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捕蝉
一只蝉藏在草丛中叫得正欢,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只螳螂的捕猎范围。经过一番观察后,螳螂终于向这只蝉扑去……正当螳螂要享受胜利果实时,自己却成了早已守在身后的黄雀的一顿美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自然界,有种动物专门捕食某类动物,这种动物就被称做被捕食动物的天敌。在这里,螳螂是蝉的天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
人们往往同情弱者憎恨霸道,但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生存,各种动物形成了一条从上到下的完整的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上,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不平衡,所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 试想,如果没有了小虾米,小鱼能活么?没有了众多的小鱼,大鱼又吃什么?就像在陆地上,如果没有了牛、羊、鹿等食草动物,狼、虎、狮等食肉动物只有饿死。一种动物的天敌一旦减少或消失,其数量就会迅猛增加。对这种动物来说,是喜?是灾?
猿蛇争斗
上世纪50年代,有一部轰动一时的匈牙利彩色纪录片《檬岛》其实影片所记录的那个岛屿因为毒蛇经常咬人致死,原来叫蛇岛:后来有人把檬从非洲引到了该岛,不过儿年工夫,岛上的蛇便被全部吃光,只剩下了檬。于是,檬就开始进入村落,偷吃鸡、鸭、鹅等家禽。蛇岛从此变成了獴岛!
獴的体形较小,力量也远不如眼镜蛇等毒蛇,但却非常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它与毒蛇拼搏靠的是“智取”,以巧取胜。面对凶恶的毒蛇,獴首先是将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并发出“叽叽”的威吓声,围着蛇机敏地蹦来跳去,挑衅地向毒蛇示威,搞得毒蛇眼花缭乱。当被激怒了的毒蛇不断地猛扑过来时,獴便轻盈敏捷地躲闪避开。当毒蛇终于筋疲力竭时,獴看准了机会,闪电般扑过去,死死地咬住毒蛇的头部或颈部,并且继续不停地躲闪毒蛇身体的缠绕,一直到毒蛇被摔打得奄奄一息。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一只獴上树捕杀一条两米多长,两英时多粗的大蛇。被獴紧紧咬住了头部的大蛇,一圈又一圈地紧盘在大树上,而獴则悬垂在空中,在水平方向上作大圆周旋转,以此来折磨蛇的颈部。疼痛的大蛇只得一点点放开痛处,越放越长,最终掉落在地上。于是,獴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吃不完的,拖走藏起来。
正因为獴有很强的捕蛇和捕鼠的本领,所以,在每年约有2万人伤亡在眼镜蛇毒牙下的印度,人们都很喜欢饲养獴,用以对付毒蛇,控制鼠害,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天敌的功劳
蛇的另一个灭敌是蛇雕,一种体形中等、形象十分威武的猛禽。它一旦发现目标,便从天而降悄然落地,用双爪抓住蛇身,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尽管体型较大的毒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挣扎,企图用还能活动的身体缠绕蛇雕,但蛇雕却不慌不忙,一次又一次摆脱蛇的反扑,直到蛇筋疲力尽时才开始吞食它。蛇雕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
由于蛇不讨人喜欢,毒蛇尤其令人憎恨,所以人们往往见蛇就打,更不会对毒蛇被吃有丝毫同情。但是,这世界不能没有蛇,老鼠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如果没有灭敌抑制其数量的增长,这个世界毫无疑问将是老鼠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原因是有蛇,有猫头鹰,有猫和黄鼠狼等其他吃老鼠的动物存在。它们是老鼠的天敌,对抑制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功不可没。
人见人爱的北美驯鹿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可它们的生存一直受到灭敌——狼的威胁。为了保护驯鹿,人们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狼群,几年后驯鹿家族繁盛了起来。可是,不久后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得很厉害,而驯鹿本身也会成批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没有了天敌的北美驯鹿数量急剧增加,而草场却严重不足,饥饿的鹿群把草根都啃掉了。没有了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大大减少,体质下降,疾病增加,寿命缩短了。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说来你也许不信,大自然丰美的水草是靠老虎、狮子等“终极杀手”维持着的,是它们控制着食草动物的数量。如果兽王们灭绝了,种群数量无限制增加的食草动物会把草原吃成沙漠、荒土,最终自己也将因饥饿而死。所以,任何一个生物种群的存在及其数量的多少,都是大自然的精妙安排,或是大自然漫长的历史选择的结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在加勒比海岛上的渡渡鸟,由于人类大规模猎杀而灭绝之后,岛上有一种“大神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灭绝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大神树”的种子只有经过渡渡鸟的肠胃消化才能发芽。你瞧,这是一种多么精妙的安排!
大象为什么没有天敌
自然界也有物种是没有天敌的,例如,陆上的狮和虎,水中的大鲨鱼和虎鲸。如果说那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兽中之王,是水中一霸,那么为什么不是食肉动物且通常是温顺的大象也没有天敌呢?而且大象的身材并非从来就是如此庞大的。
原来,当大多数食草动物选择以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动物的追杀时,当时身材还较小的大象采取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办法来应对食肉动物的攻击。它们个个不怕牺牲,围成一团,抗击到底,使曾经企图捕食大象的食肉动物很难得手,甚至存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久而久之,远古时代的食肉动物也就不再去攻击成群结队的大象了。从此大象便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得越米越庞大。
与此成明显对照的是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尽管个个练就了四条飞毛腿,但至今还是虎和狮等食肉动物的口中食,逃得过今日,躲不过明天。也许,这是大自然对它们对同类见死不救的懦弱行为的一种惩罚。
一只蝉藏在草丛中叫得正欢,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只螳螂的捕猎范围。经过一番观察后,螳螂终于向这只蝉扑去……正当螳螂要享受胜利果实时,自己却成了早已守在身后的黄雀的一顿美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自然界,有种动物专门捕食某类动物,这种动物就被称做被捕食动物的天敌。在这里,螳螂是蝉的天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
人们往往同情弱者憎恨霸道,但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生存,各种动物形成了一条从上到下的完整的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上,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不平衡,所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 试想,如果没有了小虾米,小鱼能活么?没有了众多的小鱼,大鱼又吃什么?就像在陆地上,如果没有了牛、羊、鹿等食草动物,狼、虎、狮等食肉动物只有饿死。一种动物的天敌一旦减少或消失,其数量就会迅猛增加。对这种动物来说,是喜?是灾?
猿蛇争斗
上世纪50年代,有一部轰动一时的匈牙利彩色纪录片《檬岛》其实影片所记录的那个岛屿因为毒蛇经常咬人致死,原来叫蛇岛:后来有人把檬从非洲引到了该岛,不过儿年工夫,岛上的蛇便被全部吃光,只剩下了檬。于是,檬就开始进入村落,偷吃鸡、鸭、鹅等家禽。蛇岛从此变成了獴岛!
獴的体形较小,力量也远不如眼镜蛇等毒蛇,但却非常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它与毒蛇拼搏靠的是“智取”,以巧取胜。面对凶恶的毒蛇,獴首先是将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并发出“叽叽”的威吓声,围着蛇机敏地蹦来跳去,挑衅地向毒蛇示威,搞得毒蛇眼花缭乱。当被激怒了的毒蛇不断地猛扑过来时,獴便轻盈敏捷地躲闪避开。当毒蛇终于筋疲力竭时,獴看准了机会,闪电般扑过去,死死地咬住毒蛇的头部或颈部,并且继续不停地躲闪毒蛇身体的缠绕,一直到毒蛇被摔打得奄奄一息。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一只獴上树捕杀一条两米多长,两英时多粗的大蛇。被獴紧紧咬住了头部的大蛇,一圈又一圈地紧盘在大树上,而獴则悬垂在空中,在水平方向上作大圆周旋转,以此来折磨蛇的颈部。疼痛的大蛇只得一点点放开痛处,越放越长,最终掉落在地上。于是,獴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吃不完的,拖走藏起来。
正因为獴有很强的捕蛇和捕鼠的本领,所以,在每年约有2万人伤亡在眼镜蛇毒牙下的印度,人们都很喜欢饲养獴,用以对付毒蛇,控制鼠害,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天敌的功劳
蛇的另一个灭敌是蛇雕,一种体形中等、形象十分威武的猛禽。它一旦发现目标,便从天而降悄然落地,用双爪抓住蛇身,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尽管体型较大的毒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挣扎,企图用还能活动的身体缠绕蛇雕,但蛇雕却不慌不忙,一次又一次摆脱蛇的反扑,直到蛇筋疲力尽时才开始吞食它。蛇雕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
由于蛇不讨人喜欢,毒蛇尤其令人憎恨,所以人们往往见蛇就打,更不会对毒蛇被吃有丝毫同情。但是,这世界不能没有蛇,老鼠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如果没有灭敌抑制其数量的增长,这个世界毫无疑问将是老鼠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原因是有蛇,有猫头鹰,有猫和黄鼠狼等其他吃老鼠的动物存在。它们是老鼠的天敌,对抑制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功不可没。
人见人爱的北美驯鹿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可它们的生存一直受到灭敌——狼的威胁。为了保护驯鹿,人们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狼群,几年后驯鹿家族繁盛了起来。可是,不久后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得很厉害,而驯鹿本身也会成批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没有了天敌的北美驯鹿数量急剧增加,而草场却严重不足,饥饿的鹿群把草根都啃掉了。没有了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大大减少,体质下降,疾病增加,寿命缩短了。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说来你也许不信,大自然丰美的水草是靠老虎、狮子等“终极杀手”维持着的,是它们控制着食草动物的数量。如果兽王们灭绝了,种群数量无限制增加的食草动物会把草原吃成沙漠、荒土,最终自己也将因饥饿而死。所以,任何一个生物种群的存在及其数量的多少,都是大自然的精妙安排,或是大自然漫长的历史选择的结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在加勒比海岛上的渡渡鸟,由于人类大规模猎杀而灭绝之后,岛上有一种“大神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灭绝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大神树”的种子只有经过渡渡鸟的肠胃消化才能发芽。你瞧,这是一种多么精妙的安排!
大象为什么没有天敌
自然界也有物种是没有天敌的,例如,陆上的狮和虎,水中的大鲨鱼和虎鲸。如果说那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兽中之王,是水中一霸,那么为什么不是食肉动物且通常是温顺的大象也没有天敌呢?而且大象的身材并非从来就是如此庞大的。
原来,当大多数食草动物选择以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动物的追杀时,当时身材还较小的大象采取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办法来应对食肉动物的攻击。它们个个不怕牺牲,围成一团,抗击到底,使曾经企图捕食大象的食肉动物很难得手,甚至存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久而久之,远古时代的食肉动物也就不再去攻击成群结队的大象了。从此大象便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得越米越庞大。
与此成明显对照的是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尽管个个练就了四条飞毛腿,但至今还是虎和狮等食肉动物的口中食,逃得过今日,躲不过明天。也许,这是大自然对它们对同类见死不救的懦弱行为的一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