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简要介绍了德昂族的民族概况,以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为例,探讨德昂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存在的宏观环境,由表及里由大到小地分析了村内两户典型的德昂族民居总平面构成、建筑空间形态特点、建筑构造以及细部和装饰构件等。
[关键词]德昂族;干栏式;民居形态;出冬瓜村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20—03
1、德昂族概述
德昂族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至2000年,全国德昂族总人口为1793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也都有分布。德昂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深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全乡由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组成,辖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005年统计,全乡共有1465户6413人,其中:德昂族分布在16个村民小组,共858户3794人,占全乡人口数的59.2%。
2、出冬瓜村聚落形态及空间构成
出冬瓜村位于三台山乡的东部,东邻勐戛镇,南邻勐丹村,西邻帮外村,北邻风平镇,包括出冬瓜一、二、三、四组、早内、早外、兴龙寨、毕家寨8个村民小组,共计396户。该村人口主要为德昂族,与汉族混居,其中:德昂族1049人,汉族645人。
2.1 村落宏观环境
村子位于山顶,海拔较高,地势崎岖,有一条弹小石路通往村子。这里属于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茶叶。村子里的地形地貌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不适合大面积农业种植。较陡的山坡用来种植茶叶,缓坡用来种植甘蔗或是水稻。德昂族村民都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建有佛寺,位于村子北端一个山坡上。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村里的婚丧嫁娶、农业生产、伐木建房、重大节日等,都与佛教有关。现阶段,村内除保存较为完整的几家德昂族木结构干栏式住宅以外,全村住房主要为砖木混合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个别家庭在近几年拆掉老房子,建成砖混结构的住房,外部形态为白墙灰瓦或是蓝色的铁皮瓦。
2.2 村落公共空间
村内的佛寺是村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村内举行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佛寺紧邻村子的寨心,由奘房、佛塔、僧侣生活用房、幡杆、平安门等组成。奘房即干栏式佛殿,低矮架空层仅用来存放杂物使用;幡杆是德昂族特有的宗教事物,是一种佛巫结合的产物;平安门是佛寺的入口,像一个小亭子,村民出入佛寺经过平安门,祈求平安。
2.3 德昂族民居建筑
三台山地区的德昂族民居在历史上不断地传承和演变,发展为两种最基本的形态类型。出冬瓜村的邵德富和赵腊退两家住房,是目前村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两类德昂族民居的代表。这两处民居保存完整,且基本沿袭了德昂族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样式。
2.3.1 总平面布局及构成
德昂族家庭由主楼、副楼两大建筑构成。主楼为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底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供人生活起居。副楼为一层与主楼垂直,其长度基本与主楼宽度相等,是用来舂米和存放农具的,有的家庭会把厨房设置在副楼进行炊事活动。除这些基本建筑以外,德昂族家庭都会有自己的庭院,或大或小,院子形状不规则,随地形而建,院子周边用竹篱笆围合起来,庭院内种有蔬菜、果树等,供自己食用。
2.3.2 建筑平面格局
德昂族民居的“干栏”与其他民族的“干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划分和功能使用上。邵德富家的竹楼,是当地出现较早的一种德昂族民居。建筑底层架空,四周无墙,用来关养牲畜、堆放杂物。底层的柱子之间有“锁脚枋”相互连接,加强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这些枋可以灵活的增加和减少。例如:关养牛的地方,柱子间的锁脚枋会相应增加数量,形成围栏状的“牛圈”。从底层通向二层有两部楼梯呈对称状分布在建筑纵向的两端,这种双楼梯设置,分主梯和副梯。
楼上部分主要做卧室、客厅、厨房、粮仓使用,空间大致划分为6部分:西北角为粮仓;东北角是幼儿卧室、厨房、火塘;中间东段是成年人的卧室,西段是老人卧室;西南角是一个高出室内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老人活动、休息的地方;东南角客厅和火塘,火塘南侧是客人卧室。
赵腊退家的竹楼与邵德富家不同之处在于楼梯的设置和二层的平面布局。位于建筑两端的主梯和副梯走向相互垂直。主梯平行于建筑南面,由地面通向二层;副梯在建筑西北角呈南北走向。在二层连接主梯处,有一块竹篾编制的晒台,晾晒粮食、衣物使用。二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室外走廊,南端紧邻晒台,北端直通副梯,走廊内侧连通各个房间。二楼的房间主要为三大部分:最南端是老人房及火塘,中间是起居室,北端是成年人及幼儿卧室,一侧用来储存粮食,该房间也设有火塘。
2.3.3 建筑构造与技术
德昂族民居被称作竹楼,是由于在历史上这种建筑多用竹子做材料,柱子、梁、椽子、楼板、晒台、墙壁、门窗、楼梯等基本都是使用竹子制作。但竹子材料的耐腐性、耐火性、抗风性都不是很理想,建筑寿命有限,后来就逐渐采用竹木、全木、土木、砖木乃至现在的砖混结构。德昂族民居的主要构造部分包括:柱子、梁枋、楼面、墙体、屋顶、楼梯、门窗几个部分。
(1)柱子。德昂族民居中的柱子都会有石头的柱础,柱础大多未经打磨,直接搬来使用。纵向和横向的柱子,外围的柱子和内部的柱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例如:左山檐柱、左山金柱、左山撑椽柱等。
(2)梁枋。德昂族民居中的横向承重构件主要是纵横向的梁和枋,为了加强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德昂族民居中出现了独特的建筑符号——锁脚枋。锁脚枋从建筑根基部分纵横向连接相邻的柱子,大大地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抗风性能。
(3)楼面。德昂族民居的楼面都是由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板与板之间有小的缝隙,便于楼上楼下空气流通。晒台则不同,它是由竹篾编成的一块方形板铺在木梁上,透气性更好,但是很不稳固,人踩上面上下乱颤。室内火塘位置的楼面较为特别,火塘约1米见方,厚约20厘米,上部与楼面齐平,下端露出楼面底部十几厘米。在楼上的客厅一侧会有一段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供老人休息的地方,此处高出楼面以显示对老人的尊重。
(4)墙体。当地的竹楼墙体多为竹篾墙或是木板墙,墙壁做得很薄,而且有很多细小的缝隙,便于散热和通风。但是这种墙壁的隔音效果很差,而且墙体四周围合得较为严整,室内采光不是很好。
(5)屋顶。德昂族民居的屋顶为歇山式,当地人喜欢称为“孔明帽”,因为其屋顶形状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帽子形态很像。传统的德昂族民族民居屋顶都是竹子构 架,茅草覆顶,这种茅草顶一般坡度较大,便于迅速排水。后来多为缅甸小板瓦或是汉式的瓦当,这种瓦顶排水性优于茅草顶,坡度也就小了许多。
(6)楼梯。三台山的德昂族民居为双楼梯设置,并且有主次之分。主楼梯用于主客的日常出入,副梯是家人上下前往副楼使用。按照德昂族习俗,客人不能使用副楼梯,除非主人同意。早期的竹楼底层较矮,楼梯踏步相应很少,后来底层逐渐加高,楼梯踏步数目逐渐增至8~9级。主楼梯顶端至二层室内有一块展台,相当于门厅,还可以挂晒衣物,邻里交往。
(7)门窗。传统的竹楼室内采光很差,主要是因为建筑的门窗少而且很小。每栋竹楼有两个门,与楼梯结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的主次入口。邵德富家的二层仅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室内昏暗。赵腊退家的窗户相对多一些,但尺寸也较小,室内也是很昏暗。德昂族民居的采光不只是靠这些小小的窗洞,而是通过建筑山墙屋顶的三角形缝隙来采光。
2.3.4 建筑细部与装饰
在德昂族历史记载中,德昂族曾有过优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和文化,他们有着精美的绘画和雕刻工艺。现在体现在德昂族民居中的装饰构件已经很少,但是建筑各构件都是经过仔细地打磨平整,手工精细。山墙面的屋檐挂有抽象画的“鱼”的挡雨板,既美观又实用。楼上走廊边的栏杆,也有小巧精致的雕刻,有的还被涂上红色的漆。
3、小结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在云南小乘佛教影响下的众多民族,其建筑形态多为干栏式,德昂族虽然人口稀少,但是其民居建筑形式在干栏式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展至今,德昂族民居已经经历了数代的演变,从最初的山岩洞穴到树叶棚,再到后来的草顶竹楼、竹木混合、木构瓦顶,乃至现在的砖木瓦顶,都是在原有干栏式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应及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37—41.
[2]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51—362.
[3]李宏,德昂族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研究——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4):15—24.
[4]胡阳全,近20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59—6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研究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规划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C0021)。
[作者简介]史建(1986-),男,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李莉萍(1964-),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向竹林(1970-),男,云南凤庆县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德昂族;干栏式;民居形态;出冬瓜村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20—03
1、德昂族概述
德昂族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至2000年,全国德昂族总人口为1793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也都有分布。德昂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深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全乡由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组成,辖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005年统计,全乡共有1465户6413人,其中:德昂族分布在16个村民小组,共858户3794人,占全乡人口数的59.2%。
2、出冬瓜村聚落形态及空间构成
出冬瓜村位于三台山乡的东部,东邻勐戛镇,南邻勐丹村,西邻帮外村,北邻风平镇,包括出冬瓜一、二、三、四组、早内、早外、兴龙寨、毕家寨8个村民小组,共计396户。该村人口主要为德昂族,与汉族混居,其中:德昂族1049人,汉族645人。
2.1 村落宏观环境
村子位于山顶,海拔较高,地势崎岖,有一条弹小石路通往村子。这里属于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茶叶。村子里的地形地貌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不适合大面积农业种植。较陡的山坡用来种植茶叶,缓坡用来种植甘蔗或是水稻。德昂族村民都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建有佛寺,位于村子北端一个山坡上。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村里的婚丧嫁娶、农业生产、伐木建房、重大节日等,都与佛教有关。现阶段,村内除保存较为完整的几家德昂族木结构干栏式住宅以外,全村住房主要为砖木混合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个别家庭在近几年拆掉老房子,建成砖混结构的住房,外部形态为白墙灰瓦或是蓝色的铁皮瓦。
2.2 村落公共空间
村内的佛寺是村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村内举行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佛寺紧邻村子的寨心,由奘房、佛塔、僧侣生活用房、幡杆、平安门等组成。奘房即干栏式佛殿,低矮架空层仅用来存放杂物使用;幡杆是德昂族特有的宗教事物,是一种佛巫结合的产物;平安门是佛寺的入口,像一个小亭子,村民出入佛寺经过平安门,祈求平安。
2.3 德昂族民居建筑
三台山地区的德昂族民居在历史上不断地传承和演变,发展为两种最基本的形态类型。出冬瓜村的邵德富和赵腊退两家住房,是目前村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两类德昂族民居的代表。这两处民居保存完整,且基本沿袭了德昂族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样式。
2.3.1 总平面布局及构成
德昂族家庭由主楼、副楼两大建筑构成。主楼为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底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供人生活起居。副楼为一层与主楼垂直,其长度基本与主楼宽度相等,是用来舂米和存放农具的,有的家庭会把厨房设置在副楼进行炊事活动。除这些基本建筑以外,德昂族家庭都会有自己的庭院,或大或小,院子形状不规则,随地形而建,院子周边用竹篱笆围合起来,庭院内种有蔬菜、果树等,供自己食用。
2.3.2 建筑平面格局
德昂族民居的“干栏”与其他民族的“干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划分和功能使用上。邵德富家的竹楼,是当地出现较早的一种德昂族民居。建筑底层架空,四周无墙,用来关养牲畜、堆放杂物。底层的柱子之间有“锁脚枋”相互连接,加强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这些枋可以灵活的增加和减少。例如:关养牛的地方,柱子间的锁脚枋会相应增加数量,形成围栏状的“牛圈”。从底层通向二层有两部楼梯呈对称状分布在建筑纵向的两端,这种双楼梯设置,分主梯和副梯。
楼上部分主要做卧室、客厅、厨房、粮仓使用,空间大致划分为6部分:西北角为粮仓;东北角是幼儿卧室、厨房、火塘;中间东段是成年人的卧室,西段是老人卧室;西南角是一个高出室内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老人活动、休息的地方;东南角客厅和火塘,火塘南侧是客人卧室。
赵腊退家的竹楼与邵德富家不同之处在于楼梯的设置和二层的平面布局。位于建筑两端的主梯和副梯走向相互垂直。主梯平行于建筑南面,由地面通向二层;副梯在建筑西北角呈南北走向。在二层连接主梯处,有一块竹篾编制的晒台,晾晒粮食、衣物使用。二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室外走廊,南端紧邻晒台,北端直通副梯,走廊内侧连通各个房间。二楼的房间主要为三大部分:最南端是老人房及火塘,中间是起居室,北端是成年人及幼儿卧室,一侧用来储存粮食,该房间也设有火塘。
2.3.3 建筑构造与技术
德昂族民居被称作竹楼,是由于在历史上这种建筑多用竹子做材料,柱子、梁、椽子、楼板、晒台、墙壁、门窗、楼梯等基本都是使用竹子制作。但竹子材料的耐腐性、耐火性、抗风性都不是很理想,建筑寿命有限,后来就逐渐采用竹木、全木、土木、砖木乃至现在的砖混结构。德昂族民居的主要构造部分包括:柱子、梁枋、楼面、墙体、屋顶、楼梯、门窗几个部分。
(1)柱子。德昂族民居中的柱子都会有石头的柱础,柱础大多未经打磨,直接搬来使用。纵向和横向的柱子,外围的柱子和内部的柱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例如:左山檐柱、左山金柱、左山撑椽柱等。
(2)梁枋。德昂族民居中的横向承重构件主要是纵横向的梁和枋,为了加强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德昂族民居中出现了独特的建筑符号——锁脚枋。锁脚枋从建筑根基部分纵横向连接相邻的柱子,大大地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抗风性能。
(3)楼面。德昂族民居的楼面都是由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板与板之间有小的缝隙,便于楼上楼下空气流通。晒台则不同,它是由竹篾编成的一块方形板铺在木梁上,透气性更好,但是很不稳固,人踩上面上下乱颤。室内火塘位置的楼面较为特别,火塘约1米见方,厚约20厘米,上部与楼面齐平,下端露出楼面底部十几厘米。在楼上的客厅一侧会有一段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供老人休息的地方,此处高出楼面以显示对老人的尊重。
(4)墙体。当地的竹楼墙体多为竹篾墙或是木板墙,墙壁做得很薄,而且有很多细小的缝隙,便于散热和通风。但是这种墙壁的隔音效果很差,而且墙体四周围合得较为严整,室内采光不是很好。
(5)屋顶。德昂族民居的屋顶为歇山式,当地人喜欢称为“孔明帽”,因为其屋顶形状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帽子形态很像。传统的德昂族民族民居屋顶都是竹子构 架,茅草覆顶,这种茅草顶一般坡度较大,便于迅速排水。后来多为缅甸小板瓦或是汉式的瓦当,这种瓦顶排水性优于茅草顶,坡度也就小了许多。
(6)楼梯。三台山的德昂族民居为双楼梯设置,并且有主次之分。主楼梯用于主客的日常出入,副梯是家人上下前往副楼使用。按照德昂族习俗,客人不能使用副楼梯,除非主人同意。早期的竹楼底层较矮,楼梯踏步相应很少,后来底层逐渐加高,楼梯踏步数目逐渐增至8~9级。主楼梯顶端至二层室内有一块展台,相当于门厅,还可以挂晒衣物,邻里交往。
(7)门窗。传统的竹楼室内采光很差,主要是因为建筑的门窗少而且很小。每栋竹楼有两个门,与楼梯结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的主次入口。邵德富家的二层仅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室内昏暗。赵腊退家的窗户相对多一些,但尺寸也较小,室内也是很昏暗。德昂族民居的采光不只是靠这些小小的窗洞,而是通过建筑山墙屋顶的三角形缝隙来采光。
2.3.4 建筑细部与装饰
在德昂族历史记载中,德昂族曾有过优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和文化,他们有着精美的绘画和雕刻工艺。现在体现在德昂族民居中的装饰构件已经很少,但是建筑各构件都是经过仔细地打磨平整,手工精细。山墙面的屋檐挂有抽象画的“鱼”的挡雨板,既美观又实用。楼上走廊边的栏杆,也有小巧精致的雕刻,有的还被涂上红色的漆。
3、小结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在云南小乘佛教影响下的众多民族,其建筑形态多为干栏式,德昂族虽然人口稀少,但是其民居建筑形式在干栏式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展至今,德昂族民居已经经历了数代的演变,从最初的山岩洞穴到树叶棚,再到后来的草顶竹楼、竹木混合、木构瓦顶,乃至现在的砖木瓦顶,都是在原有干栏式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应及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37—41.
[2]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51—362.
[3]李宏,德昂族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研究——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4):15—24.
[4]胡阳全,近20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59—6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研究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规划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C0021)。
[作者简介]史建(1986-),男,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李莉萍(1964-),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向竹林(1970-),男,云南凤庆县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