困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努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教师也应敞开心扉,虚心征求和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上的建议。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二 建立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一个教室坐着四五十个人,虽是一个集体,但他们面向教师,彼此之间都是孤独的。他们各人想着老师的问题,独立完成着老师的作业,按照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方法学着化学。虽读书之声相间,却始终不相往来。意见没有沟通,方法无法共享。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大力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了提高群体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就使得建立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意义非常重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大大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中学生天性喜好伙伴间的交流,他们十分欢迎用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学习,同时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探究性实验:用蜡烛代替红磷来测量空气中CO2的含量时,左边集气瓶中的燃烧匙放蜡烛,右边通过导气管吸入石灰水,结果石灰水没有上升到左边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处,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某一个学生很难分析完整,通过学生讨论七嘴八舌的交流补充,很容易找出以下原因。1,石灰水没有与CO2充分接触,CO2有剩余。2,蜡烛占有体积。3,导气管内原先有空气。4,集气瓶气密性不好。5,集气瓶未完全冷却。6,集气瓶中的O2消耗到一定程度时CO2并没有消耗完)蜡烛熄灭了等,上述结论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合作与讨论使学生思想与思想得到充分交流、行为与行为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和新的智慧。
三 形成心心相通的真情交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本文在这里所讨论的情感,并不是指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的情感体验,而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所产生的那种积极向上、陶醉于课堂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我首先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我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其情、晓其理、端其行。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侮辱,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学习气氛愈加浓厚。
总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助的学生关系,都以纯洁的师生之情、同学之谊作基础,而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合作帮助,又进一步巩固并升华了这种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教师是愉快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听课,学生是轻松的。因为他们感到了被尊重的快乐,他们感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这样的课堂,闪耀的是人性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