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红字》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以十七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波士顿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海丝特因通奸被发现而受罚为线索,刻画了海丝特这一人物形象,并展开了对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当时的宗教道德对女性的压迫、海丝特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海丝特自身女性意识的萌芽、觉醒和成熟等,从而对《红字》进行别样的解读。
  关键词:《红字》 宗教道德 象征主义 父权压迫
  1.引言
  1850年出版的《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评论最多的作品。该作品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一位年长的医生罗杰齐灵沃斯,婚后,他们决定移民到北美,但当海斯特先期到北美后,丈夫却杳无音信,孤独中,海斯特爱上了一名牧师,并和他生下了孩子。这在当时是加尔文教所严格禁止的,所以海斯特被迫戴上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在严厲的惩罚之后,海丝特和她的女儿珠儿被放逐到城外的荒野中。虽然她被周围的人侮辱和鄙视,但她并没有堕落。依靠善良和坚强再次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故事以监狱和玫瑰开始,以墓地为结尾,充满象征意义(金莉,57)。作者揭露了凯撒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中的黑暗,并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长时间的救赎,最终形成了神圣而纯洁灵魂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饱受良心谴责,最后公开承认罪行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心中充满复仇,逐渐丧失人性的男主—齐灵沃斯。故事中第一代到波斯顿定居的移民是带着崇高理想的清教信徒。他们反对教皇的专制和腐败的社会。强调理性,拒绝情感,高度赞扬理想,完全禁止欲望等。早期清教徒奉行了许多极端的戒条,伤及了许多无辜的女性。当她们的行为与众人不同时,就会被诬陷为女巫而活活烧死。但随着《红字》中女性主义的传播以及科学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女性主义的研究。
  目前,女权主义的理论家们把西方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歧视、扭曲和诽谤称为“厌女”。这种不公正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圣经》中的夏娃和《伊利亚特》中的海伦。虽然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宣扬人权的平等,但他们所谓的人权是属于男性的,妇女不具演讲权、婚姻自由、选举权、教育的接受权等(黄盛,2008)。1805年《红字》出版时,女权主义也没有得到支持。小说通过对海斯特的人物刻画,让读者看到了女性进步和独立的精神。本文旨在考察小说的历史背景、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父权压迫和传统清教主义对女性的宗教束缚,展现海斯特的进步与独立精神,以及其唤起的女性的女权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
  2.人类的激情与清教徒的道德
  2.1清教徒道德与海丝特个性与独立之间的较量
  《红字》中的海斯特犯了通奸罪,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可以说,海丝特是西方清教徒文化的受害者。为什么通奸的女性会受到惩罚?通奸具有爱和性欲双重反社会的性质,是对已有制度的反对,对既定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对传统性关系、婚姻、爱情和家庭价值观的违背,因此,被定义为禁区。清教主义认为女性应该纯洁,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清教徒的教义,几乎所有宗教都以这种方式要求女性。基督教允许女性参与社会,但先决条件是她们必须保持纯洁(周笑盈,72)。
  一旦他们违反规则,他们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在清教主义中,女性的童贞代表了清教徒的道德价值。清教徒认为“如果社会中的一些成员偏离道德规范,上帝就会以疾病、饥荒或其他自然灾害形式惩罚整个社会。”因此清教徒社会制定了严格的惩罚规则。与此同时,清教徒移民尚未在新世界中站稳脚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他们不允许社会秩序被破坏。清教徒社会并不关心妇女的处境、欲望和通奸的原因,他们只关注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以及制度是否受到威胁。因此,如果一个女人犯了通奸罪,那就意味着她的丈夫无法控制她。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家庭主人的颠覆和反叛,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父权制社会的威胁。父权制定义了女性的行为准则和性别角色:女性必须保持纯洁,忠实于她的丈夫,且愿意牺牲她的全部生活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贞操是所有这些行为准则的首要条件。如果违背这一准则,女性将被社会抛弃和惩罚,不会得到原谅。父权制就像一个庞大的网络,使每个妇女都处于父权制的控制之下。
  海丝特不是一个完美的清教徒妇女。相反,她更像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她并不认为宗教道德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她鄙视教士,表现出顽固的反叛精神,勇敢面对来自社会和教会的羞辱和迫害,展示了大胆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程树华,60)。她对宗教道德的反抗表现在她对她犯罪的象征——红字的态度上。尽管海丝特因惩罚而在胸前佩戴红色字母,但她并不认为红字仅仅是耻辱的象征。当她走出监狱,人们惊奇地发现,她没有因“灾难之云”而黯然失色,而是散发出美丽的光。她脸上带着自豪的微笑,她身上的衣服因她用精湛的技艺绣上了字母“A”而显得很漂亮,即使是象征着耻辱的红色词语,也都是精美的。她通过美化这些字母来否定它的社会意义。海丝特把她的经历和惩罚变成了自我定义的优雅。海丝特仔细刺绣字母“A”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是她心爱的亚瑟丁梅斯代尔的名字。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她证明了她对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热爱。红字“A”是海丝特刺绣的艺术品,象征她的反叛精神(邹德芳,168)。
  2.2红字的象征意义和激情的罪恶
  《红字》中,红字“A”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一方面,它代表了生命、力量和热情。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悲惨命运。故事的开头,海丝特被迫穿着带有象征通奸红字“A”的衣服出场,这意味着她不再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象征。它代表着不可饶恕的罪恶和无尽的痛苦。红字成了罪的代名词,罪恶的红字给海丝特带来了灼烧的印记和沉重的精神负担。无论她曾经用什么装饰品遮盖,内心仍然感到疼痛。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为了自我救赎,海丝特在羞辱的岁月里,做了许多好事,从而赢得了人们对她的青睐。最后,海斯特的勇气、奉献精神和对他人的关怀使猩红色的字母成为天使的象征。红字对海斯特而言是身上所穿的罪,而对丁梅斯代尔,它是隐藏在心里的罪的象征。在小说的最后,牧师终于走上了断头台,向全世界揭示了他的罪恶。他把衣服扯到胸前,红字最终暴露在公众面前。可以说,红字具有微妙而有力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罪与罚。“激情之罪”揭示了清教主义的残酷和极端不容忍。红字“A”象征着原罪,但它也是爱情的象征。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放纵了他们的激情。但在当时的清教徒统治者看来,他们中的一个失去了女人的贞洁,而另一个则羞辱了使命。但爱的力量是无限的,海丝特宁愿坐在监狱里也不承认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她将自己的爱情浓缩成红色字母A,仔细刺绣在衣服上。A不仅是她灵魂的写照,也是她精神的支柱和生命的源泉。对于丁梅斯代尔来说,他本可以把他的秘密带进坟墓,但是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让他终于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有罪,并在他的爱人怀抱中和平地死去。虽然他以传教士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他对海丝特的深不可测的爱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3.打破传统性别界限
  3.1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女性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长期主导着西方的传统:妇女、儿童、奴隶以及财产被归为一类,可由男人随意处置。妇女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在“红字”中,清教徒继承了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概念,认为海丝特作为一个罪人只能戴着红字“A”来赎罪。
  3.2海斯特的与众不同
  霍桑把海丝特描绘成一个超越时代的女人,一个具有反叛精神和女权主义意识的女人。
  3.2.1刑台下的尊严:女性意识正在萌芽
  海斯特所受的惩罚之一就是带着孩子在绞架上站三个小时。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这种惩罚对囚犯来说并不容易。这不仅要将自己的丑闻暴露于众,还要忍受别人的嘲笑和蔑视。然而,当海斯特走出监狱时,她微笑着,勇敢的展示着代表公众羞辱的红字“A”。在绞刑架上,宁愿独自承受惩罚也不说出牧师的名字。海斯特虽然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但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着自己的尊严,这意味着她的女性意识正在萌芽(李儒寿,486)。
  3.2.2暴露前夫的不良行为: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丝特对她的不幸和耻辱采取沉默的态度。但当她发现丁梅斯代尔一直遭受着她前夫的精神迫害时,她决定去救她的爱人。七年前,为了保护她的女儿和爱人,她没有透露齐灵沃斯的真实身份;七年后,她决定阻止齐灵沃斯迫害他。在岛上,海丝特坚决地对他的前夫说:“我必须揭穿这个秘密,让大家看看你的真实面目。”海丝特的勇敢行为充分证明她意识到让步和懦弱并不能阻止她前夫的不良行为,这表明她的女性意识已经逐渐觉醒了。
  3.2.3单身女性的顽强生活:女性意识的强化
  海斯特出狱后的生活艰难而痛苦,她选择了城市郊区的一间小屋与女儿同住。她靠做针线活挣来的钱养活自己和女儿。相比物质生活的匮乏,海丝特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公众对她的蔑视。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海丝特没有朋友,也没有亲戚。妇女们嘲笑她,甚至孩子们都认为海丝特很可怕,经常在她身后尖叫。海丝特被社会抛弃,孤独无助。海丝特唯一的寄托是她的女儿珠儿,当贝宁汉总督试图剥夺她抚养珠儿的权利时,她喊道:“上帝赐给我这个孩子来补偿你从我身上拿走的一切。”这充分体现了母亲为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斗争,是妇女为争取权利的呐喊。海斯特的行为是她勇敢反抗清教徒的第一步,同时也表明了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强化。
  3.2.4鼓励爱人逃跑:女性意识的成熟
  海丝特和牧师在森林里交谈许久,最终她决定带着女儿和牧师离开这片土地。为了实现她期待已久的美好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海丝特设法贿赂了船长并预定了房间。这一举动完全把女性争取权利的斗争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向了极致。这也表明海丝特的女性意识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虽然故事的结局很悲伤,但海丝特的反抗为女性追求自己的权利打开了大门,也推动了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海丝特并没有因为艰难的生活和社会的侮辱而变得满腹牢骚,郁郁寡欢,而是尽力帮助周围的人。对于受害者来说,她胸前的刺绣并不代表罪恶,而是病房里温暖的烛光,使许多人开始不按原来的意思理解它。曾经的“耻辱”被人们解读为天使。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墓碑上也闪耀着明亮的红字,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屈的灵魂。
  4.结论
  内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通过对海丝特·白兰的生活和爱情经历的描述,揭示了她对当时社会习俗和宗教邪恶力量的反抗。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新英格兰时期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当时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海丝特·白兰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她在残酷的加尔文教义的统治下依然敢于同清教统治者作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追求自由和爱情,完全独立地生活。霍桑通过构造这样一个极具女性主义的正面角色,体现了其对成熟的女性意识的赞赏以及内心深处对女性主义的向往。海斯特的经历给女性留下了无限的指引,使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她们应该为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奋斗。现代女性通过长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些成就,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歧视已大大减少,她们可以享有与男子相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但是,歧视依然存在。因此,作为女性,我们应该争取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培养自我独立和自我尊重的意识,争取追求爱情和人格独立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程树华.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斯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4):60-64.
  [2]黄盛.霍桑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08(24):168-170.
  [3]金莉.生态主义女权[J].外国文学学报,2004(5):57-59.
  [4]李儒寿.《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5(4):486-489.
  [5]邹德芳,邹芳.平等与和谐的呼唤——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5):167-168.
  [6]周笑盈.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德伯家的苔丝》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72-73.
  (作者介绍:金瑞,南京林业大學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邵华(通信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自古意象便是诗歌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不同的意象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意象不同时期的使用也有着不同含义,意象的流变不仅意味着诗歌内容的改變,同时也体现诗人情感体验的转换。本文从翟永明以90年代为界前后两个阶段诗歌中的三种典型意象的流变,分析诗人蕴含在其中的思想转变和对女性诗歌文学的思考。  关键词:翟永明 意象 流变 女性诗歌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创作中意象的运用体现了女性与男性审美特征
在模拟电路中,放大电路的反馈类型判断是放大电路分析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基于本人的教学经验,在此针对学生判断较为困难的几种反馈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发展,人们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一前提下,近几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始在人们的茶余饭后被更广泛的谈起,很多幼儿园更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吸引家长与幼儿的“金字招牌”而作为与幼儿联系最为紧密的幼师学校教师来说,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课堂并灵活应用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  一、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
郁达夫与郭沫若在“五四”文学革命后,以自身为原型、自身经历为创作题材,呈献了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群像.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都遭逢着爱与性的苦闷,同时还要忍受贫穷的压迫
【摘 要】本文收集了临汾市耕地资源和多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临汾市耕地资源与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在建国以来到2005年三个时间段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临汾市耕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综合指标的发展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耕地资源;社会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加大对临汾市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数据关系分析,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可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理、心
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基于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鲁迅以一个思想家沉稳而又深邃的思考,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阿Q是当时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  关键词:鲁迅 阿Q 形象塑造 方法  《阿Q正传》是鲁迅1921—1922年间所著的作品之一,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
一、引言  和田师范專科学校位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市,该县级市为维吾尔族聚居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维吾尔族占和田地區总人口的96.4%),虽然地理自然条件较恶劣,社会环境相对闭塞,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文化氛围。和田师专音乐教育专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生源主要是来自南疆地区的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该专业目前以培养南疆地区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如何在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提出一种将有源电力滤波控制器通过注入电路的方式与无源电力滤波器串联的新型混合型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由于结构中存在有源电力滤波器,只承受很小的谐波电流和基波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