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以相应的人力资本水平为前提。目前珠三角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着人力资本短缺的瓶颈。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阐述了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机理,着重分析了珠三角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17-02
1 引 言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环境成本日益上升,珠三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珠三角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势必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应采取怎样的路径?笔者认为产业转移的战略发展高端产业,应建立在软环境发达的情况下,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本配置为前提。
2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机理
2.1 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T.W.舒尔茨,1990)。卢卡斯(1988)认为,人力资本具有知识的外溢效应,可以使物质资本的生产力得以提高,进而能产生使其他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非递减的效果。Richard Nelson和Edmund Phelps(1966)也通过研究证明,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将缩小实际技术水平与理论技术水平的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决定了其发展水平。而人力资本扩展是技术进步的内生因素,是技术的载体,且技术水平的高低体现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
2.2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产业的高级化对技能和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引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加,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引起区域性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从而促使人力资本层次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配置结构优化,最终达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纵观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加快,使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呈现出拉动就业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产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最快。从珠三角的发展趋势上也可以看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会优化当地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3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
当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后者又会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一方的结构、层次明显低于另一方,或发展速度滞后,两者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或者造成产业结构低下,或者导致人力资本浪费和流失,其后果又会恶性循环,长期处于低发展水平状态。这样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便陷入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
3 珠三角人力资本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制造业水平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地位。但是,珠三角的制造业多是代工模式,缺乏创新。这种模式传达了一个负面信号——对人才的低需求。而这种低需求长期影响着珠三角人力资本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育水平较为落后,高校人才储备量不足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在发达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29—195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有1/5左右是由教育引起的(Edward F. Denison,1962)。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发展也首先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和重视全民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珠三角缺乏长三角、京津塘地区科研、教育、文化背景,高校数量较少,与长三角相差悬殊。2006年,长三角普通高校数量达226所,而珠三角仅96所,仅为长三角的42.5%。从教育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位状况来看,如表1所示,广东的教育水平也相对低于全国水平,排位靠后。此外,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首的城市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研究所,而珠三角的双核城市——广州和深圳则数目寥寥。现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广东只有7名,北京有169名,上海有54名,江苏有20名。广东现有两院院士68名,仅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所高校的院士数量。此外,人才培養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理工农医类在校生所占比例低于非理工农医类在校生,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2 研发投入水平低,企业高技术人才缺乏
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研发投入是人力资本有力保障。研发投入跟不上,则限制了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影响自主创新的能力,势必制约着产业结构升级。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的研发投入仍低于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2007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状况为:科技人员数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97%,排在全国第二十六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例为1.4%,排在第十八位;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17.4%,排在第二十四位。珠三角科技投入强度与国内长三角研发机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如表2所示。由于研发投入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在归国的留学人员中,高达40%选择到长三角发展,而选择到珠三角发展的只占28%。
珠三角科技人力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悬殊。美国在1985年平均每万名从业者中就有72名科研人员。亚洲“四小龙”的科技人力水平也远远高于珠三角。例如,2006年广东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2.8,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仅有28人,明显低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如右图所示。
珠三角地区却有十分显著的人才缺口。据统计“十五”期末,珠三角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180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万人,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10多万人,有的工种甚至出现断层。珠三角虽拥有不少走在国际化进程前列的企业,如华为和TCL等,但整个区域所拥有的国际化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4 推进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这是珠三角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珠三角经济结构优化的长远选择。
4.1 建立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长期动态机制
由于其他省市吸引人才政策的不断推出,珠三角原有的人才政策优势已经弱化,曾经的人才“南飞”盛况已不复存在。因此应该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培养和引进各类所需的专业人才,以确保人力资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根据珠三角地区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当前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人才不足与浪费、引进与流失并存的现象。应当鼓励人才流向优势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鼓励人才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4.2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引进创新性人才,提升珠三角人力资本存量
珠三角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排名落后,应加大对教育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新建扩建研究型、应用型的大学,鼓励其他省市的名校在珠三角建立科研基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加强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加快转变应试教育等传统培养模式,推动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珠三角高校与国外名校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此外,创造条件大力引进海内外的创新人才。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引进全国高校的专家和高素质的毕业生。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归。
4.3 鼓励传统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促进就地升级
传统产业仍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柱,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抛开传统产业,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知识、技术的积累,也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通过积极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因此,政府要鼓励传统企业要开拓创新,引进新技术、新知识,并引导它们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先进的专业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就地升级。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张涛,张若雪.人力资本与技术采用:对珠三角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9(5).
[5]王保林.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
[6]刘卓平,杨英.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作者简介]徐卓(1984—),女,山东聊城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投资经济研究。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17-02
1 引 言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环境成本日益上升,珠三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珠三角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势必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应采取怎样的路径?笔者认为产业转移的战略发展高端产业,应建立在软环境发达的情况下,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本配置为前提。
2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机理
2.1 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T.W.舒尔茨,1990)。卢卡斯(1988)认为,人力资本具有知识的外溢效应,可以使物质资本的生产力得以提高,进而能产生使其他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非递减的效果。Richard Nelson和Edmund Phelps(1966)也通过研究证明,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将缩小实际技术水平与理论技术水平的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决定了其发展水平。而人力资本扩展是技术进步的内生因素,是技术的载体,且技术水平的高低体现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
2.2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产业的高级化对技能和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引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加,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引起区域性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从而促使人力资本层次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配置结构优化,最终达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纵观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加快,使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呈现出拉动就业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产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最快。从珠三角的发展趋势上也可以看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会优化当地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3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
当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后者又会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一方的结构、层次明显低于另一方,或发展速度滞后,两者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或者造成产业结构低下,或者导致人力资本浪费和流失,其后果又会恶性循环,长期处于低发展水平状态。这样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便陷入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
3 珠三角人力资本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制造业水平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地位。但是,珠三角的制造业多是代工模式,缺乏创新。这种模式传达了一个负面信号——对人才的低需求。而这种低需求长期影响着珠三角人力资本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育水平较为落后,高校人才储备量不足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在发达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29—195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有1/5左右是由教育引起的(Edward F. Denison,1962)。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发展也首先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和重视全民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珠三角缺乏长三角、京津塘地区科研、教育、文化背景,高校数量较少,与长三角相差悬殊。2006年,长三角普通高校数量达226所,而珠三角仅96所,仅为长三角的42.5%。从教育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位状况来看,如表1所示,广东的教育水平也相对低于全国水平,排位靠后。此外,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首的城市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研究所,而珠三角的双核城市——广州和深圳则数目寥寥。现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广东只有7名,北京有169名,上海有54名,江苏有20名。广东现有两院院士68名,仅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所高校的院士数量。此外,人才培養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理工农医类在校生所占比例低于非理工农医类在校生,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2 研发投入水平低,企业高技术人才缺乏
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研发投入是人力资本有力保障。研发投入跟不上,则限制了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影响自主创新的能力,势必制约着产业结构升级。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的研发投入仍低于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2007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状况为:科技人员数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97%,排在全国第二十六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例为1.4%,排在第十八位;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17.4%,排在第二十四位。珠三角科技投入强度与国内长三角研发机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如表2所示。由于研发投入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在归国的留学人员中,高达40%选择到长三角发展,而选择到珠三角发展的只占28%。
珠三角科技人力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悬殊。美国在1985年平均每万名从业者中就有72名科研人员。亚洲“四小龙”的科技人力水平也远远高于珠三角。例如,2006年广东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2.8,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仅有28人,明显低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如右图所示。
珠三角地区却有十分显著的人才缺口。据统计“十五”期末,珠三角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180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万人,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10多万人,有的工种甚至出现断层。珠三角虽拥有不少走在国际化进程前列的企业,如华为和TCL等,但整个区域所拥有的国际化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4 推进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陷阱,这是珠三角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珠三角经济结构优化的长远选择。
4.1 建立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长期动态机制
由于其他省市吸引人才政策的不断推出,珠三角原有的人才政策优势已经弱化,曾经的人才“南飞”盛况已不复存在。因此应该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培养和引进各类所需的专业人才,以确保人力资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根据珠三角地区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当前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人才不足与浪费、引进与流失并存的现象。应当鼓励人才流向优势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鼓励人才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4.2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引进创新性人才,提升珠三角人力资本存量
珠三角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排名落后,应加大对教育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新建扩建研究型、应用型的大学,鼓励其他省市的名校在珠三角建立科研基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加强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加快转变应试教育等传统培养模式,推动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珠三角高校与国外名校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此外,创造条件大力引进海内外的创新人才。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引进全国高校的专家和高素质的毕业生。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归。
4.3 鼓励传统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促进就地升级
传统产业仍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柱,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抛开传统产业,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知识、技术的积累,也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通过积极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因此,政府要鼓励传统企业要开拓创新,引进新技术、新知识,并引导它们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先进的专业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就地升级。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张涛,张若雪.人力资本与技术采用:对珠三角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9(5).
[5]王保林.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
[6]刘卓平,杨英.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作者简介]徐卓(1984—),女,山东聊城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投资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