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因为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以至于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从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真正从知识上得到丰富,精神上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升华。具体来说,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应当遵循导向性、目的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导向性 目的性 针对性 教育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并锻炼其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自从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教育以来,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作为现代教学中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编写具有思想性、导向性、目的性、系统性、教育性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阅读、分析、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因为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以至于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因为对教学目的把握不准,或是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理解,从而导致所选案例与授课内容相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单纯为了吸引和取悦学生,所选案例过于强调趣味性,而忽视了其思想性和科学性,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其结果是只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不能引发其深入思考;还有的老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注意贴近时代的生活实际,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愿参与其中,以至于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从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真正从知识上得到丰富,精神上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升华。具体来说,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的分析和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最突出的特点。一般的案例反映的是特定领域内的具体现象,因此在选择、编写和分析的过程中其政治导向性并不十分突出。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①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每个事件“所反映的思想信息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基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和对它们的看法也会各有不同。这些看法中难免会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②案例的选编和分析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允许出现诋毁社会主义和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案例问题的回答可以不同,但这一不同不体现为质的差异,而体现在量的差别即认识程度深浅的不同。”③在此,我们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这门课程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就是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据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是这门课的导向性,在教学案例的编写中就应突出这种导向性。如 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案例就体现了这种导向性。郭明义数十年如一日地献工、献血、捐钱、捐物,甘之如饴,乐此不疲,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信、可敬的形象,郭明义精神彰显着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标注着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因此,这个案例讨论的核心不是郭明义应不应该这样做,而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以郭明义为榜样,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
诸如此类案例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在讨论中不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而有争论也多是枝节问题。
(二)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选编某一案例所要达到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法应服务于教学,也就是说案例选编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的相契合。思政课的每一章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案例选编没有目的性或其目的与所要体现的教学内容的目的相互脱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四章的第三节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节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荣誉的能力。
据此,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三个案例,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三是“七旬老人闹市摔倒无人去扶”事件。第一个案例就是要通过“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当前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时从反面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遵守市场运作的规律,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利益,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第二个案例是要通过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④。第三个案例是通过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客观分析,引导学生们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并能够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首先,教师应吃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使案例的选编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如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节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大学生怎么做才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将其视为重点不仅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逻辑起点“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道德领域的深化,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诸多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灵魂所在。将其作为难点是说“为人民服务”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在學生的影响中其又和“高不可攀”、“远不可及”、“神圣”等词相互联系,所以学生中才有“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事,与普通人无关”的观点。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实践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个难点问题。选取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典范,撞击学生的心灵,对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们相信普通人同样也可以为人民服务,继而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其次,案例的选编应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紧跟时代,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不应该是陈年旧事,而应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新鲜感、真实感的案例,学生才会感兴趣,从而信服老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而且书上和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与现实不一致,自己心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思政课中得不到解决,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并以此要求学生时,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的人有可能吃亏,而不诚实守信的人有时候可能占便宜,我们又为什么要讲诚信呢?”并且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诚实守信而“吃亏”,许多人由于不诚实守信而占了“便宜”的现象。比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者违反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赚到了大把钞票。还列举了自己身边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照搬他人论文等手段蒙混过关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编写“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尝试思考: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没有诚信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四)教育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它传授知识的课程,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知识的教育,而是着重于培养和提高一代青年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要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根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结构,是需要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一方面,它依靠课堂通过教师系统地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依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等过程增加内心的体验,使认识逐步深化,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在它的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问题,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育者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摆到受教育者面前,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来分析案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和思想觉悟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们仍以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例。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讨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能够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郭明义的人生价值观是通过他的幸福观体现出来的:“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郭明义对幸福的理解既出自人性的良善、出自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也出自一个社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以郭明义为镜子,通过借鉴和对照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既是家庭中的个体、单位里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受惠于社会的泽被,同时也应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
思政课案例的教育性,蕴含在每个案例之中,只要认真、深入细致地进行案例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深刻的思想,并受到启发和教育。
注释:
①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M],第1卷,第256页。
②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6页。
③申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选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19页)。
④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作者简介:
李雪萍,女,1962年生,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研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导向性 目的性 针对性 教育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并锻炼其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自从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教育以来,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作为现代教学中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编写具有思想性、导向性、目的性、系统性、教育性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阅读、分析、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因为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以至于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因为对教学目的把握不准,或是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理解,从而导致所选案例与授课内容相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单纯为了吸引和取悦学生,所选案例过于强调趣味性,而忽视了其思想性和科学性,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其结果是只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不能引发其深入思考;还有的老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注意贴近时代的生活实际,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愿参与其中,以至于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从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真正从知识上得到丰富,精神上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升华。具体来说,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的分析和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最突出的特点。一般的案例反映的是特定领域内的具体现象,因此在选择、编写和分析的过程中其政治导向性并不十分突出。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①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每个事件“所反映的思想信息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基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和对它们的看法也会各有不同。这些看法中难免会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②案例的选编和分析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允许出现诋毁社会主义和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案例问题的回答可以不同,但这一不同不体现为质的差异,而体现在量的差别即认识程度深浅的不同。”③在此,我们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这门课程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就是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据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是这门课的导向性,在教学案例的编写中就应突出这种导向性。如 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案例就体现了这种导向性。郭明义数十年如一日地献工、献血、捐钱、捐物,甘之如饴,乐此不疲,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信、可敬的形象,郭明义精神彰显着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标注着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因此,这个案例讨论的核心不是郭明义应不应该这样做,而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以郭明义为榜样,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
诸如此类案例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在讨论中不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而有争论也多是枝节问题。
(二)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选编某一案例所要达到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法应服务于教学,也就是说案例选编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的相契合。思政课的每一章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案例选编没有目的性或其目的与所要体现的教学内容的目的相互脱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四章的第三节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节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荣誉的能力。
据此,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三个案例,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三是“七旬老人闹市摔倒无人去扶”事件。第一个案例就是要通过“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当前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时从反面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遵守市场运作的规律,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利益,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第二个案例是要通过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④。第三个案例是通过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客观分析,引导学生们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并能够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首先,教师应吃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使案例的选编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如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节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大学生怎么做才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将其视为重点不仅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逻辑起点“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道德领域的深化,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诸多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灵魂所在。将其作为难点是说“为人民服务”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在學生的影响中其又和“高不可攀”、“远不可及”、“神圣”等词相互联系,所以学生中才有“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事,与普通人无关”的观点。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实践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个难点问题。选取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典范,撞击学生的心灵,对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们相信普通人同样也可以为人民服务,继而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其次,案例的选编应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紧跟时代,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不应该是陈年旧事,而应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新鲜感、真实感的案例,学生才会感兴趣,从而信服老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而且书上和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与现实不一致,自己心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思政课中得不到解决,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并以此要求学生时,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的人有可能吃亏,而不诚实守信的人有时候可能占便宜,我们又为什么要讲诚信呢?”并且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诚实守信而“吃亏”,许多人由于不诚实守信而占了“便宜”的现象。比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者违反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赚到了大把钞票。还列举了自己身边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照搬他人论文等手段蒙混过关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编写“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尝试思考: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没有诚信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四)教育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它传授知识的课程,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知识的教育,而是着重于培养和提高一代青年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要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根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结构,是需要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一方面,它依靠课堂通过教师系统地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依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等过程增加内心的体验,使认识逐步深化,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在它的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问题,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育者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摆到受教育者面前,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来分析案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和思想觉悟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们仍以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例。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讨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能够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郭明义的人生价值观是通过他的幸福观体现出来的:“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郭明义对幸福的理解既出自人性的良善、出自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也出自一个社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以郭明义为镜子,通过借鉴和对照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既是家庭中的个体、单位里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受惠于社会的泽被,同时也应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
思政课案例的教育性,蕴含在每个案例之中,只要认真、深入细致地进行案例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深刻的思想,并受到启发和教育。
注释:
①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M],第1卷,第256页。
②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6页。
③申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选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19页)。
④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作者简介:
李雪萍,女,1962年生,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