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几次读《教学勇气》,都是有始无终。这一次作为读书会的领读者,终于将书读完,我也真正体会到“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的意义了。
在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们一年一年重复着,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樣的。或许,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能让我们走出职业倦怠,听从内心的呼喊,让自身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全二为一,不再受到分离的煎熬,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完整”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自身认同与完整”?
自身认同突出整个心理主体的畅通意识和无意识通道,各种力量汇聚,使之和谐一致内在认同“自性”。“自性”作为推动人的心理发展力量的象征,作为调节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极张力的中心,是指引复归人本质的真实存在的内在之光。说得似乎有点玄乎,这也是这本书难读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一核心概念,与我国老子所指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根源。自已认同自己,做唯一的自己,自己的一切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优点与不足、智能、情感、精神等诸多方面。这个认同,更多的是内心的、精神的接纳与欣赏,可以表现为一种信心、信念、热情、精神等。
没有自我认同,也就可能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可能会一直躲在别人的阴影后面。如教学上一直是模仿别人,轻信所谓专家的言论等。一直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走,不能发表自己的声音,从而时间长了,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方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你永远也成为不了你所仰慕的人。教师职业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一是形成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二是可以让教学滋养身心。而当下大力提倡各种教学模式、导学案,让个性不一的教师框在一个框子中,这如何才能让教师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就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上帝。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人一旦从内心认同了自己,就有了力量,也有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雷夫,之所以能创造56号教室的奇迹,我想,与他的自我认同是很有关系的。说实话,他在各个方面并不是行家,但他能在他的教室开展各种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这是自我认同与完整的一种体现。他知道他的内心的方向,于是就有了支持的行动与力量,于是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教学的勇气与热情。我想,在此过程中,他碰到的困难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但正是这一种内在之光,一直照耀着他。不难发现,很多优秀教师都有这一相同的地方: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自我认同与完整更是精神上的,如同信仰一样,可以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使你去专注做一件事,并能坚持。就如雷夫所言,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从另一方面说,当下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内心热情与执着的缺失,没有将自己的热情与所从事的工作相整合。从这里讲,教学勇气就是教学热情,就是教学的精神。
人为什么不能做到自我认同与完整?一是我们身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中,受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影响。二是因为恐惧。自我认同与完整是与害怕相克的,害怕的直接后果就是分裂。因为恐惧,所以使人的内心与外在分裂,外在没有勇气与内心一致。这时,便不能发挥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教学的勇气,就是追求自我认同与完整的勇气。想一想,我们是否被恐惧包围过?一个人害怕时,言不由衷,更可能他的表情、情绪都受到影响,表现为心不在焉。当这种恐惧越来越少时,我们在教学中就越得心应手、越成熟,整个身心越能一致,发挥作用。因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还有着师生之间情感的、心灵的交流。智力工作伴随感情同时存在,智力工作伴随精神同时存在。所以,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们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与其说是学生受教育,不如说是受精神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教学中,只注重了智能的东西(技术),情感、精神这些师生交流的通道,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却是真实地能感觉得到!
教师如此,学生也亦然。从教的一方面说,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完整性和个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些符号知识的堆砌,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学生的情感、习性、家庭背景等也是构成其完整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孩子身体不舒服,累了、困了,如果教师不予以关心,只是让孩子学、练,其效果必定不佳。记得一次教研活动,主持的老师问听课老师有没有注意到边上一孩子牙疼?因为他注意到这孩子老是捂着嘴巴。这位老师实际是提醒我们观课要观察孩子的状况。
当学生害怕时,也造成了分离。一是学生自我的不完整,当一个人害怕时,便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智力与体力,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学生怕什么?怕说错,被老师、同学认为笨。所以,好的教学要善于营造一种不怕出错的教学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师是制造教室紧张恐怖气氛的始作俑者。因为我们对学生没有整体的认识,在无意识中只认同学习成绩,成绩大于一切。二是制造了教与学的分离。分离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中变得如此困难。回想自己的教学,当学生因害怕而拒绝与你共舞时,你的教学是不是变得“支离破碎”?教师开放自己的内心,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当然需要倾听学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听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心灵对话,这样才能创建理想的职景图: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
当恐惧从教室消失时,师生交流的三个通道才能打开,我们就能整体地思考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开拓了生命力,也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因此,从这一要义上讲,自身认同与完整概念的背后隐藏着最最重要的教育元素——人,包括教师与学生,就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目标也是指向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
在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们一年一年重复着,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樣的。或许,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能让我们走出职业倦怠,听从内心的呼喊,让自身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全二为一,不再受到分离的煎熬,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完整”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自身认同与完整”?
自身认同突出整个心理主体的畅通意识和无意识通道,各种力量汇聚,使之和谐一致内在认同“自性”。“自性”作为推动人的心理发展力量的象征,作为调节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极张力的中心,是指引复归人本质的真实存在的内在之光。说得似乎有点玄乎,这也是这本书难读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一核心概念,与我国老子所指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根源。自已认同自己,做唯一的自己,自己的一切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优点与不足、智能、情感、精神等诸多方面。这个认同,更多的是内心的、精神的接纳与欣赏,可以表现为一种信心、信念、热情、精神等。
没有自我认同,也就可能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可能会一直躲在别人的阴影后面。如教学上一直是模仿别人,轻信所谓专家的言论等。一直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走,不能发表自己的声音,从而时间长了,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方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你永远也成为不了你所仰慕的人。教师职业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一是形成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二是可以让教学滋养身心。而当下大力提倡各种教学模式、导学案,让个性不一的教师框在一个框子中,这如何才能让教师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就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上帝。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人一旦从内心认同了自己,就有了力量,也有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雷夫,之所以能创造56号教室的奇迹,我想,与他的自我认同是很有关系的。说实话,他在各个方面并不是行家,但他能在他的教室开展各种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这是自我认同与完整的一种体现。他知道他的内心的方向,于是就有了支持的行动与力量,于是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教学的勇气与热情。我想,在此过程中,他碰到的困难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但正是这一种内在之光,一直照耀着他。不难发现,很多优秀教师都有这一相同的地方: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自我认同与完整更是精神上的,如同信仰一样,可以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使你去专注做一件事,并能坚持。就如雷夫所言,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从另一方面说,当下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内心热情与执着的缺失,没有将自己的热情与所从事的工作相整合。从这里讲,教学勇气就是教学热情,就是教学的精神。
人为什么不能做到自我认同与完整?一是我们身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中,受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影响。二是因为恐惧。自我认同与完整是与害怕相克的,害怕的直接后果就是分裂。因为恐惧,所以使人的内心与外在分裂,外在没有勇气与内心一致。这时,便不能发挥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教学的勇气,就是追求自我认同与完整的勇气。想一想,我们是否被恐惧包围过?一个人害怕时,言不由衷,更可能他的表情、情绪都受到影响,表现为心不在焉。当这种恐惧越来越少时,我们在教学中就越得心应手、越成熟,整个身心越能一致,发挥作用。因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还有着师生之间情感的、心灵的交流。智力工作伴随感情同时存在,智力工作伴随精神同时存在。所以,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们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与其说是学生受教育,不如说是受精神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教学中,只注重了智能的东西(技术),情感、精神这些师生交流的通道,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却是真实地能感觉得到!
教师如此,学生也亦然。从教的一方面说,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完整性和个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些符号知识的堆砌,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学生的情感、习性、家庭背景等也是构成其完整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孩子身体不舒服,累了、困了,如果教师不予以关心,只是让孩子学、练,其效果必定不佳。记得一次教研活动,主持的老师问听课老师有没有注意到边上一孩子牙疼?因为他注意到这孩子老是捂着嘴巴。这位老师实际是提醒我们观课要观察孩子的状况。
当学生害怕时,也造成了分离。一是学生自我的不完整,当一个人害怕时,便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智力与体力,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学生怕什么?怕说错,被老师、同学认为笨。所以,好的教学要善于营造一种不怕出错的教学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师是制造教室紧张恐怖气氛的始作俑者。因为我们对学生没有整体的认识,在无意识中只认同学习成绩,成绩大于一切。二是制造了教与学的分离。分离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中变得如此困难。回想自己的教学,当学生因害怕而拒绝与你共舞时,你的教学是不是变得“支离破碎”?教师开放自己的内心,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当然需要倾听学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听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心灵对话,这样才能创建理想的职景图: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
当恐惧从教室消失时,师生交流的三个通道才能打开,我们就能整体地思考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开拓了生命力,也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因此,从这一要义上讲,自身认同与完整概念的背后隐藏着最最重要的教育元素——人,包括教师与学生,就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目标也是指向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