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系”为例,对比传统教学和新课标下教学的不同,反映新课标下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师生行为都发生了改变,体现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由重视结论向重视过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 探究 新课标 教法 转变 压力 作用效果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由重视结论向重视过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系”为例,对比传统教学和新课标下教学的不同,反映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转变。
一、目标要求
传统教学大纲要求: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新课标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过程与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从课程目标上定位于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上定位于探究式,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学方式上定位于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教学过程
针对不同的目标要求,传统教学和新课标下教学有根本的不同。
1、传统教学:
(1)教师演示:照图甲做,观察压力大,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a)(b)
图甲
教师分析:图甲中,(a)(b)桌腿与塑料泡沫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相同,但(b)中桌上多一砝码,对塑料泡沫压力比(a)中大,(b)中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大,所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即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
学生观察实验,听讲。
(2)教师演示:照图乙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c) (d)
图乙
教师分析:图乙中,(c)(d)压力小桌对塑料泡沫的压力相同,但两种情况下压力小桌与塑料泡沫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不同,(c)受力面积小,陷入得深,所以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即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学生观察实验,听讲。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新课标教学
(1)学生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在学生认识了压力以后,提出问题,猜想一下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
<1>站在海边沙滩上,人越重陷入越深。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重力有关;
<2>人向墙上按图钉,用力小,按进去的浅;用力大,按进去的深。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同样的人站在石板上陷不到石板里去,而站在泥土上很容易陷进泥土里去。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软硬程度有关;
<4>下雨天,人在泥土上行走,很容易陷入泥土中且陷入很深,如果在泥土上铺上木板,人站在木板上木板就不易陷下去。猜想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5>人站在海边的沙滩上不动会陷进去较深,如果人快速走陷进去较浅。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说明:对于学生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科学猜想,尽量说出猜想依据。)
(2)学生制定研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今天我们只对其中四个猜想进行科学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重力大小、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的软硬程度、接触面的面积是否有关。
教师出示讨论题: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表格设计,试验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的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1>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2>多个实验小组反馈实验现象,展示实验数据。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全体学生讨论得出探究结论。
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说明:无论学生的实验结论是否与猜想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4)学生评估
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评估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想不一样。
(5)学生总结
<1>探究成果: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标下教法的转变
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本课中,新课标教法增加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教学理念由重视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由学生“应知道什么”转变为“怎樣才能知道”;传统教学教师授课占80%,教师和学生互动占20%,新课标教学学生探究实验和评估过程占整个教学过程的80%,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由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2、教师和学生角色、行为的转变
本课中,传统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占80%,学生学习活动占20%,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占20%,学生学习活动占80%。传统教学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新课标下探究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分析、评估。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由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创造着、探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师生实现了自身角色、行为的转变。
3、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以教师活动为主,授课活动占到80%,课堂秩序安静有序;新课标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是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热烈,占30%;学生亲身动手参与探究过程,占40%,所以课堂氛围是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4、新课标注重评估
传统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演示实验过程,所以实验方案,实验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把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呈现给学生。新课标下教学,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完成,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千差万别,所以学生的探究设计,实验过程,结论是多样的,需要学生去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5、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主要目的是筛选和甄别,依据考试成绩排定学生名次,这打击了相当多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充满了厌烦。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本课中,传统教学只是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据此再向压强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限于对实验的结果。而新课标下,由教师和学生用现场笔记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看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客观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档案式评价,全面、具体,特别注意了学生特长和爱好,对学生的成长能发挥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6、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很少,且反思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掌握、记忆知识结论方面。新课标下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角度已逐步从单一、狭窄向立体、多元和全面过度,学生的反思大大增多,特别是对探究过程的反思,必将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关键词] 探究 新课标 教法 转变 压力 作用效果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由重视结论向重视过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系”为例,对比传统教学和新课标下教学的不同,反映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转变。
一、目标要求
传统教学大纲要求: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新课标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过程与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从课程目标上定位于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上定位于探究式,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学方式上定位于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教学过程
针对不同的目标要求,传统教学和新课标下教学有根本的不同。
1、传统教学:
(1)教师演示:照图甲做,观察压力大,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a)(b)
图甲
教师分析:图甲中,(a)(b)桌腿与塑料泡沫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相同,但(b)中桌上多一砝码,对塑料泡沫压力比(a)中大,(b)中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大,所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即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
学生观察实验,听讲。
(2)教师演示:照图乙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c) (d)
图乙
教师分析:图乙中,(c)(d)压力小桌对塑料泡沫的压力相同,但两种情况下压力小桌与塑料泡沫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不同,(c)受力面积小,陷入得深,所以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即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学生观察实验,听讲。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新课标教学
(1)学生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在学生认识了压力以后,提出问题,猜想一下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
<1>站在海边沙滩上,人越重陷入越深。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重力有关;
<2>人向墙上按图钉,用力小,按进去的浅;用力大,按进去的深。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同样的人站在石板上陷不到石板里去,而站在泥土上很容易陷进泥土里去。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软硬程度有关;
<4>下雨天,人在泥土上行走,很容易陷入泥土中且陷入很深,如果在泥土上铺上木板,人站在木板上木板就不易陷下去。猜想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5>人站在海边的沙滩上不动会陷进去较深,如果人快速走陷进去较浅。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说明:对于学生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科学猜想,尽量说出猜想依据。)
(2)学生制定研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今天我们只对其中四个猜想进行科学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重力大小、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的软硬程度、接触面的面积是否有关。
教师出示讨论题: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表格设计,试验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的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1>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2>多个实验小组反馈实验现象,展示实验数据。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全体学生讨论得出探究结论。
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说明:无论学生的实验结论是否与猜想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4)学生评估
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评估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想不一样。
(5)学生总结
<1>探究成果: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标下教法的转变
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本课中,新课标教法增加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教学理念由重视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由学生“应知道什么”转变为“怎樣才能知道”;传统教学教师授课占80%,教师和学生互动占20%,新课标教学学生探究实验和评估过程占整个教学过程的80%,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由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2、教师和学生角色、行为的转变
本课中,传统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占80%,学生学习活动占20%,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占20%,学生学习活动占80%。传统教学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新课标下探究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分析、评估。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由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创造着、探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师生实现了自身角色、行为的转变。
3、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以教师活动为主,授课活动占到80%,课堂秩序安静有序;新课标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是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热烈,占30%;学生亲身动手参与探究过程,占40%,所以课堂氛围是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4、新课标注重评估
传统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演示实验过程,所以实验方案,实验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把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呈现给学生。新课标下教学,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完成,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千差万别,所以学生的探究设计,实验过程,结论是多样的,需要学生去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5、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主要目的是筛选和甄别,依据考试成绩排定学生名次,这打击了相当多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充满了厌烦。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本课中,传统教学只是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据此再向压强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限于对实验的结果。而新课标下,由教师和学生用现场笔记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看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客观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档案式评价,全面、具体,特别注意了学生特长和爱好,对学生的成长能发挥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6、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很少,且反思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掌握、记忆知识结论方面。新课标下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角度已逐步从单一、狭窄向立体、多元和全面过度,学生的反思大大增多,特别是对探究过程的反思,必将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