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我们教师又不能仅仅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选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而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负责。
【关键词】教师;学困生;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中,“优等生”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质疑,总会赢得老师的欣赏和表扬;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困生”,往往成了陪衬那些优等生的“绿叶”,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可是,课堂必定不是优等生的“专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困生”,应该给他们创造同样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如何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转化呢?
一、通过赏识教育,鼓励“学困生”找回自信
一个班级总会有部分“学困生”,正是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往往令教师感到头疼。然而,人性的最大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所以老师必须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包容“学困生”的不足和缺点,并善于捕捉闪光点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的心田播下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我班有位女生,以前学习一直不主动,上课也很少发言,作业拖拉,成绩在班内倒数几名。一天上课,我见她坐得很直,便故意将一个简单问题让她来回答,果真她说出了答案。我当即对她进行了表扬:“小兰同学最近有进步,不仅作业比原来做得好了,而且上课还能正确回答问题了。”我看到她脸上露出了光彩。第二天上课她竟然和其他同学一起举手,要主动回答问题,我再次对她进行表扬和鼓励。下课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问她想不想当课代表。她先是一愣,然后很害羞地说:“我不行,再说咱班不是有课代表吗?”“我看你行,我这科再增加一个课代表,你负责女生”,她使劲地点点头。从此以后,小兰同学真的变了,学习上自觉了很多,不但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是按时完成,她成了一名合格的课代表,再也不是原来那个让人头疼的“学困生”了。
教师运用这种赏识教育法,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克服消极心理,不仅能使“学困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且会让“学困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地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采用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潜在的能动性,但每个学生又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允许“学困生”只完成学习目标的全部或一部分,设计练习时也要有意区别对待,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主体作业,又有因人而异的个体作业,让“优等生”感到有难度,有意思;让“学困生”也感到动脑子就能解决,增强他们的信心,随着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难度。成绩检测时也要出难易不同的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我们教师又不能仅仅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选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而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负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若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实行“满堂灌”,就会像往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大量的水会流到外面,最后瓶子所得之水比缓缓地注入的还要少。对于“学困生”,我们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教师;学困生;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中,“优等生”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质疑,总会赢得老师的欣赏和表扬;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困生”,往往成了陪衬那些优等生的“绿叶”,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可是,课堂必定不是优等生的“专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困生”,应该给他们创造同样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如何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转化呢?
一、通过赏识教育,鼓励“学困生”找回自信
一个班级总会有部分“学困生”,正是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往往令教师感到头疼。然而,人性的最大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所以老师必须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包容“学困生”的不足和缺点,并善于捕捉闪光点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的心田播下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我班有位女生,以前学习一直不主动,上课也很少发言,作业拖拉,成绩在班内倒数几名。一天上课,我见她坐得很直,便故意将一个简单问题让她来回答,果真她说出了答案。我当即对她进行了表扬:“小兰同学最近有进步,不仅作业比原来做得好了,而且上课还能正确回答问题了。”我看到她脸上露出了光彩。第二天上课她竟然和其他同学一起举手,要主动回答问题,我再次对她进行表扬和鼓励。下课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问她想不想当课代表。她先是一愣,然后很害羞地说:“我不行,再说咱班不是有课代表吗?”“我看你行,我这科再增加一个课代表,你负责女生”,她使劲地点点头。从此以后,小兰同学真的变了,学习上自觉了很多,不但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是按时完成,她成了一名合格的课代表,再也不是原来那个让人头疼的“学困生”了。
教师运用这种赏识教育法,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克服消极心理,不仅能使“学困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且会让“学困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地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采用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潜在的能动性,但每个学生又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允许“学困生”只完成学习目标的全部或一部分,设计练习时也要有意区别对待,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主体作业,又有因人而异的个体作业,让“优等生”感到有难度,有意思;让“学困生”也感到动脑子就能解决,增强他们的信心,随着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难度。成绩检测时也要出难易不同的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我们教师又不能仅仅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选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而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负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若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实行“满堂灌”,就会像往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大量的水会流到外面,最后瓶子所得之水比缓缓地注入的还要少。对于“学困生”,我们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