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阅读教学中期待心理的利用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学中利用好阅读期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教学中如何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
  
  一、 设疑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切学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处于“急于想问”“急于想知”的状态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阅读期待。
  1. 读题设疑法。“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我采用了“读题设疑法”。导入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绿色的课本”是指什么?“大自然”课本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我们该怎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了这些疑问,学生阅读课文就会有所期待,自然会兴趣盎然,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 悬念设疑法。“假如你迷恋某种事情,却遭到了父母的误解,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这是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上课伊始设置的悬念。课堂上,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特别是有过被父母误解,甚至被厉声责骂过的那些学生,更是一脸的严肃!小小的脑袋布满了一个个大大的期待,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3. 情境设疑法。“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九寨沟,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现在请游客们坐好,我们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教师扮演导游进行解说。)“我们的飞机已到达目的地了,请大家跟随我一同走进九寨沟,来欣赏九寨沟的风景吧!”随即播放课件《九寨沟风光片》,“你们心中的九寨沟风景与作者笔下的九寨沟风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就来看课文,比比看哪一个更美?”通过生动具体的情境创设,不但构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精心策划,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们要转变阅读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及认识水平。要精心筹划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对阅读内容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领会、探究和思索。
  1. 重视朗读,提高感悟。朗读是促进学生感悟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朗读方法,重视朗读训练,要能够针对阅读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形成多层次的朗读期待。借助文字、音乐、图片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促进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入,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2. 抓住关键,理解全文。一般而言,一篇课文都会有贯穿全文的字词句段。教者就得抓住这些关键处,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以此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设计阅读问题,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构建阅读期待,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落实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我就紧扣“信念”二字,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遭到厄运后,谈迁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的?——透过“信念”两个字可以看出谈迁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通过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3. 留有空白,发挥想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留有空白,给学生一种心理期待,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展开想象,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三下课文《雪儿》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我”和雪儿分别的情景,我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我提示说:① 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什么?② 我轻轻抚摸雪儿的头,又说了什么?
  ③ 雪儿拍打着翅膀,飞向蓝天,看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在心里又默默地说了什么?同学们根据我的提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说得可多了,也很形象、贴切。
  4. 课后延伸,学以致用。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用复述或续编的方法进行课后练习;对一些描写优美风景的散文,可用“当小导游”的方法进行练习;对一些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可通过“辩论”的方法进行等等,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期待,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盐城市王港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课。然而认识到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实到课堂上又是一回事。上学期,我听了80多节语文课,深感一些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语言训练,但却举步维艰,舒展不开手脚。这主要表现在:  一、 学生读书走过场。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应以训练读为主。不少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读的训练,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的时间放给学生练习
期刊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儿歌,是孩子童年的伴侣。童年的歌谣似芳香的礼物,熏陶着所有孩子质朴清澈的心灵。本活动通过儿歌游戏、儿歌万花筒、五彩的童年诗韵等板块,让孩子感受童年的多姿,碰撞思维,激发灵感,体验歌谣给童年生活带来的无穷快乐。  第一板块 家乡的童谣  1. 我知道小朋友会说很多童谣,谁来给大家念一首?  2. 老师也想给大家念一首童谣,欢迎吗?(出示童谣)  教师用方言念童谣:  摇摇摇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初识园子  1. 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你对这个园子有怎样的了解?  2. 是呀,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设计意图】由对园子的了解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一个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园子,带给孩子们的是无尽的向往。  二、 交流趣事,想象朗读  1. 在小组内交流。这部分课文中,你觉得有趣的、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谈谈感受,再
期刊
关于“正解”与“误读”——“文本本位”还是“读者本位”?  在处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中心”,都有只顾一点不计其余的弊端。阅读是三要素协作联动的系列活动,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单方行为。文本材料是“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阅读的凭借或依据;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符号”表达形式,是融合符号“能指”意义和作者“所指”意义的“主
期刊
亲近桂花  1. 检查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教学提示】:首先是读音;其次,“笨笨拙拙”写出了桂花的?(姿态);这个具有拟人化的词语向读者传递了什么信息?(桂花树的姿态不好看,并不是婀娜多姿。  (2)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教学提示】:读准轻读音;重点在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生:吩咐就是命令别
期刊
一    在朋友们的眼中,她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迎着风雨,翩然翻飞,携着缤纷彩梦,快乐地奔赴美丽的语文约会。在专家的笔下,从外表到内在,她的美丽完整又深刻。春去秋来,她在语文路上美丽地行走,思想深邃、激情满怀,追求着诗意,让人们对语文、对语文教师有了更深的领悟。  她是孩子们心里悠悠摇曳的风铃,清脆悦耳的声音是那么好听、那么神圣。她那明艳的大红连衣裙、亮丽的双眸、极具感染力的讲话,演绎着青春、热情、
期刊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如何才能让这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一、 入文本情境    课文第2自然段中“桃红柳绿”一词包含着丰富的春的信息,最能表现这一春天的意象。我让学生由词语的表象入手,渐次深入至文本深处去品评体悟,在涵泳咀嚼中使得文本情境逐渐被唤醒、激活。  [教学片段] 
期刊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们的课文教学是不是可以采用更生动,或者让学生更心动的方式来进行。对于《猴子种果树》一课的非常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  一、 课前交流“故事”  《猴子种果树》是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结果一事无成。课文文字浅显,结构板块相似,不难理解。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类似的有关猴子的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
期刊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
期刊
《争论的故事》一文课后有一则练习“读一读文中的对话,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了“表演”这个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效果呢?通过对自主练习时一组学生的近距离观测,对全班交流过程中“表演”的审视,通过课后与教师的访谈,我发现这次课堂“表演”的效率并不高。为什么呢?细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不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