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自己,对话生活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影赛是基于摄影世界微信公众号30万粉丝的手机摄影投稿作品秀,每周设定主题,每人限投一幅,仅限手机作品参与,截至2015年10月,摄影世界微影赛已举办60期,共收到10万多幅参赛作品。在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微影赛不仅成为手机摄影作品展示的舞台,更是大家分享自己生活、感悟和心情的窗口,在一幅幅手机拍摄的照片中,能够看到生活的千姿百态和作者的喜怒哀乐。大家在这里看到的,是60期微影赛中部分周冠军照片。
  脑洞不开,秀不精彩
  微影赛的初衷是鼓励大家秀出自己的手机摄影作品,翻看过往60期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脑洞大开的片子,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何在这手机摄影秀场中脱颖而出呢?
  现在,个人拥有的可拍照设备大概已经不止一台,专业相机、摄像机、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拍照,所以每天有大量的图片被制造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雷同的作品越来越多。也难怪有国外的设计师要设计出阻止拍照的相机了,它通过连接服务器查询有多少照片是在你所在的拍摄地点拍摄出来的,如果已经有了太多的照片,相机会发出嘈杂的噪音,提醒你这个地方已经被别人拍过很多次,这也许是不错的主意。
  那难道我们就没办法拍到与众不同的照片了么?还是要感谢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虽然图片不再稀有,但有海量的硬件、软件和配件来帮助我们拍摄出独特的作品,就看我们的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创意和想法了。拿配件来说,从一线大厂到个人工作室,在手机摄影热度不断升高的形势下,纷纷开发出种类多样的手机摄影配件,包括稳定系统、附加镜头、补光设备、遥控设备等等,举不胜举。这些配件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提升手机摄影作品的质量,使之能够与更专业的拍摄设备相媲美,同时也为使用手机进行创意摄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经常关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信息,不断尝试使用,并且尽量熟练,只有这样,当我们有创意和想法时,才有可能快速高效地实现。
  生活的影像日记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还保留着手写日记的习惯?在信息化还不普及的年代,那是人们记录生活的好方式。如今,你是不是有过翻阅微信“朋友圈”的照片来回忆自己最近都吃了什么、去了哪、见了什么人的经历呢?如果有的话,那在不知不觉之中,你就用照片“写”下了一篇篇日记。
  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可能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低头族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最有可能随时记录我们生活的设备应该就是手机了。高兴的时候可以拍,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拍;一个人可以拍,一群人也可以拍;在家可以拍,旅行更要拍。手机就在手边,随时等待主人的召唤。
  虽然记录变得简单和快捷了,但如果我们想留下更多的记忆和瞬间,还是要认真和严肃对待。拍摄时,构图多花一点点时间,让画面更具美感;后期调整时,用心思考,加入自己的情感,让照片更丰满,这本生活的影像日记才精彩。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手机摄影归根结底还是摄影,只是创作的工具由相机变为手机,但是基本的原则和技巧是相通的。在接触了很多微影赛的获奖者后,我发现大多数都有很长的摄影经历,常年坚持拍摄。在大量的拍摄经验的积累下,才有可能拍摄出好的作品。
  微影赛举办一年多来,很多影友会给我们留言,希望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手机、什么样的软件,通过怎样的光影与构图,才能提高手机摄影的水平。其实,对于提高手机摄影的水平,或者说摄影的水平,相当重要的一点,在于审美水平的提高,知道什么是美的,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我们通过参观影展、欣赏画册,甚至通过书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学习,都能对摄影审美的提高有帮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
  在手机镜头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讲述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种叙事方法?  除了单刀直入,不少摄影师擅长捕捉环境细节,引导观者顺着或明显或隐匿的人类活动痕迹,来剖析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曾深陷事件漩涡中心的人,他们的命运,面貌,和可能遭遇却又被时间所隐埋的过往,在空空荡荡而又欲言又止的影像系列中,让每个观看者无法回避。  这些照片,不等同于单纯的风景或静物照片,影像不以物为最终的诉说对象;而所摄之物就像侦探小说里,神秘人物
期刊
路学军简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甘肃摄影》主编、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负责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网站负责人。著有《剑雨》《剑语》诗集。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A:对影像的早期认知来自家里的老照片,一种历史感和亲切感,我看到自己的长辈和亲戚们,很好奇。现在看老照片依然有一种时间穿越和无法回避的现实感。  Q: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A
期刊
2015年9月19日,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拉开帷幕。9大展场、483个展览、66位国内外策展人、66家摄影机构、73所国内外院校、2116名摄影师、17827件摄影作品、3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作为国内创办最早、举办时间最长的摄影节,第15年,平遥正在寻求突破。  呈现多元语境  “守望家园·放飞梦想”是今年平遥摄影大展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2014平遥大展主题“影像
期刊
吉迪恩·曼德尔(Gideon Mendel)是一位南非摄影师,1959年出生于约翰内斯堡,后迁居伦敦。自1980年代开始摄影以来,吉迪恩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其拍摄于1993年前后关注非洲艾滋病患者的项目《艾滋病患眼中的世界》(Though Positive Eyes)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关注度。  《洪水淹没的世界》(Drowning World)是吉迪恩目前正在进行的拍摄项目名称
期刊
前段时间,电影《刺客聂隐娘》很火,不论票房如何,单是电影风格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如火如荼的讨论。而该片导演,正是擅长用空镜头和留白来写意叙事的侯孝贤。  水气凌空,烟波苍茫,衣袂飘飘,纱帘映烛,一帧帧空镜头的串联,对女主角窈七来说,眼底的“每一样景物,都是记忆”;对观众来说,眼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  在路上的空镜头  空镜头一般是指影片中描写自然景物或场面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虽叫空镜头
期刊
上海这座城市,精巧中带有大气,婉约中带有粗犷。生活在其中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得深。待得久了,喜欢她的程度会慢慢渗透到骨子里。初来乍到者、走马观花者,难以领略其精华,一不小心还会被那些传统的偏见所淹没。  拍照也一样。偶尔途径的地方,人们遇到兴奋处,快门不停歇地响起,但很难深入其内在。所以,关于上海百年来值得回味的街拍照片,一定是生活在这座城市有些年头的人拍摄的。只有把自己植根其间,才会得到她的灵魂
期刊
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2015 IBC展会(荷兰广播电视设备展)上,德国光学巨头施耐德展示了索尼FE卡口的5只电影镜头,包括25mm T2.1、35mm T2.1、50mm T2.1、75mm T2.1和100mm T2.1。众所周知,索尼全画幅微单镜头数量少一直是个短板,好在有蔡司和腾龙这样的镜头厂商鼎力支持。此次施耐德发布的这批镜头先前已有佳能和尼康版本。这些镜头面向专业视频领域,其售价并不“亲民
期刊
1995年,中国摇滚乐手、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在距25岁生日还差6天的时候遭遇车祸去世。为了纪念张炬,高原做了一本影集,照片里张炬和他的朋友们踢球、排练、演出、吃涮肉……她写道:“那时,我们青春,有劲儿。”  张炬是高原进入中国摇滚圈的引路者。十几岁时,她与张炬的姐姐在健美操培训班中相识,当时她也正在北京工艺美院师从韩子善学习摄影,很偶然地背着父亲送给她的一台理光相机,跟着张炬走进了那个带有乌托邦色
期刊
自176年前摄影术诞生之日起,人就是照相机面对的主要对象之一。  要表现人以及人的活动,既可以直接将镜头对准人,也可以仅仅记录下“无人”的画面,从这些无人的画面中去观察人的痕迹,去阅读人的故事,正所谓“无声之处觅有声”。这种摄影方法与直白地表现人相比,有时候显得更为隽永,韵味悠长。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利用“无人”的画面来表现人和人的活动。  不能忽略的摄影
期刊
今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的一次新锐摄影师放映晚会上,我看到了余姚瑶的作品,她正在进行一个名为Container的拍摄项目,持续记录自己周围的同龄人。  余姚瑶1994年出生于广州,2012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读书,今年年初到捷克共和国布拉格艺术学院交换学习。年轻,成长过程中不断切换环境,或多或少带有国际化的背景,似乎是一些90后摄影师的共性。  在这组照片中,充满着年轻的身体,脆弱而迷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