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犹闻侠骨香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序混乱的时候侠客较多,而世态祥和、社会安定时侠客较少。学者江子原对侠的产生进行了诠释:“世何以重游侠?世无公道,民抑无所苦诉,乃归之侠也。”他认为专制体制带来的政治不明、社会黑暗是导致游侠挺剑愤起的根本原因,这是颇有见地的。金庸选择了北宋末年社会动荡,西夏、契丹入侵中原,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阶段作为《天龙八部》中侠客们驰骋才情的背景,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在动荡的社会时期,侠义英雄们采用“以武犯禁”,凭一己之武力来解决人间恩怨的方式也就有了道义的合理性。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忍甘枯槁老荒邱。”金庸是深谙“乱世侠游”之道的。
  中唐李德裕在《豪侠论》中说:“夫侠者,盖非常之人也……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这段话道出了游侠人格中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慕义感分、重义轻生。义在侠的眼中,就是自己必须崇奉的不计功利的超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此,他们的行动往往具有见宜当行,一往无前的一面。义之所在,即身之所在,这便是游侠的忠勇,便是游侠人格中最为闪光、最值得称道的品质。《语文读本》节选文字中写到萧峰在少室山身陷重围,数千群雄竞欲诛之而后快,此时段誉与虚竹二人挺身而出,誓与萧峰同生死,这正是侠士行为中“义”的一种体现。倘将这种执义不苟的精神施诸国家、民族,独任天下之重,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时的侠之小义小勇就升华而为大义大勇,而侠本人也就成长为人人仰慕的“侠之大者”了。萧峰因不忍见辽、宋两国继续兵戎相见,血流成河,毅然以短剑自杀,他以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消弥两国的深仇宿怨于无形。金庸笔下义薄云天的武侠英雄,将侠义精神张扬到了极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五人墓碑记》中骂逆阉而死的五壮士,甘愿为国家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自置短枪誓效荆轲的热血志士徐锡麟……他们虽身任微职,或仅是一介布衣,但当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以一腔热血,求一场好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不正是现实世界里的大侠吗?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实践意义的一项美德,孔子视之为可达到“仁”的境界的五大要素之一。游侠对于“信”的理解与实践,很纯粹也很彻底。游侠一言既出,则驷马难追。从广为流传的“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中,可以想见季布这位大侠诚实不欺、一言九鼎的人格特征。历代以来,有许多的诗歌在反复歌咏着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如梁元帝《刘生》的“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又如李白《侠客行》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更如贺铸《六州歌头》的“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等,这种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豪侠英气,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侠士守信的事例当推《史记》中“季札挂剑”的故事为极致。尚未口允,仅仅心许,而且对方已然辞世,季札仍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心的承诺,这样的侠士风采实在令人倾倒。金庸在《天龙八部》里通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情节,让“信守然诺”的品质在大侠萧峰的身上得以熠熠生辉。心性歹毒的邪教小魔女阿紫,常以毒物伤害无辜,且多次施放毒针暗算萧峰,然而最终萧峰不但容忍了她,而且始终尽心照顾着她,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去保护她,究竟是什么促使萧峰这样做?寻根究底,原因就在一个“信”字——在至爱之人阿朱临死前,萧峰曾允诺照看好她的小妹阿紫。讲究信义是侠义精神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太史公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评价游侠:“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如此评价,洵非虚誉。
  报德报怨,快意恩仇是游侠的又一重要人格特征。游侠们一朝受人恩惠,则会终生铭感,人有急难,便以生赴之,所谓“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李白《结袜子》),虽肝脑涂地,灰躯麋骨也无怨无恨。刺客豫让为智伯殒命,侠隐侯赢为信陵君而死,就是以此为动力的。与报恩相关,报仇更是游侠常行之事。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报仇是正义之举。《周礼》与《春秋公羊传》均言明子复父仇为天经地义,儒圣孟子也曾就报仇发表过肯定性的言论。游侠恩怨分明,于此自然更是无所规避。这在古代侠义诗歌里多有涉及,所谓“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雠归”(沈彬《结客少年场行》),又所谓“借友行报怨,杀人租市旁”(张华《侠曲》)。报仇是游侠充分表现其“大侠豪气”的重要方式。《虬髯客传》中虬髯客切“负心者”的心肝以下酒,《水浒传》中李逵将黄文炳活活割死,就正是为了复仇雪愤。《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了报父母的血海深仇,含冤莫白,不惜冒着一路被人追杀的危险,跋涉千里,追查杀害亲生父母的“带头大哥”。其所作所为流露出的是复仇之情的强烈与执著。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也描写了一个侠士复仇的故事。侠客“宴之敖者”为抱不平,毅然赴死为素昧平生的“眉间尺”报了仇,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侠义之歌。小说《铸剑》可谓是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生动注解。
  日常豪饮,这是侠客所十分喜好的消遣。千百年来,侠对酒的特别嗜好,已成为一个传统。清代学者张潮说:“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人们已经自然而然地将侠与酒联系在了一起。西汉大侠陈遵便是一个酷嗜杯中物的人,常常恣意饮食,不醉无归。以侠客自命的李白更是“一日须倾三百杯”,“自称臣是酒中仙”。历代侠客多是酣酒高歌之人。《水浒传》中有许多侠客饮酒的出色描写,而其中尤以写神勇的武松最为精彩。他趁着酒力打死了景阳岗上的吊晴白额大虫。他还“醉打蒋门神”,“醉打孔亮”,正如他自己所说:“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侠客饮酒,能平添诸多豪气。《语文读本》节选文字中写到萧峰于三招之间逼退三大高手,豪气勃发,一气饮下二十余斤烈酒,却毫无醉意。另在《天龙八部》第十四回“剧饮千杯男儿事”中,萧峰连续喝下烈性高粱酒四十大碗兀自神色自若。诸如此类的豪饮描写,书中所在多有。金庸让侠客的这种“酒情结”在萧峰的身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展现。清末的“鉴湖女侠”秋瑾在《对酒》诗中曾英气勃勃地说:“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确,饮酒不仅表现出侠客们无比磊落的烈烈侠风,更体现了他们恣情尽意,纯任天真的一片至情至性。
  对于传统的侠文化,我们需要有所扬弃。侠义精神之于今天的存在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勇猛刚强的一面,“豪气一洗儒生酸”,它是对过于谦退尚柔的传统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调剂。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精神日渐麻木和沉沦的世人,面对大侠的世界,能获得精神的安慰与激励。这或许是《天龙八部》入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吧。
其他文献
有人把考试作文比喻为“带镣铐的舞蹈”,说的是学生考场作文受到诸多的限制。教师为了走捷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大都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一下子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作文,写作热情锐减,个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创造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其结果作文教学费时耗力,不见成效。  翻开一本本的学生作文,研究一下,学生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少鲜活的生活素材。作文训练有没有捷径可走?当然有,砍去习作时束
期刊
《背影》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篇表现父亲舐犊情深的散文中,朱自清独辟蹊径,以新颖的视角完成了一种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一般人写人物喜欢写正面,诸如人物的肖像、服饰、姿态等等。但这些人物往往留给我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单调感。正如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所说的那样:五张描写的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产生疲劳。作家朱自清通过对生活独特的提炼,选取了“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
期刊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读这首诗让人产生一种速度感。李白在诗中写了一种几乎是不可能的速度,当他以这样的“生死时速”穿梭在滔滔江水和绵绵群山之中,听到两岸的猿为之发出赞叹声的时候,他找到了御风而行飘飘欲仙的感觉,身上所有的由于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而造成的心灵痛苦都被抖落水中。这时他产生了一种放纵而狂喜、宣泄而满足的“高
期刊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老舍先生说:“茶
期刊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我组织学生利用作文课时间收看。人物事迹非常感人,颁奖文辞优美深刻,学生们都深深地被感动了。  大屏幕上,一个个平凡而又崇高的英雄感动着我们。看完节目后,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也许多年后你们会忘掉很多事情,但相信你们不会忘记,在这样的夏季里,有这样一组血肉丰满的人物感动过你们的青春,触动过你们的灵魂,回去请把今天的感受写在你们的日记里。”  在我看来,
期刊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一般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他对鲁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成员。它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意象。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诗歌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涵养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语文课本对现代诗歌予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仅就九年级教材而言,现代诗歌占了两个单元,而且这两个单元安排在每册的开头。而且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之旅从诗歌《在山的那一
期刊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掀去太后这个称号,移去国君这个身份,她实是一个女性。在此之前,是赵惠文王的妻子,
期刊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一、原型批评视野下的“孝悌”主题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