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写与文学的概述
“所谓‘书写’,即是中国古代作为动词使用的。‘书’,当然是指文字的书写,具体说是指汉字的书写。”在古代,“书”主要指的是一种技术、技能,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为了显示文字内容的一种手段、工具,是为了表示一定意义的书写。这种书写称之为“实用书写”;此外,还有一种书写是为了显现字体的形态美以及线条的变化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法艺术”或者是“创作”。这种以表达美为目的的书写被称为“艺术书写”;还有一种则是“学书书写”,是以学习书写技法,反复练习,临摹前人碑帖从而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为目的的。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不论是古代的信札、文书,还是如今的板书、公告,自文字产生,我们人类都在不断地书写,不断地记录着生活,记录着文化,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得以传承。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成果,有着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是语言的、想象的艺术。章太炎先生所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生活有多么广阔,文字就有多么广阔。只要发生的,都能写出来,能写出来就都能說出来。作为文学作品,要靠严密的文字表达,事实上思想表达也是这样,人的思维过程都可以通过书写记录下来。固书写与文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书写是文学产生基础,文学内容又为书写提升价值,增添魅力。
二.书写与文学的关系
(一)书写是文学作品得以显现的方式
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通过阅读,通过语言的描述,通过大脑的再造,想象或感受到书中的内容、冲突、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它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这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原因。同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接领略到人物的形象,冲突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书面作品,都是由文字组成的文本,很少是口头作品,并且文学亦不能从文本当中直接看到或直接听到形象,但因为有语言符号,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些文学家优秀的文学作品。书写就是文学作品得以显现的方式、工具或是手段。如果作家不写出来,那么读者就看不到这些作品,更领略不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梁刘勰《文心雕龙》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故因为有了书写,文学作品才能得以显现。
(二)文学通过书写得以传播
书写是记实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例如诗、文、赋、曲小说以及戏剧都是文学家们“写”出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史和‘书写’史。”在古代没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更是只有书写才能使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并且流传于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真迹至今未能面于世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人的摹本,摹写也是书写的一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摹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才得以传承,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么优秀的作品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能垂久行远、代代相传。
宋代就利用手抄进行传播,手抄也属于一种书写活动。虽然唐代已经有了印刷术,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印刷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印刷术涵盖的地理范围与出产的书籍品种也十分有限,因此还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图书需要靠手抄来完成。到了北宋印刷出来的书籍也比较少见,并且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运用印刷技术,并且有很多人也根本买不起书。宋代卷帙一般不大,抄录较为容易,人们只需要借抄即可,而不必花钱购买,抄录是宋代词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朱熹也记载晁以道“尝欲得《公》、《毅》传,遍求无之,后的一本,方传写得。”连这种经史类的书都十分缺乏,更别说其他各类的书籍了。因此,书写是文学得以传播和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础和重要手段,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文学,也就不会有文学的发展。
(三)书写与文学内容相辅相成
“书写”这一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汉字产生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写出来的一个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在于其书写的内容,古人传达事情主要通过信札,信札的名称就决定了它的功能,信札通过书写的形式谈书写者的想法,表达书写者的思想,重要的是内容。
书写与文学内容相辅相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为各种形式的书写提升价值。例如,唐代孙过庭《书谱》。现在很多学书者把《书谱》当作取法对象,其极具法度的结构与精妙的笔法是我们现在学习草书的典范之一。《书谱》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篇精妙之作,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书学的各个方面,丰富广泛,见解独到,阐述了书法上许多重要的基本规律以及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其文字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远高于点画形态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故《书谱》不仅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如今,我们众所周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同样亦是如此,它是颜真卿追悼侄儿颜季明在安禄山叛乱中壮烈牺牲的一篇文学作品,其文学内容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儿的惋惜、以及颜真卿的悲愤之情。当时颜真卿写这篇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只考虑线条怎样写更精致或结构怎样写更严谨的问题,而是通过书写内容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极为哀思郁勃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如今我们后人看这件作品如此感动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形态或线条艺术上有多么的高妙,还因为这篇作品的文学内容使人们体会到颜真卿当时如此悲愤的思想感情。颜真卿书写时一泻千里,多用枯笔,线质苍劲流畅、通篇气势磅礴,但也正因为有了其酣畅淋漓的文学内容,使得《祭侄文稿》这篇作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结语
张怀瓘《文字论》中说“字之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其《书断》中又云“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可以说文字的功能与书写的功能存在一致性,文字作为书写与文学之间的媒介,使得书写与文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史,也是文学作品的‘书写’史。”文学通过书写得以显现,并通过书写广泛传播,正因为有了“书写”这一实践活动,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才使“书写”这一实践活动蕴藏了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大大提升了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离不开“书写”,“书写”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今后的文化传承中,“书写”也将一直延续。
“所谓‘书写’,即是中国古代作为动词使用的。‘书’,当然是指文字的书写,具体说是指汉字的书写。”在古代,“书”主要指的是一种技术、技能,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为了显示文字内容的一种手段、工具,是为了表示一定意义的书写。这种书写称之为“实用书写”;此外,还有一种书写是为了显现字体的形态美以及线条的变化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法艺术”或者是“创作”。这种以表达美为目的的书写被称为“艺术书写”;还有一种则是“学书书写”,是以学习书写技法,反复练习,临摹前人碑帖从而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为目的的。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不论是古代的信札、文书,还是如今的板书、公告,自文字产生,我们人类都在不断地书写,不断地记录着生活,记录着文化,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得以传承。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成果,有着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是语言的、想象的艺术。章太炎先生所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生活有多么广阔,文字就有多么广阔。只要发生的,都能写出来,能写出来就都能說出来。作为文学作品,要靠严密的文字表达,事实上思想表达也是这样,人的思维过程都可以通过书写记录下来。固书写与文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书写是文学产生基础,文学内容又为书写提升价值,增添魅力。
二.书写与文学的关系
(一)书写是文学作品得以显现的方式
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通过阅读,通过语言的描述,通过大脑的再造,想象或感受到书中的内容、冲突、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它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这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原因。同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接领略到人物的形象,冲突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书面作品,都是由文字组成的文本,很少是口头作品,并且文学亦不能从文本当中直接看到或直接听到形象,但因为有语言符号,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些文学家优秀的文学作品。书写就是文学作品得以显现的方式、工具或是手段。如果作家不写出来,那么读者就看不到这些作品,更领略不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梁刘勰《文心雕龙》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故因为有了书写,文学作品才能得以显现。
(二)文学通过书写得以传播
书写是记实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例如诗、文、赋、曲小说以及戏剧都是文学家们“写”出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史和‘书写’史。”在古代没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更是只有书写才能使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并且流传于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真迹至今未能面于世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人的摹本,摹写也是书写的一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摹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才得以传承,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么优秀的作品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能垂久行远、代代相传。
宋代就利用手抄进行传播,手抄也属于一种书写活动。虽然唐代已经有了印刷术,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印刷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印刷术涵盖的地理范围与出产的书籍品种也十分有限,因此还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图书需要靠手抄来完成。到了北宋印刷出来的书籍也比较少见,并且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运用印刷技术,并且有很多人也根本买不起书。宋代卷帙一般不大,抄录较为容易,人们只需要借抄即可,而不必花钱购买,抄录是宋代词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朱熹也记载晁以道“尝欲得《公》、《毅》传,遍求无之,后的一本,方传写得。”连这种经史类的书都十分缺乏,更别说其他各类的书籍了。因此,书写是文学得以传播和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础和重要手段,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文学,也就不会有文学的发展。
(三)书写与文学内容相辅相成
“书写”这一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汉字产生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写出来的一个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在于其书写的内容,古人传达事情主要通过信札,信札的名称就决定了它的功能,信札通过书写的形式谈书写者的想法,表达书写者的思想,重要的是内容。
书写与文学内容相辅相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为各种形式的书写提升价值。例如,唐代孙过庭《书谱》。现在很多学书者把《书谱》当作取法对象,其极具法度的结构与精妙的笔法是我们现在学习草书的典范之一。《书谱》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篇精妙之作,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书学的各个方面,丰富广泛,见解独到,阐述了书法上许多重要的基本规律以及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其文字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远高于点画形态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故《书谱》不仅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如今,我们众所周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同样亦是如此,它是颜真卿追悼侄儿颜季明在安禄山叛乱中壮烈牺牲的一篇文学作品,其文学内容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儿的惋惜、以及颜真卿的悲愤之情。当时颜真卿写这篇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只考虑线条怎样写更精致或结构怎样写更严谨的问题,而是通过书写内容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极为哀思郁勃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如今我们后人看这件作品如此感动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形态或线条艺术上有多么的高妙,还因为这篇作品的文学内容使人们体会到颜真卿当时如此悲愤的思想感情。颜真卿书写时一泻千里,多用枯笔,线质苍劲流畅、通篇气势磅礴,但也正因为有了其酣畅淋漓的文学内容,使得《祭侄文稿》这篇作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结语
张怀瓘《文字论》中说“字之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其《书断》中又云“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可以说文字的功能与书写的功能存在一致性,文字作为书写与文学之间的媒介,使得书写与文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史,也是文学作品的‘书写’史。”文学通过书写得以显现,并通过书写广泛传播,正因为有了“书写”这一实践活动,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才使“书写”这一实践活动蕴藏了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大大提升了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离不开“书写”,“书写”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今后的文化传承中,“书写”也将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