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立枯病是寒地水稻塑膜旱育苗和大棚盘育苗常见的病害,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从而引起秧苗成片枯死,以致全苗床毁苗。气候失常、苗期管理不当等条件易导致此病发生。
1、病原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韵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申珠镰孢菌及立枯丝核菌等。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2、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生理性立枯病,因为未受到病菌危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秧苗,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健、病株交错现象。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秧苗枯黄卷缩,拨苗时易从基部折断,一般是局部或整个苗床发病。
3、侵染循环
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条件
4.1 菌源数量引起稻立枯病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这些菌的数量或侵染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幼苗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4.2 气象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
4.3 种子质量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4.4 苗床管理一般育苗床土壤黏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等管理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5、预防方法
5.1 床土配制与土壤消毒:选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方做苗床,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应用如下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3%育苗灵或育苗青(恶霉灵十甲霜灵)水剂。每平方米用15~20t升,加水3升喷雾;
20%壮苗安乳油。每平方米3~4毫升,加水3升喷雾;
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3--4毫升,或15%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6~8毫升,加水3升喷雾;
70%土菌消可湿性粉荆。每平方米用1.3克,加水3升喷雾;
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3升喷雾。
5.2 营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或减轻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生。
6、防治方法
6.1 选好床土育苗先育根。旱育苗床土,应注意选择土壤偏酸。水源方便,地势平坦,黑土层厚。土质松软,通透性好,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块。
6.2 土壤酸化处理采用工业硫酸或床土调制剂,把床土调到pH值为4.5~5.5即可。
6.3 药剂处理用60%或70%敌克松1000倍液2~3千克/平方米,播前均匀喷洒于床面或1叶1心至2叶l心期喷洒。
1、病原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韵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申珠镰孢菌及立枯丝核菌等。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2、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生理性立枯病,因为未受到病菌危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秧苗,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健、病株交错现象。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秧苗枯黄卷缩,拨苗时易从基部折断,一般是局部或整个苗床发病。
3、侵染循环
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条件
4.1 菌源数量引起稻立枯病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这些菌的数量或侵染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幼苗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4.2 气象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
4.3 种子质量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4.4 苗床管理一般育苗床土壤黏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等管理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5、预防方法
5.1 床土配制与土壤消毒:选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方做苗床,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应用如下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3%育苗灵或育苗青(恶霉灵十甲霜灵)水剂。每平方米用15~20t升,加水3升喷雾;
20%壮苗安乳油。每平方米3~4毫升,加水3升喷雾;
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3--4毫升,或15%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6~8毫升,加水3升喷雾;
70%土菌消可湿性粉荆。每平方米用1.3克,加水3升喷雾;
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3升喷雾。
5.2 营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或减轻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生。
6、防治方法
6.1 选好床土育苗先育根。旱育苗床土,应注意选择土壤偏酸。水源方便,地势平坦,黑土层厚。土质松软,通透性好,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块。
6.2 土壤酸化处理采用工业硫酸或床土调制剂,把床土调到pH值为4.5~5.5即可。
6.3 药剂处理用60%或70%敌克松1000倍液2~3千克/平方米,播前均匀喷洒于床面或1叶1心至2叶l心期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