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新技术革新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现代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点——和谐,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求异的学习兴趣,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民主平等;创新灵感;探索求异;激发兴趣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当今新技术革新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只会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开发人的无限创造潜能。
现代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根本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点——和谐,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观。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面对,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及创造潜能。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开放教学形式:不设讲台,师生平等,或与学生同座,参与一组学习讨论,或应学生要求答疑解惑,或根据学生思维之流点拨引导,发言时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按指定回答,也可抢答;可以同桌讨论问题,也可以离开座位找同学切磋;教学情景,可以利用教具、声像设备在课内创设,也可以以真实生活为背景,进行思想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引领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边做边学。还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或演讲,或辩论,或表演,或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受教益,玩中长知识,玩中强技能。一句话,只要有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中得方法,学中学创造,都应“一路绿灯”。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创造的是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建立的是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的是学生探索求异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观点和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其次,教师要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要把微笑、赞美、合作、互助、竞争带进课堂,改变过去“古板的面孔、刻板的语言、死板的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要学会激励和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四允许”。即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要发扬鼓励学生错得有“理”,再因势引导学生求证。反对“一言堂”,“满堂灌”。在这样开放的、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2.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2.3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又是智能的延伸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受到锤炼,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并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要更新观念,组织好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收稿日期:2011-03-11
【关键词】创新能力;民主平等;创新灵感;探索求异;激发兴趣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当今新技术革新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只会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开发人的无限创造潜能。
现代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根本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点——和谐,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观。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面对,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及创造潜能。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开放教学形式:不设讲台,师生平等,或与学生同座,参与一组学习讨论,或应学生要求答疑解惑,或根据学生思维之流点拨引导,发言时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按指定回答,也可抢答;可以同桌讨论问题,也可以离开座位找同学切磋;教学情景,可以利用教具、声像设备在课内创设,也可以以真实生活为背景,进行思想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引领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边做边学。还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或演讲,或辩论,或表演,或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受教益,玩中长知识,玩中强技能。一句话,只要有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中得方法,学中学创造,都应“一路绿灯”。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创造的是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建立的是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的是学生探索求异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观点和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其次,教师要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要把微笑、赞美、合作、互助、竞争带进课堂,改变过去“古板的面孔、刻板的语言、死板的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要学会激励和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四允许”。即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要发扬鼓励学生错得有“理”,再因势引导学生求证。反对“一言堂”,“满堂灌”。在这样开放的、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2.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2.3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又是智能的延伸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受到锤炼,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并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要更新观念,组织好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收稿日期: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