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赌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
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
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科学实验示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垂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在学生交流“点亮我的小灯泡”的实验后,我就同学生合作,向全体同学科学示范了点亮小灯泡的各种连接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小灯泡,亮不亮,要看锌皮与铜帽,金属螺纹与小圆点是否都接上。四个全接它就亮,四者缺一它不亮。”
三、学生分组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各种不同职业积累各种不同能力。那么作为小学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当然也必须在小学生不断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分组实验中,我就注重让学生用图示法记录小灯泡发亮(一根电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
(四)、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必要补充。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養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实验中的困惑与经验,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赌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
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
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科学实验示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垂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在学生交流“点亮我的小灯泡”的实验后,我就同学生合作,向全体同学科学示范了点亮小灯泡的各种连接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小灯泡,亮不亮,要看锌皮与铜帽,金属螺纹与小圆点是否都接上。四个全接它就亮,四者缺一它不亮。”
三、学生分组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各种不同职业积累各种不同能力。那么作为小学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当然也必须在小学生不断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分组实验中,我就注重让学生用图示法记录小灯泡发亮(一根电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
(四)、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必要补充。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養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实验中的困惑与经验,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