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敢情”是一个语气副词,口语色彩较浓,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较为常见。本文试图从语义、句法形式、语用三方面对“敢情”一词进行描写分析,使“敢情”一词的意义和用法更为清晰。
关键词:敢情;语气副词;语义;句法;语用
一、“敢情”的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北京口语词典》中,“敢情”有以下两种解释,本文分别称为“敢情1”和“敢情2”。
第一,表示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
(1)呦!敢情夜里下雪了。[1]
第二,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有当然、求之不得的意思。
(2)办个托儿所吗?那敢情好![2]
(3)那敢情是好事。”陈毅笑了,又转向陈重坤道:“不吃梨子不知梨子的滋味。”
除此之外,韩晓云认为“敢情”还有表示推测性疑问的意思,相当于莫非、难道,将它称为敢情3[3]
(4)要买什么东西,敢情你们还缺吃少穿吗?
笔者认为,“敢情3”与“敢情1”语义上存在联系,应该作为“敢情1”的扩充,而不是单独列为一个义项。“敢情”一词有溯源性释因的功能,即对前面发生事情的原因做解释说明。[4]这一条适用于“敢情1”和“敢情3”,区别在于“敢情1”是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客观事实“下雪了”,而“敢情3”是结合上面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合理推测,由“买东西”推测出“缺吃少穿”。这种推测多用于反问句,表面上看有疑问,实际上是“确定”的推断,也是对上文现象的解释说明。
因此,将“敢情”的语义总结如下:
“敢情1”表示溯源性释因,对上文做解释说明。既可以是刚发现的客观事实,也可以是根据上文现象的合理推测。
“敢情2”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有当然、求之不得的意思。
经北大语料库的语料统计,在实际使用中“敢情1”占比略高于“敢情2”。[5]
二、“敢情”的语法分布
“敢情”为语气副词,在句中多作状语,语法位置比较灵活,多用于句首、句中主谓之间,也可独立成句。
(一)用于句首
(5)“噢,敢情是体育场改饭店了!如今都讲究效益,这么好的地方可不是得寸土寸金。
(二)用于句中
(6)哟!茶叶敢情还有这么多学问呀?!
“敢情”用于句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指示代词这\那+(名词)+敢情+评价性的形容词”,这种形式的语义大多数符合“敢情2”如:
(7)阿弥陀佛!那敢情好
(8)这马敢情不错!
(三)单独成句
敢情。阳春面光汤寡料,是淮扬帮考厨师手艺的第一招。
“敢情”在不同位置语义、语用没有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位置可以互换。
如:
敢情是体育场改饭店了!
体育场改饭店了,敢情!
体育场敢情改饭店了!
这三句话中的“敢情”都是表示发现了之前没发现的客观事实,对“体育场改饭店”这件事表示出惊讶。
三、“敢情”的语用和语篇功能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虚词》中提到语气副词有传信功能,语气副词的传信功能主要有四种方式:断言、释因、推测、总结。[6]
“敢情”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断言,一种是释因。
(一)断言
断言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肯定和否定,“敢情2”相当于“当然”,加强肯定语气。
(9)奖金敢情好,越多越好。
(10)这样敢情好!人家干部没难为我老婆子,倒还关照我的庄稼。
(二)释因
释因就是阐释已然事实的形成原因。根据第一部分的语义分析,“敢情1”表示溯源性释因。[7]副词的语篇功能可分为六类:1.表顺序,2.表追加,3.表推论,4.表解说,5表转折,6.表条件。“敢情1”既可以表示表示补证式解说,又可以表示估测性推论。
1.补证式解说
“补证式解说”即“敢情”后面接刚发现的客观事实,对上文的现象作解释说明,相当于“原来”。
(11)怪不得那些商店没人,敢情全在这儿泡着呢!
(12)总感到这地方有一个小疙瘩,直到后来才弄明白,敢情原稿此处所写,并非“难过”,而是“难道”。
(11)句中, “全都在这儿”是新发现的客观事实,这补充解释了商店里没人的原因。(12)发现了原稿中的错误解答了心中的疑问。这两者都是对事情的补证式解说。
2.估测性推论
“估测性推论”即根据上文对事情做推测性的释因和解释。这里的“敢情”相当于莫非、难道。
(13)他干脆从小本子上撕下一页,写上房间号码。“到了广州,您来找我。”我想,敢情是要给我以回报吧!
(14)杜平听出话里面有文章,忙问:“敢情你是带来对革命有利的事了?”
这两句话中,敢情后面的分句都是根据上文推断出的较为合理的解释,不是客观事实,也没有经过验证,因此是估测性推论。
四、小结
从语义上说,“敢情”可以表示溯源性释因,对上文做解释说明,也可以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从句法形式上说,“敢情”在句中多作状语,语法位置比较灵活,多用于句首、句中主谓之间,也可独立成句。从语用和语篇功能上说,“敢情”既可以表示断言又可以表示释因。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陈刚等.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韩晓云.浅谈语气副词“敢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婷婷.北京方言词“合着”的多角度分析,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敢情;语气副词;语义;句法;语用
一、“敢情”的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北京口语词典》中,“敢情”有以下两种解释,本文分别称为“敢情1”和“敢情2”。
第一,表示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
(1)呦!敢情夜里下雪了。[1]
第二,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有当然、求之不得的意思。
(2)办个托儿所吗?那敢情好![2]
(3)那敢情是好事。”陈毅笑了,又转向陈重坤道:“不吃梨子不知梨子的滋味。”
除此之外,韩晓云认为“敢情”还有表示推测性疑问的意思,相当于莫非、难道,将它称为敢情3[3]
(4)要买什么东西,敢情你们还缺吃少穿吗?
笔者认为,“敢情3”与“敢情1”语义上存在联系,应该作为“敢情1”的扩充,而不是单独列为一个义项。“敢情”一词有溯源性释因的功能,即对前面发生事情的原因做解释说明。[4]这一条适用于“敢情1”和“敢情3”,区别在于“敢情1”是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客观事实“下雪了”,而“敢情3”是结合上面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合理推测,由“买东西”推测出“缺吃少穿”。这种推测多用于反问句,表面上看有疑问,实际上是“确定”的推断,也是对上文现象的解释说明。
因此,将“敢情”的语义总结如下:
“敢情1”表示溯源性释因,对上文做解释说明。既可以是刚发现的客观事实,也可以是根据上文现象的合理推测。
“敢情2”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有当然、求之不得的意思。
经北大语料库的语料统计,在实际使用中“敢情1”占比略高于“敢情2”。[5]
二、“敢情”的语法分布
“敢情”为语气副词,在句中多作状语,语法位置比较灵活,多用于句首、句中主谓之间,也可独立成句。
(一)用于句首
(5)“噢,敢情是体育场改饭店了!如今都讲究效益,这么好的地方可不是得寸土寸金。
(二)用于句中
(6)哟!茶叶敢情还有这么多学问呀?!
“敢情”用于句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指示代词这\那+(名词)+敢情+评价性的形容词”,这种形式的语义大多数符合“敢情2”如:
(7)阿弥陀佛!那敢情好
(8)这马敢情不错!
(三)单独成句
敢情。阳春面光汤寡料,是淮扬帮考厨师手艺的第一招。
“敢情”在不同位置语义、语用没有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位置可以互换。
如:
敢情是体育场改饭店了!
体育场改饭店了,敢情!
体育场敢情改饭店了!
这三句话中的“敢情”都是表示发现了之前没发现的客观事实,对“体育场改饭店”这件事表示出惊讶。
三、“敢情”的语用和语篇功能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虚词》中提到语气副词有传信功能,语气副词的传信功能主要有四种方式:断言、释因、推测、总结。[6]
“敢情”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断言,一种是释因。
(一)断言
断言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肯定和否定,“敢情2”相当于“当然”,加强肯定语气。
(9)奖金敢情好,越多越好。
(10)这样敢情好!人家干部没难为我老婆子,倒还关照我的庄稼。
(二)释因
释因就是阐释已然事实的形成原因。根据第一部分的语义分析,“敢情1”表示溯源性释因。[7]副词的语篇功能可分为六类:1.表顺序,2.表追加,3.表推论,4.表解说,5表转折,6.表条件。“敢情1”既可以表示表示补证式解说,又可以表示估测性推论。
1.补证式解说
“补证式解说”即“敢情”后面接刚发现的客观事实,对上文的现象作解释说明,相当于“原来”。
(11)怪不得那些商店没人,敢情全在这儿泡着呢!
(12)总感到这地方有一个小疙瘩,直到后来才弄明白,敢情原稿此处所写,并非“难过”,而是“难道”。
(11)句中, “全都在这儿”是新发现的客观事实,这补充解释了商店里没人的原因。(12)发现了原稿中的错误解答了心中的疑问。这两者都是对事情的补证式解说。
2.估测性推论
“估测性推论”即根据上文对事情做推测性的释因和解释。这里的“敢情”相当于莫非、难道。
(13)他干脆从小本子上撕下一页,写上房间号码。“到了广州,您来找我。”我想,敢情是要给我以回报吧!
(14)杜平听出话里面有文章,忙问:“敢情你是带来对革命有利的事了?”
这两句话中,敢情后面的分句都是根据上文推断出的较为合理的解释,不是客观事实,也没有经过验证,因此是估测性推论。
四、小结
从语义上说,“敢情”可以表示溯源性释因,对上文做解释说明,也可以表示事情情理明显,不必怀疑。从句法形式上说,“敢情”在句中多作状语,语法位置比较灵活,多用于句首、句中主谓之间,也可独立成句。从语用和语篇功能上说,“敢情”既可以表示断言又可以表示释因。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陈刚等.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韩晓云.浅谈语气副词“敢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婷婷.北京方言词“合着”的多角度分析,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