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声音穿越千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被教育者们奉为典范。但笔者认为: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师者”则不但令人遗憾,更是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的发展。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
笔者搜集到这样一组事例:
一、一个重要的评估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其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二、一个重要的案例
近年来,世界数学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英国人怀尔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360多年没有人能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什么是“费马大定理”呢?我们都知道商高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60年前,法国的数学家费马就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平方成立,那么3次方成立不成立?4次方成立不成立?……他认为, 在n是大于2的自然数时没有正整数解。这激起了好多人去证明。360多年来,费马问题有几千种“证明”,但没有一种经得起推敲,这是数学上的难题。到1953年,英国的怀尔斯诞生了。在他10岁时,老师教他商高定理的时候,跟他讲还有一个“费马大定理”,说这是一个世界数学难题。在老师的影响下,这个10岁小孩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从此非常喜欢学数学、研究数学,最终成了一个数学家。1985年他做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什么会议上都看不到他,大家都说他年轻时脑袋用完了,他消失了。但若干年后,他终于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三、一个重要的结论──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有专家称数学教育的追求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层次,掌握知识;第二层次,发展能力;第三层次,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顺应天性、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问题是创新的心脏,创新是问题的母亲,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只有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才可能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才会有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幸事,“问题”止于师者则令人遗憾。要造就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1.举一反三,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碰到的困惑,但一定不能越俎代庖,影响甚至阻遏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特意地给学生“设疑”。
2.坦然相对,瑕不掩瑜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中一抹最靓的风景线。以平等、开放、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诚实、坦率、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形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要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他们的问题即使是荒诞可笑或者幼稚离奇,也是值得表达和讨论、值得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有人将其戏称为“打开思想的闸门”。
3.莫“答非所问”,响遏行云
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广泛而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而并不是真正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认可甚至是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停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所以身为师者,一定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要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如果说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那么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并且成熟自己的。问题是创新的心脏,创新是问题的母亲,问题意识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请培养并且珍惜爱护,不要让学生的问题止于“师者”!
笔者搜集到这样一组事例:
一、一个重要的评估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其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二、一个重要的案例
近年来,世界数学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英国人怀尔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360多年没有人能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什么是“费马大定理”呢?我们都知道商高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60年前,法国的数学家费马就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平方成立,那么3次方成立不成立?4次方成立不成立?……他认为, 在n是大于2的自然数时没有正整数解。这激起了好多人去证明。360多年来,费马问题有几千种“证明”,但没有一种经得起推敲,这是数学上的难题。到1953年,英国的怀尔斯诞生了。在他10岁时,老师教他商高定理的时候,跟他讲还有一个“费马大定理”,说这是一个世界数学难题。在老师的影响下,这个10岁小孩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从此非常喜欢学数学、研究数学,最终成了一个数学家。1985年他做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什么会议上都看不到他,大家都说他年轻时脑袋用完了,他消失了。但若干年后,他终于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三、一个重要的结论──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有专家称数学教育的追求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层次,掌握知识;第二层次,发展能力;第三层次,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顺应天性、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问题是创新的心脏,创新是问题的母亲,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只有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才可能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才会有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幸事,“问题”止于师者则令人遗憾。要造就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1.举一反三,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碰到的困惑,但一定不能越俎代庖,影响甚至阻遏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特意地给学生“设疑”。
2.坦然相对,瑕不掩瑜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中一抹最靓的风景线。以平等、开放、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诚实、坦率、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形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要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他们的问题即使是荒诞可笑或者幼稚离奇,也是值得表达和讨论、值得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有人将其戏称为“打开思想的闸门”。
3.莫“答非所问”,响遏行云
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广泛而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而并不是真正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认可甚至是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停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所以身为师者,一定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要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如果说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那么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并且成熟自己的。问题是创新的心脏,创新是问题的母亲,问题意识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请培养并且珍惜爱护,不要让学生的问题止于“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