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就是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并解决未知的问题。时至今日,探究这种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并不是很广泛,即使运用,效果也不是很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理论预测上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知识积累是持平的,但终因学生自身学习不达标,现有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顺利完成探究任务,造成探究被动。这种应然而未然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少数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学生身上,因此,只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探究的问题,努力使探究的问题与这部分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相匹配,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重新进行下去。
第二种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级,探究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或是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在探究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最为突出,对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效果的不良影响也最大。
譬如,有的农村学校在校内安排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开展讲故事写故事活动;有些开放城市的学校要求初中生探究方言特点与形成原因,要求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自主研究国际合作问题,等等。从问题的选择和探究内容的确定上来看,似乎都已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可最后的探究效果却总是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们(老师或学生)在提出问题、知识积累、能力水平探究三要素及其关系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按常理,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讲故事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是,若要他们写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结构完整的故事来,则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方言的形成对区域及人群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大量的流动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开放城市的方言特征,给探究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复杂深奥的语言学知识也成为学生顺利开展这项探究的一大障碍。这类探究问题的选择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违背了从小到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探究学习原则,极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语文学习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的,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具体要求,探究问题的确定应该遵从一定规律。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要说他们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无疑是不正确的,但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甚至是同年龄、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学段的探究要求去筛选和确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做到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老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认识不足,低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夸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简单认为学生无力胜任。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步入了漫长的探究历程。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儿童搭积木一样,和一般的科学研究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结果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全面了解学生,不能充分相信学生,就不可能为他们搭建探究的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如此看来,学生知识的缺乏,极容易制约其探究能力的发展,而老师认识上的不到位,则更容易剥夺学生探究的权利。二者皆轻视不得。
第一种是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理论预测上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知识积累是持平的,但终因学生自身学习不达标,现有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顺利完成探究任务,造成探究被动。这种应然而未然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少数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学生身上,因此,只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探究的问题,努力使探究的问题与这部分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相匹配,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重新进行下去。
第二种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级,探究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或是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在探究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最为突出,对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效果的不良影响也最大。
譬如,有的农村学校在校内安排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开展讲故事写故事活动;有些开放城市的学校要求初中生探究方言特点与形成原因,要求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自主研究国际合作问题,等等。从问题的选择和探究内容的确定上来看,似乎都已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可最后的探究效果却总是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们(老师或学生)在提出问题、知识积累、能力水平探究三要素及其关系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按常理,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讲故事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是,若要他们写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结构完整的故事来,则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方言的形成对区域及人群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大量的流动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开放城市的方言特征,给探究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复杂深奥的语言学知识也成为学生顺利开展这项探究的一大障碍。这类探究问题的选择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违背了从小到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探究学习原则,极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语文学习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的,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具体要求,探究问题的确定应该遵从一定规律。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要说他们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无疑是不正确的,但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甚至是同年龄、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学段的探究要求去筛选和确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做到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老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认识不足,低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夸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简单认为学生无力胜任。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步入了漫长的探究历程。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儿童搭积木一样,和一般的科学研究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结果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全面了解学生,不能充分相信学生,就不可能为他们搭建探究的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如此看来,学生知识的缺乏,极容易制约其探究能力的发展,而老师认识上的不到位,则更容易剥夺学生探究的权利。二者皆轻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