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双方的关系。虽然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限于地理学,单以地域为单位和基础,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只有地理学。
一、什么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在特定的地域中构成的开放的巨系统。八十年代初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集会讨论:什么是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其结论是:协调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它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再到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大会最后发布的《21世纪议程》,其中心也是协调人地关系。
地理课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它关系到21世纪我国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就给地理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整体性的要求。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地理教育还肩负着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續发展等观念的育人导向功能的重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使地理教育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地理发展变化与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及成因联系,重点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入手采用重点问题综合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二、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讲课时,一旦教材内容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因素,就要选择最佳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知识,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地理教育为环境教育作出一定的贡献。例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防护林的作用,还要使他们了解上游的森林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加上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伤亡事件发生。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了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高中地理中关于温室效应的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浅析” ,让他们了解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他们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图片。最后,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和信息,去调查研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去尝试解决问题。
再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西北地区关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内容。首先说明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既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东中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一旦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会难以恢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存安全。到这里,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怎样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二是什么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从而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人类生活在环境中,一方面人类在不停地影响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不停地对人类的行为作反馈。这就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良性发展。即说明人类在影响环境时,能充分认识环境的属性和发展规律,引导环境向人类生存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恶性发展。即人类在影响环境时,违反环境的发展规律,早晚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的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工农业十分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但是,由于人类过度垦殖,以及沿江城市的发展,岸边水域已受到污染,不少支流的污染已相当严重。沿江城市几乎都面临水体污染的严重挑战,常出现质量性缺水现象。上海市每天大约有50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致使黄浦江水黑臭期达5个月。由于黄浦江清洁水源不足,治理水污染,寻求新水源,成为上海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小小惩罚,如果不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如,初中地理第一册中的世界自然资源,每一种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都应注意保护,不仅要保护资源,更要保护好环境。除了让学生知道课本中的环保知识外,在最后还要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环保中能做些什么。比如,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桌椅门窗、等等。通过这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我感到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环保意识。可以结合“植树日” 、“地球日” 、“节水日” 、“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环境知识信息量,还可以开展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如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国际上环境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保技能和宣传能力,养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一、什么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在特定的地域中构成的开放的巨系统。八十年代初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集会讨论:什么是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其结论是:协调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它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再到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大会最后发布的《21世纪议程》,其中心也是协调人地关系。
地理课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它关系到21世纪我国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就给地理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整体性的要求。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地理教育还肩负着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續发展等观念的育人导向功能的重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使地理教育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地理发展变化与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及成因联系,重点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入手采用重点问题综合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二、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讲课时,一旦教材内容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因素,就要选择最佳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知识,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地理教育为环境教育作出一定的贡献。例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防护林的作用,还要使他们了解上游的森林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加上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伤亡事件发生。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了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高中地理中关于温室效应的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浅析” ,让他们了解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他们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图片。最后,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和信息,去调查研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去尝试解决问题。
再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西北地区关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内容。首先说明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既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东中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一旦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会难以恢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存安全。到这里,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怎样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二是什么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从而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人类生活在环境中,一方面人类在不停地影响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不停地对人类的行为作反馈。这就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良性发展。即说明人类在影响环境时,能充分认识环境的属性和发展规律,引导环境向人类生存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恶性发展。即人类在影响环境时,违反环境的发展规律,早晚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的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工农业十分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但是,由于人类过度垦殖,以及沿江城市的发展,岸边水域已受到污染,不少支流的污染已相当严重。沿江城市几乎都面临水体污染的严重挑战,常出现质量性缺水现象。上海市每天大约有50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致使黄浦江水黑臭期达5个月。由于黄浦江清洁水源不足,治理水污染,寻求新水源,成为上海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小小惩罚,如果不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如,初中地理第一册中的世界自然资源,每一种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都应注意保护,不仅要保护资源,更要保护好环境。除了让学生知道课本中的环保知识外,在最后还要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环保中能做些什么。比如,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桌椅门窗、等等。通过这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我感到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环保意识。可以结合“植树日” 、“地球日” 、“节水日” 、“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环境知识信息量,还可以开展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如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国际上环境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保技能和宣传能力,养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