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北空导弹某师荣誉室,一张巨副照片吸引了我的视线。照片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在齐整而密集的身影中传达的是密密麻麻的笑容。前排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依次步入,他们的眼中是对面前这支年轻有为队伍的肯定。这是1964年7月23日,这也是毛泽东主席唯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一个营的官兵。
这支英雄的部队就驻扎在燕山脚下,作为京畿劲旅守卫着祖国的领空。2009年大阅兵中,以师政委魏伟明为代表的地空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了导弹兵的风采。在新的历史时期,这支传承英雄基因的部队紧贴使命任务,从基础工程、铸魂工程的高度,深入持久推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使之落地生根,成为广大官兵的价值自觉。
“‘寻根之旅’让我触摸到我们部队的魂”
热播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有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9月9日,U-2高空侦察机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世界为之震动。面对西方媒体的采访,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幽默地说,“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
创造这个神话的,正是该师“英雄营”。
岁月如烟,英雄的足迹并未尘封。2010年春花烂漫之时,该师32名官兵代表来到江西向塘,开启“寻根之旅”。在这个城市一隅,有座纪念碑,上书: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
“挥师转战大江南,时逢湘赣三伏天;酷热蚊咬何足惧,不灭U-2不回还。”高诵第一任“英雄营”营长岳振华的诗句,聆听老一辈“英雄营”官兵导弹打游击的传奇,抚摸刻满功勋的纪念碑,新一代英雄部队传人,触摸到自己部队的“根”和“魂”。
“寻根之旅”归来,这批官兵被请上师“星光讲坛”,畅谈红色之旅见闻,与大家共同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官兵们一次次走进历史,一次次受到震撼,也一次次叩问着自己的灵魂。“在履行使命中争当英雄传人,在刻苦训练中传承英雄精神”,逐渐成为官兵们的共识。正如该师高级工程师孟繁涛所言:“老同志在重温历史中防止了思想褪色,新战士在传承历史中把思想染红。”
“不懂历史的部队没有根,淡忘历史的军人没有魂。”说起“寻根之旅”的意义,该师政委魏伟明告诉记者,“有了辉煌历史作土壤,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条根在官兵心中扎得更深更牢。”
故事背后:师党委组织的这次“寻根之旅”,犹如导火索,点燃了官兵的激情,将该师“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扬红色传统”红色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
2010年8月,某营上士宋百灵突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电话里,母亲边哭边问:“儿啊,你爸爸快不行了,你能回来吗?”
宋百灵的内心挣扎着:营里的新装备接改装突训迫在眉睫,作为主打号手,哪能离开?可要是不回,恐怕……一夜无眠。第二天,宋百灵像往常一样带班进行组训,没向任何人提起家里的事。
一个月后,当考核成绩全优的宋百灵赶回老家,父亲已经入殓。宋百灵长跪父亲墓前不起,一位亲戚非常不解地质问他:“啥事还能比为父亲送终更重要?!”他抹去满脸的泪水,喃喃解释:“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
与宋百灵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一个叫靳海龙的战士。那个细雨霏霏的下午,他接到大哥的电话:“咱爸的癌细胞转移了,不会有太多时间,你回来看看吧。”
回去看看?可部队马上换装,自己是营里的“全能号手”呀。当兵9年,靳海龙从没错过一次大项任务。母亲脑溢血离世,正在打靶的他没回;因执行任务,4次推迟婚期,相恋多年的女友选择离开。
“我真不能走!”能顶5个技术岗位,有2项革新成果在全师推广,曾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的靳海龙,在忠孝之间,再次作出艰难选择。
“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今年初,在该师举行的核心价值观总结颁奖大会上,他们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倾听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诉说,官兵被深深感动着。“记录我师十大精彩瞬间”、“感动我师十大事件”、“引领我师十大能手”和“感动我师十大人物”……这场晚会,把远的拉近了,虚的变实了,官兵们回味着一件件身边事,感悟着一个个身边人,在不觉中思想完成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社会职业千万种,从军报国最光荣。人生道路千万条,牺牲奉献最崇高。”如今,讲牺牲、做奉献,在该师已经成为全体官兵恪守的基本准则。
故事背后:当兵=奉献,这是该师官兵每天都在用行动演算的价值方程式。这种奉献精神,最根本的是源于对党组织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在良好环境的感召下,部队逐渐形成了“为党做事最光荣,为党奉献最值得”的集体价值观。
“进山的路被大雪封了,可我心里有条路!”
去年冬天的一天早晨,大雪弥漫,寒风刺骨。该师某营四连司务长徐态华休假期满,巴望着快快转车归队。可围着车站转了好几圈,所有进山的车都已停运,想多掏点钱打个的,司机也不愿意拉。
这咋办?小徐焦急地打电话给连长。随后,连长告诉他,已向营领导请示,等车通了再回。
“等到有车,恐怕还要几天。不如先往连队走走看,说不定路上会碰到车。”徐态华一想到假期晚上就到,再也呆不住,买了两瓶水就上路了。此时,半尺厚的积雪将路全部覆盖,别说车,连个人影都没有。半路上,妻子来电话求他不要走了,太危险,可他扛着10多公斤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用11个多小时走完了70公里的山路。《新闻联播》刚结束,战友们看到了已经变成雪人的徐态华,他的裤腿上还结着冰凌。
“你可真是一根筋!”战友们善意地责备他。小徐眼睛一瞪:“这两年咱们营从没人超过假,我可不能坏这个规矩。山路封了,可我心中有条路。”
其实,“轴”的不止徐态华一人。某团机要股参谋胡彩楠为人和气,但只要发现谁不按照规定处理电报,甭管是谁,都会“翻脸不认人”,打回去重来;某团司机冯智祥休假期间外出办事,路遇一起车祸,他冒险钻进着火的车里,救出4名群众,随后悄悄离去。车主几经辗转找到他,拿出几万元钱酬谢,他婉言谢绝。
师政委魏伟明告诉记者,在该师官兵眼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个概念、几句口号,而是逐渐内化为官兵对是非判断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成为内心自律和内在自觉的催化剂。
故事背后:“心里有条路”,是该师核心价值观颁奖文艺晚会中的一个镜头。他们把20名官兵身边典型的事迹用节目演出来、用短片播出来、用颁奖词念出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英雄营’的兵,绝不当第二!”
“英雄营”有着辉煌的历史,老一辈官兵先后五进西北,六下江南,取得了击落5架敌机的辉煌战果,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英雄营”的官兵做自我介绍时,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是‘英雄营’的兵”,他们时刻捍卫着“英雄营”的荣誉。
2010年,“英雄营”参加基地深化训练,“铁路卸载”科目要进行评比。他们听说兄弟部队完成这个科目仅18分钟,顿时很着急:“平时我们最快也要30分钟啊……”
“‘英雄营’的兵,绝不当第二!”官兵憋足了劲,准备和这个单位一决高低。精简操作程序、优化岗位组合、改善吊车技术……“英雄营”通过战地“诸葛会”,打破惯性思维,“金点子”不断迸发。
然而,正当“英雄营”官兵信心百倍参加考核时,意外却接连发生。士官杨建东突发肾结石,苦无替补;吊车司机朱杰操作中不小心被钉子刺穿脚掌,鲜血浸透迷彩鞋。但这些没有吓倒他俩。小杨忍痛上阵,小朱咬牙坚持,谁都丝毫没有影响卸载进度。
“15分钟!”当考核组兴奋地公布成绩时,杨建东和朱杰这才感到体力不支,被送去就诊。在这次任务中,基地共组织14项评比,“英雄营”拿了13项第一。但在进行总结时,他们没有“庆功”,而是围绕那个没有夺魁的科目查找问题,研究改进对策。
师长樊建荣说:“这就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特质,‘争第一、扛红旗’,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已经成为全师官兵自觉的行动准则。”去年夏季,某营千里机动到“世界屋脊”驻训,不顾征途疲劳和高原反应,刚到便担负起战备值班,叫响“海拔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精气神”的铮铮誓言,首次砺剑高原就创造了历次驻训部队的最好成绩。
故事背后:该师把履行使命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坚持战备训练与培育工作一并计划安排、同步组织实施,广泛开展一系列活动,引导官兵把学习培育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精武强能的实际行动,确保培育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平常的细节,给我心灵最深的震撼!”
2009年2月,直招士官、中士王青松因公差借宿“英雄营”。虽只短短4天,可所见所闻对他产生很大冲击:集合站队紧张有序,行进路上歌声震天,饭堂就餐安静有序;一名战士随手捡起马路中间的垃圾,塞进自己的口袋;防空警报响起,战勤人员快速奔赴战位,俨然空袭来临。返回连队,他将所见所感写成一篇叫《震撼》的体会文章:“看似平常的细节,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冲击着我对部队的认识,激发了我建功军营的斗志。”
从此,王青松像变了个人,捡烟头、摆椅子,再细小的事他都留心去做。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晚上加班学专业,冬天常躲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库房学习。作为主打技师,轮战6个月分管装备零故障。
“王青松现象”让人感受该师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无时不在地浸润着官兵的心灵,影响着官兵的价值观念。
导弹某营技师刘建顺刚接触兵器那会儿,胆大却心不细。一次,团总工曹铁柱询问他排除兵器故障的思路,他粗枝大叶回答了一番,没想到曹总工撂下一句话:“在维修人员的词典里,找不到‘可能’、‘大概’,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今已是全团知名的“排故大王”的刘建顺越发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兵器线路板密密麻麻,跟迷宫一样,稍不留神,就得从头再来。干维修,就得是慢工出细活啊。”
故事背后:抓培育就是抓部队的“精气神”。精气神从哪里来?从日常养成、点滴践行中来。对细节的注重和培养,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得以通达各部队、各领域以及官兵个体的“神经末梢”。
这支英雄的部队就驻扎在燕山脚下,作为京畿劲旅守卫着祖国的领空。2009年大阅兵中,以师政委魏伟明为代表的地空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了导弹兵的风采。在新的历史时期,这支传承英雄基因的部队紧贴使命任务,从基础工程、铸魂工程的高度,深入持久推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使之落地生根,成为广大官兵的价值自觉。
“‘寻根之旅’让我触摸到我们部队的魂”
热播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有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9月9日,U-2高空侦察机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世界为之震动。面对西方媒体的采访,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幽默地说,“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
创造这个神话的,正是该师“英雄营”。
岁月如烟,英雄的足迹并未尘封。2010年春花烂漫之时,该师32名官兵代表来到江西向塘,开启“寻根之旅”。在这个城市一隅,有座纪念碑,上书: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
“挥师转战大江南,时逢湘赣三伏天;酷热蚊咬何足惧,不灭U-2不回还。”高诵第一任“英雄营”营长岳振华的诗句,聆听老一辈“英雄营”官兵导弹打游击的传奇,抚摸刻满功勋的纪念碑,新一代英雄部队传人,触摸到自己部队的“根”和“魂”。
“寻根之旅”归来,这批官兵被请上师“星光讲坛”,畅谈红色之旅见闻,与大家共同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官兵们一次次走进历史,一次次受到震撼,也一次次叩问着自己的灵魂。“在履行使命中争当英雄传人,在刻苦训练中传承英雄精神”,逐渐成为官兵们的共识。正如该师高级工程师孟繁涛所言:“老同志在重温历史中防止了思想褪色,新战士在传承历史中把思想染红。”
“不懂历史的部队没有根,淡忘历史的军人没有魂。”说起“寻根之旅”的意义,该师政委魏伟明告诉记者,“有了辉煌历史作土壤,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条根在官兵心中扎得更深更牢。”
故事背后:师党委组织的这次“寻根之旅”,犹如导火索,点燃了官兵的激情,将该师“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扬红色传统”红色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
2010年8月,某营上士宋百灵突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电话里,母亲边哭边问:“儿啊,你爸爸快不行了,你能回来吗?”
宋百灵的内心挣扎着:营里的新装备接改装突训迫在眉睫,作为主打号手,哪能离开?可要是不回,恐怕……一夜无眠。第二天,宋百灵像往常一样带班进行组训,没向任何人提起家里的事。
一个月后,当考核成绩全优的宋百灵赶回老家,父亲已经入殓。宋百灵长跪父亲墓前不起,一位亲戚非常不解地质问他:“啥事还能比为父亲送终更重要?!”他抹去满脸的泪水,喃喃解释:“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
与宋百灵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一个叫靳海龙的战士。那个细雨霏霏的下午,他接到大哥的电话:“咱爸的癌细胞转移了,不会有太多时间,你回来看看吧。”
回去看看?可部队马上换装,自己是营里的“全能号手”呀。当兵9年,靳海龙从没错过一次大项任务。母亲脑溢血离世,正在打靶的他没回;因执行任务,4次推迟婚期,相恋多年的女友选择离开。
“我真不能走!”能顶5个技术岗位,有2项革新成果在全师推广,曾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的靳海龙,在忠孝之间,再次作出艰难选择。
“我是一个兵,这样的理由够吗?”今年初,在该师举行的核心价值观总结颁奖大会上,他们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倾听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诉说,官兵被深深感动着。“记录我师十大精彩瞬间”、“感动我师十大事件”、“引领我师十大能手”和“感动我师十大人物”……这场晚会,把远的拉近了,虚的变实了,官兵们回味着一件件身边事,感悟着一个个身边人,在不觉中思想完成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社会职业千万种,从军报国最光荣。人生道路千万条,牺牲奉献最崇高。”如今,讲牺牲、做奉献,在该师已经成为全体官兵恪守的基本准则。
故事背后:当兵=奉献,这是该师官兵每天都在用行动演算的价值方程式。这种奉献精神,最根本的是源于对党组织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在良好环境的感召下,部队逐渐形成了“为党做事最光荣,为党奉献最值得”的集体价值观。
“进山的路被大雪封了,可我心里有条路!”
去年冬天的一天早晨,大雪弥漫,寒风刺骨。该师某营四连司务长徐态华休假期满,巴望着快快转车归队。可围着车站转了好几圈,所有进山的车都已停运,想多掏点钱打个的,司机也不愿意拉。
这咋办?小徐焦急地打电话给连长。随后,连长告诉他,已向营领导请示,等车通了再回。
“等到有车,恐怕还要几天。不如先往连队走走看,说不定路上会碰到车。”徐态华一想到假期晚上就到,再也呆不住,买了两瓶水就上路了。此时,半尺厚的积雪将路全部覆盖,别说车,连个人影都没有。半路上,妻子来电话求他不要走了,太危险,可他扛着10多公斤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用11个多小时走完了70公里的山路。《新闻联播》刚结束,战友们看到了已经变成雪人的徐态华,他的裤腿上还结着冰凌。
“你可真是一根筋!”战友们善意地责备他。小徐眼睛一瞪:“这两年咱们营从没人超过假,我可不能坏这个规矩。山路封了,可我心中有条路。”
其实,“轴”的不止徐态华一人。某团机要股参谋胡彩楠为人和气,但只要发现谁不按照规定处理电报,甭管是谁,都会“翻脸不认人”,打回去重来;某团司机冯智祥休假期间外出办事,路遇一起车祸,他冒险钻进着火的车里,救出4名群众,随后悄悄离去。车主几经辗转找到他,拿出几万元钱酬谢,他婉言谢绝。
师政委魏伟明告诉记者,在该师官兵眼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个概念、几句口号,而是逐渐内化为官兵对是非判断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成为内心自律和内在自觉的催化剂。
故事背后:“心里有条路”,是该师核心价值观颁奖文艺晚会中的一个镜头。他们把20名官兵身边典型的事迹用节目演出来、用短片播出来、用颁奖词念出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英雄营’的兵,绝不当第二!”
“英雄营”有着辉煌的历史,老一辈官兵先后五进西北,六下江南,取得了击落5架敌机的辉煌战果,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英雄营”的官兵做自我介绍时,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是‘英雄营’的兵”,他们时刻捍卫着“英雄营”的荣誉。
2010年,“英雄营”参加基地深化训练,“铁路卸载”科目要进行评比。他们听说兄弟部队完成这个科目仅18分钟,顿时很着急:“平时我们最快也要30分钟啊……”
“‘英雄营’的兵,绝不当第二!”官兵憋足了劲,准备和这个单位一决高低。精简操作程序、优化岗位组合、改善吊车技术……“英雄营”通过战地“诸葛会”,打破惯性思维,“金点子”不断迸发。
然而,正当“英雄营”官兵信心百倍参加考核时,意外却接连发生。士官杨建东突发肾结石,苦无替补;吊车司机朱杰操作中不小心被钉子刺穿脚掌,鲜血浸透迷彩鞋。但这些没有吓倒他俩。小杨忍痛上阵,小朱咬牙坚持,谁都丝毫没有影响卸载进度。
“15分钟!”当考核组兴奋地公布成绩时,杨建东和朱杰这才感到体力不支,被送去就诊。在这次任务中,基地共组织14项评比,“英雄营”拿了13项第一。但在进行总结时,他们没有“庆功”,而是围绕那个没有夺魁的科目查找问题,研究改进对策。
师长樊建荣说:“这就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特质,‘争第一、扛红旗’,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已经成为全师官兵自觉的行动准则。”去年夏季,某营千里机动到“世界屋脊”驻训,不顾征途疲劳和高原反应,刚到便担负起战备值班,叫响“海拔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精气神”的铮铮誓言,首次砺剑高原就创造了历次驻训部队的最好成绩。
故事背后:该师把履行使命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坚持战备训练与培育工作一并计划安排、同步组织实施,广泛开展一系列活动,引导官兵把学习培育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精武强能的实际行动,确保培育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平常的细节,给我心灵最深的震撼!”
2009年2月,直招士官、中士王青松因公差借宿“英雄营”。虽只短短4天,可所见所闻对他产生很大冲击:集合站队紧张有序,行进路上歌声震天,饭堂就餐安静有序;一名战士随手捡起马路中间的垃圾,塞进自己的口袋;防空警报响起,战勤人员快速奔赴战位,俨然空袭来临。返回连队,他将所见所感写成一篇叫《震撼》的体会文章:“看似平常的细节,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冲击着我对部队的认识,激发了我建功军营的斗志。”
从此,王青松像变了个人,捡烟头、摆椅子,再细小的事他都留心去做。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晚上加班学专业,冬天常躲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库房学习。作为主打技师,轮战6个月分管装备零故障。
“王青松现象”让人感受该师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无时不在地浸润着官兵的心灵,影响着官兵的价值观念。
导弹某营技师刘建顺刚接触兵器那会儿,胆大却心不细。一次,团总工曹铁柱询问他排除兵器故障的思路,他粗枝大叶回答了一番,没想到曹总工撂下一句话:“在维修人员的词典里,找不到‘可能’、‘大概’,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今已是全团知名的“排故大王”的刘建顺越发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兵器线路板密密麻麻,跟迷宫一样,稍不留神,就得从头再来。干维修,就得是慢工出细活啊。”
故事背后:抓培育就是抓部队的“精气神”。精气神从哪里来?从日常养成、点滴践行中来。对细节的注重和培养,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得以通达各部队、各领域以及官兵个体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