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着教师的头脑。教者害怕学生不理解,面面俱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新时代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认知
一、 何为自主学习
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学生想到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课堂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了自我选择、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就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这个知识点,我完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而且时间证明,收效颇佳。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和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⑴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我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面积概念。我从主题图入手让学生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学生自然地体验了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面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地总结出: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而物体重叠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中,最难的是间接的比较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学生通过用大小不一样的图形摆,用一样的图形摆都不能正确地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
⑵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去探索。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发现用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不用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发现:要得到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素材和探索的空间,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⑶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探索,主动获取结论。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包括计算方法和计算的应用。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例题设计为:“实验-猜想-验证-概括”这样的思路。具体地说,第①小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和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教学中证明,学生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第②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我引导学生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验证,概括出结论,即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用此测量法学生独立地得到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感觉到了有机会表现自己,所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在这连续的机会中就促使学生产生了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推动学生积极地把握机会,主动争取机会,乃至自己创造机会。因此,教师做到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结语:教学,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了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和探索学问的互动舞台。课堂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认知
一、 何为自主学习
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学生想到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课堂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了自我选择、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就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这个知识点,我完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而且时间证明,收效颇佳。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和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⑴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我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面积概念。我从主题图入手让学生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学生自然地体验了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面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地总结出: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而物体重叠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中,最难的是间接的比较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学生通过用大小不一样的图形摆,用一样的图形摆都不能正确地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
⑵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去探索。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发现用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不用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发现:要得到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素材和探索的空间,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⑶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探索,主动获取结论。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包括计算方法和计算的应用。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例题设计为:“实验-猜想-验证-概括”这样的思路。具体地说,第①小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和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教学中证明,学生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第②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我引导学生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验证,概括出结论,即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用此测量法学生独立地得到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感觉到了有机会表现自己,所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在这连续的机会中就促使学生产生了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推动学生积极地把握机会,主动争取机会,乃至自己创造机会。因此,教师做到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结语:教学,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了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和探索学问的互动舞台。课堂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