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帝都之位的凤阳城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凤阳,现在虽然只是滁州市代管的一个县,但是在大明朝时,却是大名鼎鼎的中都城。它和南北二京并称三都,还差点成为帝王的常驻之地。可惜当年巍峨壮丽的万间宫阙,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唯有宏伟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耸立,诉说着当年的帝都气象。
  明中都其实在明中期就已经萧条衰落,明弘治年间地方官员奏报,中都地瘠人穷,居民逃亡严重。那么明中都城是怎么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呢?

被叫停的超级工程


  明洪武元年三月,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中原的蒙元势力被彻底驱逐。为顺应新的形势,朱元璋计划迁都。先前朱元璋长期以南京为指挥中心,连岗三面、一水横陈、山川形胜、虎踞龙蟠。但是南京偏安东南一隅,此时明朝势力已经深入北方,坐镇金陵,不利于掌控全局。朱元璋原先打算移都汴梁,但发现汴梁久经战火“人烟断绝、积骸骨成丘”,只得作罢。在经过朝野上下的大规模讨论之后,朱元璋最终圈定了他老家,“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制备城池宫阙为京师之制”。
  朱元璋之所以要建都在临濠,给出的理由是“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留恋乡土的意识。朱元璋和他的乡党小伙伴们,大都是苦出身,现在有了富贵荣华,自然想要衣锦还乡了,“圣心思故乡,欲久居凤阳”。
  于是,洪武二年九月,明王朝开始在中都大兴土木,工程由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总负责。城基建在府城南二十里的坡地上,城周四十五里,皇城周十五里,“席凤凰山为殿”,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大,都中有大都督府、中书省等各大官署和太庙、天地坛等礼制建筑。布局建构是后来北京城的样本,全城恢弘壮丽、气势雄伟。建筑也精细华丽,宫阙前“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城墙坚如铁石,城基用铁水浇铸。
  朱元璋为了营建中都城,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仅工部所辖匠人就“将及九万”,还拉来了大量的军队作为施工力量,仅从南京开拔来的部队就有26卫,约20万人左右。还有数万名囚犯发往中都劳役。
  皖北本就不是繁华之地,要在此地平地而起,打造出一个帝王都,需要不断地填充人口,于是朝廷从全国各地移民至中都,洪武三年,迁江南无田者四千户实中都,洪武六年,迁山西民三万九千口,洪武七年调拨江南民十四万人,累计迁移到凤阳的人口估计有三十万人。
  洪武八年四月,施工进程已经进行了五年有余,就在中都城建设功将完成的时候,朱元璋却下达了最高指示:停止中都城的营建项目。即将完工,已经耗费无数的超级工程,为何就这样戛然而止?

错失帝都资格


  按照朝廷官方的说法,中都停工,是因为花费太多,消耗民脂民膏,不符合皇帝陛下勤俭节约、仁慈爱民的治国方针。为减轻人民负担,所以停建中都。
  的确,朱元璋立国后,一直在标榜节俭。据说他每天的早饭,只是青菜加一碗豆腐,所睡的床鋪,也和中等人家无异。可是此时中都城都已经修得差不多了,要花的钱差不多也都花出去了,这时候说停建,不等于将先前努力付之东流,实际造成更大浪费么?所以其中必然另有隐情。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中都停工前,曾亲自去建设工地视察25天。这25天,必定影响了他的决策。
  可是《明实录》中对这次凤阳之行描述模糊,语焉不详,古代封建王朝帝王实录,多“书美而不书刺”。史官们似乎有意地在隐瞒什么。所幸,我们在只言片语中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明史·薛祥传》载,“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压镇法,帝将尽杀之。”所谓压镇法,就是用纸人木偶之类的东西置于屋脊,进行诅咒的一种迷信巫术。为工程按期完成,“劳役过重,督工太促急”,民夫军士“病无所养,死无所归”,“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作为反抗,工匠们就用压镇法,来诅咒朝廷和皇帝。
  此事让朱元璋蒙上一层厚厚的心理阴影,甚至两年之后,还“因工匠压镇,百端于心弗宁。”作为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朱元璋对神灵鬼怪之事颇为迷信,深怕遭此诅咒,大明江山不稳。另外,老朱平素还以爱民如子,体察百姓自居,结果这下子反而被劳动人民当成暴君诅咒,可谓被狠狠抽了个嘴巴。为此,他在祭告天地时,特地忏悔:“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此臣之罪不可免者。”不难看出,压镇事件给朱元璋的精神刺激,对中都的停工,必定有着一定影响。

  对“淮西集团”的防范,也是中都停工的重要原因。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他的一帮乡党发小,如徐达、汤和、胡大海等人。这些人在得到天下之后,可谓功名显赫,权势遮天。大明开国七十多位公侯,基本都是淮西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淮西勋臣集团。这些开国元勋们,也和朱元璋一样,有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思想,极力主张建都凤阳。
  朱元璋开始还和老战友们情同手足,打算和他们共同回乡享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对淮西旧人的猜忌越来越深,与功臣一道衣锦还乡的想法也越发动摇。
  洪武八年,就在朱元璋从中都回驾南京后的第三天,退休老谋士刘基的死讯传到了京城。刘基原来身有小恙,朱元璋令宰相胡惟庸给他医药。结果刘基吃下药后,觉得腹中有个沉颠颠的硬块,病情加重,撑了几个月就驾鹤西去了。刘基本来就和淮西集团不是一路人,胡惟庸又是淮西元老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刘的死,不得不让朱元璋怀疑和淮西集团有关。淮西功臣们现在就敢行为不轨,要是到了老家,到处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那还不彻底反了天了?极有可能是出于这一层考虑,让朱元璋停中都之营建。

逐渐废弛


  虽然朱元璋下令停建了明中都,也打消了迁都凤阳的计划。但是中都城业已建造了十之八九,而且也有了大几十万的人口,俨然成了一个大都市。而且中都作为帝王之乡,祖陵所在,还享有陪都级的政治地位。朝廷还在中都营建皇陵城、龙兴寺、十王四妃墓等建筑。朱元璋常常把自己的皇子叫到中都来历练,称之为“阅武中都”。中都呈现出一派“农商交作”的富庶繁华图景。
  但是好景不长,明成祖永乐迁都北京之后,朝廷对中都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城内驻军精壮被调去北京,或去漕运。城内豪华宏大的建筑,也逐渐朽坏,舞榭歌台被拆走,去修了监狱的高墙。凤阳高墙专门用来囚禁犯罪的皇家子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皇家监狱,唐王朱聿键还曾被崇祯皇帝关进凤阳高墙长达7年之久。久而久之,皇子们对凤阳多了一层畏惧之心,加上路途遥远,更加不愿意来了。
  随着中都城政治上的被忽视,经济上也开始萧条。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失。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凤阳花鼓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被朱元璋迁徙来的大量人口,因中都萧条颓败,缺粮少食,不少只得唱得花鼓,逃荒求生。到了明末,农民军攻占中都,放了一把大火,中都城彻底衰败,至清朝,江山易主,凤阳彻底没了陪都的名号,又变回了原来的皖北小城。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都城的一时兴盛,基本是因为政治上的特殊意义,靠着朝廷的输血支持撑大的都市。
  刘基当年就反对建都凤阳,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原因是”地势曼衍”。凤阳地区临淮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明时十王四妃坟就被水淹了。长期的水灾又导致土地盐碱化,粮食产量低。且地处丘陵,非交通要道,“舟楫不通,商贾不集”,所以一旦它没有了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落寞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他文献
搞好幼儿园教学,备课是最重要的前提。要认真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一番工夫。但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尽管课备得很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数学语言 特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69-01  俄罗斯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我国数学科学学院的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融,如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等。但在中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