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和”看《声无哀乐论》与儒家音乐思想异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和儒家思想都以“和”为其音乐理论的核心,在音乐审美领域有“尚和”的音乐追求。但这种“尚和”音乐精神在康、儒的深入阐释中却体现着不同的哲学内涵及功能。嵇康的乐之“和”将老庄自然无为之道发挥到极致,而儒家乐之“和”却带有强烈“入世”精神。这使得两者以不同方式体现音乐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功能。康、儒音乐思想虽有很大不同,却都体现着我国古代音乐“尚和”的精神及关注音乐外部联系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声無哀乐论》;嵇康;尚和;礼乐思想
  引言:
  《声无哀乐论》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音乐思想论述的代表作之一,其意义已超越传统音乐美学范畴。然以往学者在将其与嵇康人生哲学相联系上升到政治思想层面的过程中,往往片面关注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口号下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老庄自然无为之道的推崇,以及现实政治中对标榜儒家礼教司马氏政权黑暗统治的反抗。因而将《声论》简单归结为与儒家礼教相对立的道家音乐思想的延伸。事实上,嵇康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在行动上反抗黑暗的现实是那样激烈,但在作品中却流露了远祸全身、消极隐退的情绪”。嵇康《声论》虽主观意向上反对儒家礼乐思想,却又表现了与儒家音乐思想的相通之处。本文则着眼于嵇康音乐思想中“和”的本质,对康、儒音乐思想作对比考究。
  一、“尚和”音乐精神究析
  (1)音乐审美之“尚和”
  儒家论乐曰:“乐者,天地之和也”,可见儒家以“和”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将“和”作为音乐审美的标准最早始于《国语》“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的论述。此处言“乐从和”主要是为了以乐喻政,实则包含两层含义:一则为“乐从和”的音乐审美标准的确立;二则为以“周礼”为核心的乐与政治间密切联系的昭示。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和“时中”精神,这在音乐审美领域即体现为“和”;加之孔子极力推崇周制,“信而好古”,由此便可见儒家对《国语》所确立的“尚和”音乐审美标准的承袭。
  “和”同样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他指出:妓弄之音,握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
  这种以构成音乐本体的内在要素诸如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旋律组合、节奏舒缓、音调高低为基础,对音乐形式和谐的追求,体现了嵇康在音乐审美领域对“尚和”的追求。
  由此观之,就音乐本体而言,康、儒音乐思想都强调客观音乐形式的和谐之美,在纯粹的音乐审美领域有“尚和”的追求,秉承着“和”的音乐精神。
  (2)哲学精神之“尚和”
  康、儒“尚和”音乐精神的追求均体现着一定的哲学内涵。《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认为乐是维系天、地、人之间和谐稳定,万物生化演息平衡有序的重要纽带。进而又论“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说明乐只有在体现贯通“仁”、“礼”精神的社会等级秩序、道德伦理纲常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和”的境地。由此可见儒家追求的“和”是在尊卑等级秩序、道德伦理纲常下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是与儒家天人观哲学思想相贯通的至高无上伦理道德的完美实现。这已超出了音乐审美范畴纯粹的音乐精神,而将音乐赋予形而上的意义,使其成为与社会政治、伦理纲常密切相关,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媒介。
  《声论》则云:“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一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在嵇康看来,音乐是超乎人类情感的,乐音之“和”也是依托其本身的规律和客观本质实现的,这在哲学层面深刻体现着“道家纯粹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之‘和’”。其所谓:“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治乱,其体自若,而无变化”从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阐述声音产生的过程,强调其客观性,否认音声具有明确的感情指向,进而否认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纲常之间的必然关系,使音乐摆脱政教的束缚,真正成为个体精神的自由。
  由此可见,从哲学内涵层面而言,嵇康的乐之“和”将老庄自然无为之道发挥到极致,而儒家却用“和”乐演绎以“仁”、“义”为纽带的天地与人伦间的和谐状态,带有强烈“入世”精神。
  (3)“乐”之功能
  康、儒音乐思想均体现着乐具有一定的功能。孔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中强调乐的修身之道,这是乐之于个体的功能。又以“和”乐演绎天地人、伦间的和谐状态,使其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体现了乐之于社会的功能。
  嵇康则通过对音乐“导情”作用的肯定说明人在“和”乐中能追求养生之道。他认为音乐“和声感人,莫不自发”,对人们情感有引导作用。又在《养生论》中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这种修性保神以养生的心性之和与嵇康音乐审美“尚和”精神是贯通的,体现了乐之于个人的功能,即在“和”乐“无主于喜怒,无主于哀乐”的境界中达到修身以养性、保神以养生的效果。同时《乐论》以老庄自然之道阐释客观本体层面的乐之“和”,从而割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进而批判儒家礼乐思想,表现对标榜儒家礼教的司马氏政权的反抗。这个过程实际包含着其对社会现实某种有目的的能动作用,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体现了乐之于社会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个人层面,嵇康以自然养生之道强调乐对个人修身养性的作用,儒家则在礼乐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中实现个人的修行;在社会层面,《乐论》在对官方政治的反抗中不自觉地体现了对社会政治的作用,儒家礼乐则自觉有意识地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直接体现对社会的作用。
  总结:
  康、儒均以“和”作为其音乐审美的最高标准,这实际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发现过程中“以和为贵”的重要特征。在儒家音乐思想影响下,后世音乐均过分关注音乐哲学、伦理、政治层面的含义,而忽视对音乐内部关系的讨论。及至嵇康《声论》对儒家音乐思想的批判,音乐才一定程度上回归自然本真,这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然嵇康虽主观割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实际其音乐思想仍不自觉体现出音乐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功能。故从某种程度来说,康、儒从哲学内涵层面对其音乐主张“体”和“用”关系的阐释,都体现着我国古代音乐客观上注重探究音乐外部关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3]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版。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5]杨天宇.《十三经注疏·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归青的.《如何认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性质》.《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7]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8]胡郁青.刘嘉.《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9]刘瑾.《<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霍松林.《论嵇康》.《人文杂志》,1959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冰楠(1995.09.06—),女,汉族,河南洛阳市人,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专业:人文科学实验班(国学方向)。
其他文献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返璞归真,回到“以学生为本”这个本真上来。  一、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渔”才能保证永远有鱼吃。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我们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却经常陷入“授人以鱼”的误区,有些学生只要碰到条件稍有改动的题目,就又无从下手了。  我也经常听到学生们反映,数学难学,
期刊
【摘要】:地方民办高校目前处于深入转型发展时期,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定位于创业型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思维人才,以适应时代对于人才培养要求。本文首先分析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诊断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
期刊
【摘要】:动画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是较为新型的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这一专业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目前,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让创业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动画专业实用性较强,工作范围较为广泛,与其他专业相比十分适合进行创业,本文结合当前就业形勢以及动画专业特点,对动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模式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动漫专业自主创业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数学三案教学模式逐渐由理论走向了实际,在许多中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三案教学环节中课案编写是三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案的首要环节,因此笔者就结合一些教育实例来分析、探讨数学三案教学应该如何编写,来探寻一条数学课案的编写之路。  【关键词】:数学;三案;编写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遍地开花结果,但是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及真正教育改革的本质,只是将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是属于人生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求学与步入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文化熏陶,艺术熏陶,而做为一名高校艺术教师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而教师的言行又取决于他自身文化修养程度的高低。艺术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搞清教师文化修养与教育
期刊
【摘要】:中职文言文教学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强调自学、使用工具书和注解、加强诵读记忆、归纳积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五方面论述如何少教多学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水平。  【关键词】:中职生;文言文;教学理念  根据《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职教育必须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备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
期刊
近几年,语文高考卷大多选用“题目自拟”的作文出题方式,恰当的题目能反映出学生对作文材料在审题立意上的把握。学生对于写作存在着难下笔,找不到灵感思路等困境。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很少以及作文语言单调,词汇量少。研究论述类作文提升的途径,尝试让学生在审题中准确把握题意,迅速拟出相对满意的标题,并且有与材料相对吻合的思路,为平时写作和考场作文提供了相对实用的经验借鉴。作为高考题目里的大题,作文的写作分数占6
期刊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最富有活力的力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然而就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部分学生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先进性意识薄弱、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匮乏,教育趋向形式化,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加上国际、国内形势对大学生群体造成的潜移默化影响,强化大学
期刊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指导意义。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列宁在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环境和革命形势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对于当时俄国开展工人运动起到了催化作用,也是十月革命成功的精神保障。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巨作中结成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
期刊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政权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農民起义的爆发。  一、征讨原因  在近代许多史学著作中都把隋炀帝三征高丽视为一种侵略战争,是隋炀帝的主要错误之一。例如朱绍侯先生主编的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