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知思想照亮数学课堂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生活的翅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简单,就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有数学,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数学教师将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1.创设“生活”,提高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就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活动生活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可见学生所学材料的重要性。因此,在激发学生“应用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我尤为重视对学生所学材料的选取与设计——尽可能地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开头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学生有说喜欢看故事书、看科技书、看漫画书……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去统计喜欢看这些书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在学习后也可以让学生统计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全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然后绘制统计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利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亲身去体验如何统计数据,如何进行整理,使这一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智力。
  2.感受“生活”,促进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惯用的方法就是不断设计问题情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例如,“数据的收集”,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华现在要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你怎么解决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知道小华会遇到车子太多,会统计不正确。随后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可以再叫几个人来一起统计;可以用摄像机摄下来;可以拍照拍下来……学生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就非常浓。
  (2)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人都有求成的心理。只有当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他们的心里才会有一种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如,我听的一堂课“估一估”,教师说我们要庆祝元旦,我们只有气球,气氛还不够,如果我们在教室的地面上铺上泡沫板,我们都脱鞋子进教室,感觉会更好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刚学习的知识来估算一下。教师帮学生准备好直尺和相应的小块泡沫,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既解决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思想渠道。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当然,在教学中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的给予责备,应当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分,予以肯定。即使是彻底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争取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结合“生活”,培养数感
  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下,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也有助于人们对事情的认识。其次,学生也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也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陶行知的基本理念下,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学科的内在美。
  二、绿色的课堂——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求在做中学,把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课内外结合,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以“做”为中心的。即注重科学实验,注重儿童科学创造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要在“做中教”,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而要“做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将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情景凸显主体
  有效的情境应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现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创设了很多学生喜欢的情景,但是有时候由于主次不分,学生很难看出情景的主体,使教师的教学陷入困境。
  笔者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出示了两只小猴采桃的情景图后,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一只小猴采了14只桃子,另一只小猴也采了14只桃子。生回答完后,师追问:“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吗?”话音刚落,学生就踊跃举手发言。有学生说:“有一棵树。”还有学生说:“还有两朵云。”……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心急了,只好直奔主题,这样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浪费了。
  2.操作活动彰显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决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地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并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面笔者就听过的一节名师的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张齐华老师在执教“整万数的认识”时,先让每个学生在计数器(最高位是千位)上分别拨3、30、300、3000,拨到30000时,学生拨不下去了,这时张老师建议同桌两个把计数器合并起来,学生便在左边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出3,张老师追问:这时个位上的3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很清楚:不是3个一,是3个万。紧接着,同学们在左边的计数器上的十位、百位、千位上,分别拨出了表示300000、3000000、30000000的数。同学们一眼便发现左边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其实已转变成了十万、百万、千万位。这时教师引出个级、万级,同学们轻松地发现个级就是右边的计数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就是左边的计数器(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小小的计数器,通过巧妙的合并,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拨珠的活动中体会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也让学生理解了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万级和个级的关系。张老师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学生有思维的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升华思考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只要数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才能和潜质得到更好的发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最终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洋溢成长气息的绿色生态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其他文献
走进文本,就是要贴近词语,和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就是要培养语感,明察秋毫,更要用心去感受文本的心声,从细微中感悟其中的精髓。运用辩证的方法,走进文本深处,就是品位文章的语言,从语言出发,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觅语言的优雅,欣赏语言的精炼,积累语言的能量,最后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语言的生命力,有选择地研究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一、重视引导学生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以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捞到一颗晶莹圆润的大珍珠,但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想,如果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就会完美无瑕,价值也会不菲。于是,他开始耐心地剥珍珠上的黑点。可是,他去掉一层后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后黑点还存在……最后,他终于去掉了黑点。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那颗硕大的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读了这则故事,我感触很深,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师管理。我想,我们的教师就是那颗硕大的珍珠,而像
所谓党风,是指一个政党和它的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风反映了党和党员的政治立场、思想原则、工作态度以及道德行为。它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它既是党的整体或大多数党员共同作风的体现,又是党员个人意志的表现。因此,党风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党风具有持续性,是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风气,就具有了相对
“美丽中国”麾下的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努力创造着新而又新的未来。如果说,这座举世闻名的东方大都市,从成陆万千载岁月到开埠百年风云,乃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个春秋,可以用华夏文化传统所偏好的八景(抑或十景)来概括和形容的话,那么,继老“沪上八景”记叙的历史画卷之精粹——石梁月夜、黄埔秋涛、江皋霁雪、吴淞烟雨、凤楼远眺、龙华晚钟、海天旭日、野渡蒹葭,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