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27日上午,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周总理家乡淮安区举行。梁晓声的《人世间》等6部长篇小说获奖。
评委会关于《人世间》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部真诚而厚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态度诚实,描写切实,风格朴实。小说叙述耐心而周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最近五十年艰难而辉煌的巨变历程,细致地展示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坎坷而又滞重的生活。梁晓声的写作温和、亲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物的热爱,有着强烈的“伦理现实主义”色彩……我以为授奖词非常精当,说出了梁晓声身上所特有的情怀。
那天,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晓声亲临颁奖现场,并应邀登台发表获奖感言。他还是习惯穿着夹克衫,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干干净净。他说:“我是第一次看到吴承恩先生的这个塑像,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我在想,一位这把年纪的作者,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关键在于这想象力还跟童心紧密地连在一起,这是我非常感动的。”我理解,他所说的童心,其实就是情怀。
當天下午,梁晓声举办专题讲座《我的文学理念》。时间一到,主持人还没来,他就独自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托腮,不紧不慢地开讲了。他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讲起。1968年,梁晓声初中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兵团战士。期间,他参加过农业生产,扛过大木头,担任过小学老师、宣传报道员,当过出版社编辑。1974年,被复旦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录取……
梁晓声在黑龙江出版社实习期间,一位老编辑带他到林场食堂吃饭,看见一个人待在角落沉默不语,老编辑偷偷塞了一些钱和粮票给他。后来得知,那个人是电影《自有后来人》的编剧,《自有后来人》就是《红灯记》的前版。梁晓声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这就像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经过许多苦难,依旧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梁晓声还讲了好几件这样的事情,怎样送18岁的女知青到她姐姐所在的连队,怎样和崔干事惺惺相惜,怎样被推荐上复旦大学,等等。我理解,梁晓声讲这些事,其实就是讲文学。
梁晓声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呢?有的时期需要匕首,有的时期需要号角,说到底,文学需要希望,文学能助人性再提升一步。梁晓声讲述这些的时候,神色始终是平静的,但是当他说到“现在写好人,很多人都认为你是在作秀。似乎不少作家已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就没有好人”的时候,显得有些激动,语速也加快了很多。他说,雨果塑造了《巴黎圣母院》中自私的主教克罗德,但中年时期塑造了一个好主教米里哀。米里哀主教是黑暗世界里的一抹光亮,是人类良知未泯的一片余辉。雨果明明知道没人相信这些,但为什么还要写呢?因为美好是存在的。梁晓声相信美好,他说,大作家不仅仅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而且告诉我们人应该是怎样的。
梁晓声是和气、诚恳、亲切的。他称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为“亲爱的同志”。现场有人提问的时候,他都说:“亲爱的同志,你站起来,这样大家都能看到你。”等他耐心地听完,再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写作不只是写给别人看,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不要只写小情调,要静下心来,写体现大情怀的东西。
讲座快结束时,梁晓声说:“亲爱的同志,你们都是淮安这个地方读书写作的种子。淮安多一个读书写作人,中国就多一个读书写作人。”最后,他站起来说“我要赶路了”,立刻拎起拉杆箱,大步出门。我急忙赶过去,跟他握了手,说:“我前年在北京也听过您的讲座,还跟您合过影。”他停下来说:“写作最难得的是情怀,你们要写有情怀的作品。”随后就匆匆而去。
说到前年,那是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举办的“2017年度散文年会”。梁晓声的《故人往事》获“单篇散文类一等奖”,我的一篇文章获得“十佳散文奖”。当时,梁晓声也作了一个讲座。我记得他当时讲述散文创作的时候说,散文要有玉的品质。好的散文要像好的玉,温润、温暖、温和。确实,他的散文就具有玉的品质。比如,他的《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就是一部唯美温情的作品。他怀着一贯的良知与责任,用朴素真挚的笔触记录下人世间柔软动人的片段,字里行间饱含理想主义的光芒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后来,我读了梁晓声不少作品。我将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知青文学。《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展示了他的理想情怀和道德追求,梁晓声因之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一类是平民文学。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的创作转向为平民代言,这个倾向一直持续至今。他眷注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体会他们的人生艰辛,以善意的眼光发掘普通平民身上的人性美。特别是这次获奖作品《人世间》,多角度、全方位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还有一类是荒诞文学。他在《荒诞三部曲》等荒诞现实主义作品中,写出了人性的弱点与生活的谬论。不管是哪类作品,他投向这个世界的目光都是犀利的、温情的、率真的,也是深沉的、独特的。
当时在北京参加散文年会时,我瞅准时机提出与梁晓声合影,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以散文年会的会标为背景,拍下了一张合影,我一直保存在手机里。每次看到这张合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的谦虚、他的温暖和他明亮的眼睛。正如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的同事、作家李玲所描写的那样:“他有着一双成年人少有的、特别明亮纯净的大眼睛。看到这双眼睛,你就会明白,真正有力量的善良,必定包含着对世态人心的深刻理解,而又不染世俗的浊气;你也会知道,诗心与激情,不会随着岁月而消磨,而必定要熔铸进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心。”
这次颁奖典礼,我再次见到梁晓声,再次感受到他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男人的世俗风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一个平民作家的情怀。这些元素让他的作品闪耀着玉一样的光芒,或许梁晓声本身就是一块温润的玉吧。
责任编辑:青芒果
评委会关于《人世间》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部真诚而厚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态度诚实,描写切实,风格朴实。小说叙述耐心而周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最近五十年艰难而辉煌的巨变历程,细致地展示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坎坷而又滞重的生活。梁晓声的写作温和、亲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物的热爱,有着强烈的“伦理现实主义”色彩……我以为授奖词非常精当,说出了梁晓声身上所特有的情怀。
那天,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晓声亲临颁奖现场,并应邀登台发表获奖感言。他还是习惯穿着夹克衫,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干干净净。他说:“我是第一次看到吴承恩先生的这个塑像,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我在想,一位这把年纪的作者,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关键在于这想象力还跟童心紧密地连在一起,这是我非常感动的。”我理解,他所说的童心,其实就是情怀。
當天下午,梁晓声举办专题讲座《我的文学理念》。时间一到,主持人还没来,他就独自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托腮,不紧不慢地开讲了。他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讲起。1968年,梁晓声初中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兵团战士。期间,他参加过农业生产,扛过大木头,担任过小学老师、宣传报道员,当过出版社编辑。1974年,被复旦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录取……
梁晓声在黑龙江出版社实习期间,一位老编辑带他到林场食堂吃饭,看见一个人待在角落沉默不语,老编辑偷偷塞了一些钱和粮票给他。后来得知,那个人是电影《自有后来人》的编剧,《自有后来人》就是《红灯记》的前版。梁晓声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这就像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经过许多苦难,依旧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梁晓声还讲了好几件这样的事情,怎样送18岁的女知青到她姐姐所在的连队,怎样和崔干事惺惺相惜,怎样被推荐上复旦大学,等等。我理解,梁晓声讲这些事,其实就是讲文学。
梁晓声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呢?有的时期需要匕首,有的时期需要号角,说到底,文学需要希望,文学能助人性再提升一步。梁晓声讲述这些的时候,神色始终是平静的,但是当他说到“现在写好人,很多人都认为你是在作秀。似乎不少作家已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就没有好人”的时候,显得有些激动,语速也加快了很多。他说,雨果塑造了《巴黎圣母院》中自私的主教克罗德,但中年时期塑造了一个好主教米里哀。米里哀主教是黑暗世界里的一抹光亮,是人类良知未泯的一片余辉。雨果明明知道没人相信这些,但为什么还要写呢?因为美好是存在的。梁晓声相信美好,他说,大作家不仅仅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而且告诉我们人应该是怎样的。
梁晓声是和气、诚恳、亲切的。他称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为“亲爱的同志”。现场有人提问的时候,他都说:“亲爱的同志,你站起来,这样大家都能看到你。”等他耐心地听完,再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写作不只是写给别人看,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不要只写小情调,要静下心来,写体现大情怀的东西。
讲座快结束时,梁晓声说:“亲爱的同志,你们都是淮安这个地方读书写作的种子。淮安多一个读书写作人,中国就多一个读书写作人。”最后,他站起来说“我要赶路了”,立刻拎起拉杆箱,大步出门。我急忙赶过去,跟他握了手,说:“我前年在北京也听过您的讲座,还跟您合过影。”他停下来说:“写作最难得的是情怀,你们要写有情怀的作品。”随后就匆匆而去。
说到前年,那是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举办的“2017年度散文年会”。梁晓声的《故人往事》获“单篇散文类一等奖”,我的一篇文章获得“十佳散文奖”。当时,梁晓声也作了一个讲座。我记得他当时讲述散文创作的时候说,散文要有玉的品质。好的散文要像好的玉,温润、温暖、温和。确实,他的散文就具有玉的品质。比如,他的《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就是一部唯美温情的作品。他怀着一贯的良知与责任,用朴素真挚的笔触记录下人世间柔软动人的片段,字里行间饱含理想主义的光芒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后来,我读了梁晓声不少作品。我将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知青文学。《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展示了他的理想情怀和道德追求,梁晓声因之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一类是平民文学。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的创作转向为平民代言,这个倾向一直持续至今。他眷注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体会他们的人生艰辛,以善意的眼光发掘普通平民身上的人性美。特别是这次获奖作品《人世间》,多角度、全方位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还有一类是荒诞文学。他在《荒诞三部曲》等荒诞现实主义作品中,写出了人性的弱点与生活的谬论。不管是哪类作品,他投向这个世界的目光都是犀利的、温情的、率真的,也是深沉的、独特的。
当时在北京参加散文年会时,我瞅准时机提出与梁晓声合影,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以散文年会的会标为背景,拍下了一张合影,我一直保存在手机里。每次看到这张合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的谦虚、他的温暖和他明亮的眼睛。正如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的同事、作家李玲所描写的那样:“他有着一双成年人少有的、特别明亮纯净的大眼睛。看到这双眼睛,你就会明白,真正有力量的善良,必定包含着对世态人心的深刻理解,而又不染世俗的浊气;你也会知道,诗心与激情,不会随着岁月而消磨,而必定要熔铸进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心。”
这次颁奖典礼,我再次见到梁晓声,再次感受到他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男人的世俗风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一个平民作家的情怀。这些元素让他的作品闪耀着玉一样的光芒,或许梁晓声本身就是一块温润的玉吧。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