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案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近桂花
  1. 检查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教学提示】:首先是读音;其次,“笨笨拙拙”写出了桂花的?(姿态);这个具有拟人化的词语向读者传递了什么信息?(桂花树的姿态不好看,并不是婀娜多姿。
  (2)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教学提示】:读准轻读音;重点在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生:吩咐就是命令别人做某件事。
  生:有嘱咐的意思。
  生:指派别人做什么。
  师:在生活中,有谁“吩咐”你做过什么吗?
  生:妈妈在忙着做晚饭,吩咐我到小超市买袋盐。
  生:早晨,妈妈把我送到校门口,吩咐我上课要注意听讲。
  师:刚才你们注意听这位同学的发言了吗?在这里“吩咐”用得合适吗?
  生:我觉得在这里用“嘱咐”更合适。
  生:用“叮嘱”也可以。
  师:对,虽然吩咐有“嘱咐”或“叮嘱”的意思,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微妙的差别。
  (3)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
  【教学提示】:区分“拣”与“捡”。“拣”有翻找、挑选的意思,而“捡”则是弯腰拾起来的意思。
  (4) 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教学提示】:和:读“huò”,做动作强化意思和读音;糕饼:怎么记住这个词语的写法?(形声字)
  2. 听写词语:新鲜尤其吩咐糕饼
  3. 初读课文。请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4.(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1) 请读这小节。
  (2)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是因为什么?(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读读最后一句话。
  (3) 再读这小节,除了最后一句写香味之外,还描写了桂花树的什么?(姿态、叶子、细花)
  (4) 请读这小节的第二、三句,作者觉得桂花树的姿态、叶子以及细花怎么样?(太平淡了,太平凡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5) 写桂花树的姿态、叶子以及细花,与写桂花的香气味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学提示】:展现了桂花的平凡、朴实,从而突出桂花香味迷人的特点,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6) 请同学朗读这段话,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的写法。
  5. 这小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单概括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可以浓缩为几个字——爱花香,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小标题”。
  6. 作者先写了“爱花香”,接着写了“摇花乐”,再写了“忆花雨”。请读这三个小标题,你可以发现和总结出拟写小标题的一些方法吗?
  (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简明扼要;抓住中心内容。)
  7. 默读、浏览课文,按照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出段落。
  【教学提示】:一(1节):爱花香;二(2~4节):摇花乐;三(5~6)忆花雨。
  梦回童年
  师:请同学读“摇花乐”一段三个小节,随着琦君的文字走进旧时的岁月,走进作者的童年,宛如翻看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师:阅读了这三小节,你感受到琦君拥有的是怎样的童年生活?
  师:我们的童年与琦君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生:我感觉她的童年很幸福,是在桂花香中长大的。
  生:她的童年无忧无虑,很快乐。
  生:她的童年很有诗意,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而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远离自然。
  4.再请读课文第三小节,这是“摇花乐”的重点内容。作者是怎样写“摇桂花”的呢?其实分别写了三个人(我、母亲、父亲)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
  5.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 请同学朗读这段话,特别关注显红的“摇桂花”这三个字,好好体会。
  (2) 你可以说说对哪个字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指导朗读)
  (3) 师:怎样的“问”叫“缠”?
  生:我想说说“缠”,“缠”是纠缠的意思,为了让妈妈能同意“摇桂花”,我天天盯前盯后,每天都要问一回。
  生:有时妈妈被我问烦了,就不理我,可我总是不依不饶,不达目的不罢休。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频率上来理解的,次数多,这就叫“缠”。让我们聚焦一次“缠”的情景,想想“我”是怎么“缠”的?
  生:有一次,妈妈正在忙着做家务,我又来“缠”了。我摇晃着妈妈的手臂,不停地问:“妈妈,今天摇桂花吗?”“还没到时候呢?”“桂花已经全都开了,可以摇了呀!”“再等等吧。”妈妈看都没看我,坚定地说。
  师:用人物的动作以及对话描写了“缠”。
  生:我又来缠着妈妈“摇桂花”,妈妈被我缠烦了,把屁股对着我,我赶紧转到妈妈前面,仰脸望着妈妈,一副乞求的可怜样。
  师:不错,用人物的神态来描写“缠”。谁来读一读,“缠”一“缠”?
  (4) 师:从哪儿看出我“乐”了?
  生:我从“帮着……帮着……”看出了“我”的乐。
  师:我帮着……帮着……忙得大汗淋漓,好不辛苦!这是“乐”吗?
  生:这当然是“乐”了,因为“摇桂花”是我一直盼望着事,再累也心甘情愿。
  生:因为我开心呀,“摇桂花”是一件好玩的事,所以我忙得不亦乐乎。
  生:我终于盼到“摇桂花”这一天了,如愿以偿,所以忙得乐颠颠的。
  师:谁来读一读,分享我的“乐”?
  (5) 师:我们什么时候会喊?
  生:喊是因为我太开心了,所以情不自禁。
  生:我太激动了,那么多的桂花簌簌地落下来,花瓣落得我满身满脸,我身上香喷喷的。
  师:(出示动画“桂花雨”)谁来喊一喊?
  (6) 请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
  (7) 读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琦君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又一样在哪里呢?
  生:都天真烂漫。
  生:都很淘气任性。
  生:都很喜欢玩儿。
  师:是啊,天下的孩子其实都一样,童心、童真、童趣,都那么纯真美好。
  6. (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性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 请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摇桂花”对童年的我来说,是一件其乐无穷的趣事,桂花的香味让我着迷。那每年秋季的“摇桂花”对琦君的母亲和父亲而言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神圣的仪式,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2) (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当时的情境,父亲会怎么吟诵?你试着念念。
  7. 琦君写此文时已经60多岁了。她10岁时全家迁往杭州,1949年她33岁离开大陆,赴台湾,一条浅浅的海峡把琦君和家乡阻隔。时隔50多年,与故土半个多世纪的分离,绵长的相思,几多的离愁……50多个年头过去了,当琦君写下这段文字时,你可以试图想象她写作时的情景吗?(泪光莹莹,思绪万千,心潮起伏,或者挥笔而就,一吐为快,也或许举笔半晌,无语凝噎……)
  8. 把这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追忆花雨
  1. 童年、故乡……这一切就这样过去了,随风而逝,像风中飘零的黄叶,“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我们来接着学习“忆花雨”。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 请读。母亲无限感慨,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最香。你可以读懂母亲的心吗?
  【教学提示】: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之所以最香,是因为这香味里有浓浓的乡愁,有往日的回忆,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虽然远离故土,但这桂花香已经在母亲和作者的心里飘荡了几十年,挥之不去。正如“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
  2. 看板书,课文分别写了 “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这几部分内容,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紧紧地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我们去找一找?
  3. 分别画出文章里写到“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为什么?
  【教学提示】:
  (1) 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 于是父亲诗性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
  (5)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6)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4.(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 请读读这两句话,“浸”和“沉浸”意思一样吗?
  【教学提示】:“浸”的本义:三点水旁,泡,沉没在其中。引申义:写出了桂花之香,包裹着人们,笼罩着村庄。“沉浸”:本义为浸没在水中,多比喻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桂花只开一季,但晒干的桂花在人们一年四季每天的居家生活,每每看到、吃到桂花,那桂花盛开、飘香的金秋就会出现在人们眼前,那香味一直沁入心脾,难以忘怀。桂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我的童年都浸在了桂花香中。
  (2) 再读一读。
  5. 再出示:
  (1) 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 于是父亲诗性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5)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6)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请读。(小结)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在我和母亲的记忆里飘荡了几十年,这桂花的香味儿早已成了故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所以,琦君把这迷人的桂花香作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红线,把“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这几块内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说散文形散而神聚。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文化语文”的定义界定    “文化语文”中的“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既具有同源性,又具有差异性,它体现在文本以及教学中(从“文化”的载体来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文本型文化”与“教学型文化”(或“互动型文化”)。这种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包括文化传统、规范、价值观念、信仰、思维方式、表意象征符号、行为模式等。“文本型文化”是指教材(课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信仰、规范、
期刊
观摩了2010年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大赛特等奖张茜老师执教的《七律 长征》一课,感受颇深。此课,无论是目标的设定、还是内容的确定、过程的设计,以及方法的选择,都鲜明地体现了两个特点:依据文本体裁,依据学生学情,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既得文又得法的语文学习目标。    一、 目标定位,为学生的学习导航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期刊
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那城的马丁·路德·金小学是一所公立国际小学,它接受了许多父母在附近访学和读学位的各国小学生。这是一所很守规矩的学校,各种活动注重规划和策划,重视提前安排整个程序,计划性很强。我感到他们的很多行为规范和游戏等,都是成人世界的预演。  孩子们每天由黄色的学校公交(School Bus)接到学校,这种车辆和接学生的习惯近100年没有变过。与中国人喜新厌旧相反,美国人喜欢保持传统。小朋友
期刊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积极挖掘训练资源,创新训练形式,扎实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 巧借文本,读写结合  1.模仿练笔。模仿是学生习作练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课文中一些语言优美或形式规范的片段,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的第1自然段时,在学生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我相机启发:“还有谁被槐花吸引来了?你也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吗?”  2.想
期刊
三、 识字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施    众所周知,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不赞同教幼儿识字的。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小学才开始的,而且小学教孩子识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会”,课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识字载体。识字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实践证明,这样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儿童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识字教育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科学认读在坚持“
期刊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十年走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广泛实施。客观地讲,这些学习方式对各门学科的学习都具有普适性,因而也就存在着“超学科”性。但很显然,尽管我们不断强调课程综合性和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分科教学依旧是当下学校教学的基本形态,不仅课程、课表是一门一门的,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制订的,考核评价是分科进行的,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有任教的“主要”学科,并较多地参与本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课。然而认识到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实到课堂上又是一回事。上学期,我听了80多节语文课,深感一些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语言训练,但却举步维艰,舒展不开手脚。这主要表现在:  一、 学生读书走过场。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应以训练读为主。不少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读的训练,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的时间放给学生练习
期刊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儿歌,是孩子童年的伴侣。童年的歌谣似芳香的礼物,熏陶着所有孩子质朴清澈的心灵。本活动通过儿歌游戏、儿歌万花筒、五彩的童年诗韵等板块,让孩子感受童年的多姿,碰撞思维,激发灵感,体验歌谣给童年生活带来的无穷快乐。  第一板块 家乡的童谣  1. 我知道小朋友会说很多童谣,谁来给大家念一首?  2. 老师也想给大家念一首童谣,欢迎吗?(出示童谣)  教师用方言念童谣:  摇摇摇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初识园子  1. 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你对这个园子有怎样的了解?  2. 是呀,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设计意图】由对园子的了解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一个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园子,带给孩子们的是无尽的向往。  二、 交流趣事,想象朗读  1. 在小组内交流。这部分课文中,你觉得有趣的、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谈谈感受,再
期刊
关于“正解”与“误读”——“文本本位”还是“读者本位”?  在处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中心”,都有只顾一点不计其余的弊端。阅读是三要素协作联动的系列活动,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单方行为。文本材料是“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阅读的凭借或依据;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符号”表达形式,是融合符号“能指”意义和作者“所指”意义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